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研究》之继承性与发展

《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研究》之继承性与发展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不遵循和顺应它的规律与路向,则会衰败、沉寂,甚至走向瓦解与消亡。在中国多民族漫长的形成、发展、融合过程中,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既有中国特征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典型形体语言,构成了整个中国民间舞体系。

《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研究》之继承性与发展

民间舞是劳动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作、不断积累和发展而形成,是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发展。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也不局限于宴飨和娱乐,而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内涵上,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形式和内涵也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蹈的继承性成为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继承性主要体现在民俗内涵、审美意识、社会参与性等方面。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有人把民间舞蹈称为民俗舞蹈,不无道理。因为特定的民俗内涵,包括各个民族传统的婚丧、农耕、劳作、时岁、节令、庆典、祭祀等习俗,是民间舞蹈的基本内容。这些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民间舞蹈,表现人们的理想愿望以及劳动、生活的有机结合,寄寓各地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岁岁丰收、祥和幸福的愿望,使得民间舞蹈活动各具特色。承载着深刻社会功能的民间舞蹈,代表着各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点。如民间的社火、秧歌等,具有极强的民俗色彩,反映民族的特有精神面貌;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民间舞蹈,寄寓了各民族祈求风调雨顺、祥和幸福的愿望。民间舞蹈是通过生活习俗活动来表现人们这种理想和愿望的,民间舞蹈是在生活习俗活动中世代传承。所以,只要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活动存在,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就可以世代传承。

其次,民间舞蹈体现各族人民共同的审美意识。各族人民对生活、对事物美丑好恶的认识各有不同。远古先民们的图腾崇拜,形成传统的信念力量,加之长期受生产与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基础的影响,使民间舞蹈形成各自的风格动律特色。民间舞蹈不同风格特点的发展形成,都是受不同民族风尚和审美意识的影响和制约,是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提炼完善和发展,因而又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基于传统的审美和朴素情感表达的需要,不仅使民间舞蹈形成具有外在的韵律特征美和造型变化,还赋予民间舞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是情绪和节奏的表达,是民间舞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部因素。

再次,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自娱作用。民间舞蹈属于广场艺术范畴,每逢庆典和节日,群众都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民间舞蹈广场狂欢活动。在很多活动中,几乎是家家参与、人人表演,寄托了民众的祝愿和祈求。此外,许多地方的民间舞蹈与劳作、休闲结合起来。劳动间隙,茶余饭后,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场地制约,对消除疲劳、愉悦身心有着莫大作用。人人都可参与,人人皆得愉悦,这是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无疑成为民间舞蹈生命力量的源泉。(www.xing528.com)

民间舞蹈作为生命意识的表达方式,有着自身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民间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情感的体现,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生活基础,这是它的主体特征。同时,民间舞蹈又是群众愿望、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与社会人文、经济发展和哲学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是它的客体特征。民间舞蹈的这些主体特征和客体特征,决定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路向。遵循和顺应民间舞蹈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路向,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就兴旺。如果不遵循和顺应它的规律与路向,则会衰败、沉寂,甚至走向瓦解与消亡。

民间舞蹈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完成文化传承。它从最初的个体情感抒发表现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对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陶冶,群众性和娱乐性必然构成民间舞的基本特征。

中国民间舞是历史对文化聚合后的一种表现。在中国多民族漫长的形成、发展、融合过程中,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既有中国特征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典型形体语言,构成了整个中国民间舞体系。因此,中国民间舞按照脉络化的走向,受到了多种地域文化的渗透,从而完成了中国民间舞横向与纵向的繁荣化和风格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