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间舞蹈种类与教学表演研究

中国民间舞蹈种类与教学表演研究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舞蹈界所称的民间舞蹈,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如按民间舞蹈功能划分,可将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民间舞蹈分为劳动习俗舞蹈、生活礼仪习俗舞蹈、节庆习俗舞蹈、宗教习俗舞蹈等。由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承传的民间舞,也就是学界通常称谓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原生态民间舞蹈在体态上习惯于使身体处于日常的自然状态,而剧场民间舞,舞者因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规范训练,表演时其身体随时处在一种规定状态。

中国民间舞蹈种类与教学表演研究

民间舞蹈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非常复杂的交叉混沌的多功能现象,其属性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状况。因此,以舞蹈的主要属性为分类依据,以求恰当地凸显其文化内涵。

目前,舞蹈界所称的民间舞蹈,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民间舞蹈原本是指在民众中流传,可以根据语境自发即兴创作,并在民间历代传承发展的舞蹈。而今天人们所称的“民间舞蹈”,实际上包括了舞台上由各专业艺术团体创作表演和属于大专院校整理创造教育体系中的民间舞蹈。通常把舞台上表演的带有民间舞蹈元素的纯审美舞蹈称为剧场民间舞,把大中专院校经过专业舞蹈教师提炼整理的,作为舞蹈专业学生上课使用的民间舞蹈教材称为学院派民间舞。这两大板块的“民间舞蹈”已经具有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成为带有强烈的上层文化性质的舞蹈品种,呈现出鲜明的文化人和艺术家的理性思考、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

如按民间舞蹈功能划分,可将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民间舞蹈分为劳动习俗舞蹈、生活礼仪习俗舞蹈、节庆习俗舞蹈、宗教习俗舞蹈等。这些舞蹈广泛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

(1)劳动习俗舞蹈。劳动习俗舞蹈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舞蹈。有农耕舞蹈、狩猎舞蹈、牧业舞蹈和渔业舞蹈等。有祈求农作物顺利生长的,也有庆祝劳动获得丰收的。云南基诺族的播种舞,男子手拿播种器物,一边铲土,一边吹奏音乐,女子在后,追随乐声,沿着男子铲过的土窝撒种,点完一垄,两人在地头合唱或舞蹈。西北地区的打麦舞蹈、汉族地区的插秧舞蹈和捕猎舞蹈等,都属于劳动习俗舞蹈。

(2)生活礼仪习俗舞蹈。在表现民间劳动生活场景或者在人生的重要礼仪中表演的舞蹈,如婚礼、成年礼、葬礼等。撒拉族的婚礼舞蹈“骆驼舞”、畲族的丧葬舞蹈“做功德”等都属于这一类。还有宴席礼仪,如回族的宴席舞,舞蹈以拳术和模拟鸟兽飞翔的动作为主要形态。我国礼仪习俗中的人生习俗舞蹈具有很强的世俗性,体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礼俗规范。礼仪习俗舞蹈一方面连接着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头连接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发挥着规范人生的教化作用。

(3)节庆习俗舞蹈。我国是一个节日文化众多的国家,节日作为民众生活中一项特定的内容,几千年传承不变,历久不衰,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精彩的内容,深刻反映民众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节庆习俗舞蹈是在岁时节令时跳的舞蹈,是集音乐、舞蹈、技巧表演艺术为一体的节令民俗文化活动。节庆表演场面壮观,形式独特,富有游戏性和娱乐情趣性,不仅风趣幽默,极具民间色彩,而且具有心理认同、凝聚民心、祈福纳祥、热闹兴旺等功能和气氛,体现了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念。人们依照自身的生活原则想象自然的法则,在他们看来,只要服从于人类的法则,自然法则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运行。传统节庆舞蹈是在中国农民有节律的生活转折时刻举行的,在节庆活动中人们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环境的一体性。它在确保人与物繁荣状态的同时,也保障着自然界的正常运行。传统节庆习俗舞蹈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文化层面,深刻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如春耕、秋收等重要节令,都有相应的民间舞蹈相伴。

(4)宗教习俗舞蹈。宗教习俗舞蹈种类繁多,有的产生于远古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还有的产生于祖先崇拜和众多的神灵崇拜。这类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与愿望,以及达成理想的努力和艰辛。如土家族的跳丧歌舞是土家人祭祀亡灵、安慰生者的一种宗教丧事仪典,也是土家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将原始的巫术观念、祭祀仪式及歌、舞、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独特艺术形式。宗教习俗舞蹈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

以上各类舞蹈,有的与拓荒、种植和耕作的山区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关系紧密,具有典型的山区农耕乡土特色。如“舞春牛”,是一种类似舞龙灯、舞狮子的灯彩活动,每当春耕时节临近,“春牛”队伍便以家族队伍形式,走村串户,舞春牛祭天,反映了农耕社会对牛的崇拜和图腾感恩,同时也表达出期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和祝福,有的以岁时节日节庆礼仪及宗教祭祀和祖先崇拜礼仪为活动内容,通过祭祀活动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敬仰、热爱和深深的怀念之情,祈求祖宗神灵的赐福和庇护,希冀祖宗保佑自己阖家平安、万事如意。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舞蹈道具就地取材,漫山遍野随处可见的竹木和收割稻谷留下的稻草,都是制作该类舞蹈活动的材料。如舞龙和舞狮,民俗表演的龙和狮,大多是由山区随处都有的木头和稻草制作而成——龙游草龙基本造型以简易木架为依托,用稻草扎成龙的雏形制作而成;火龙是由山上的竹子和茶树油制作而成。这些舞蹈活动器材均来自山上、田间地头,简单易得,这是乡土民间舞蹈典型的实用原则。对以上乡土民间舞蹈的研究,当代文化人类学者往往采用以文化整体观对各类仪式中的舞蹈动作、歌词、仪式、源流、特点、内涵及功能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逼近乡土艺术的本质特征。(www.xing528.com)

此外,如按舞蹈形态和风格划分,还可把民间舞蹈分为原生态民间舞蹈、学院派民间舞蹈和剧场民间舞。

(1)原生态民间舞蹈。由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承传的民间舞,也就是学界通常称谓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原生态民间舞蹈在体态上习惯于使身体处于平素的自然状态,其动作姿态相对随意,不受约束,自由度较大,即兴性较强。对于老百姓,原生态民间舞蹈是一种娱乐手段,一种自发的活动和宣泄方式。因此,原生态民间舞蹈中单纯的情感释放或插科打诨的内容占多数,所表现的内容浅显直白,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原生态民间舞蹈在各类民俗生活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成为民俗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反映各族民众乡土生活的“活化石”。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征,本色、直白、鲜活、朴实,喜逗乐、少格局,并且渗透着较强的族群意识和来自生命本体的感召力,与剧场民间舞存在着文化性质上的显著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断:

从舞蹈构成的物质基础——人体区分。原生态民间舞蹈在体态上习惯于使身体处于日常的自然状态,而剧场民间舞,舞者因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规范训练,表演时其身体随时处在一种规定状态。

从舞蹈的本体——动作形态审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动作姿态相对随意,表演中尽管有一些相应的要求,甚至固有的规定,但原生态民间舞蹈毕竟不受太多约束,自由度较大,即兴性较强。剧场民间舞蹈则是对原生态民间舞蹈动作形态的抽象变形和风格韵律的极致性强化。

从舞蹈的功能和目的剖析。原生态民间舞是各族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全民参与性和自发性。如藏、蒙古、苗、傣、维吾尔等民族,其随时随地即兴舞蹈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也是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特点。

(2)学院派民间舞蹈——次生态民间舞蹈。由职业舞蹈工作者经过收集、整理、加工、提炼而成教材,且用于培养专业舞蹈演员教学中的民间舞以及在民众中为了自娱或为了健身而普及的形态,可谓次生态民间舞蹈。职业舞蹈工作者将某一民族、某一地区舞蹈的风格性(包括动作、舞蹈韵律、基本体态)提取出来进行加工、整理、改造和发展,或留其形、扬其神,或变其形、存其神,各招式都要求规范化。规范化是学院派民间舞蹈的核心要求,是民间舞蹈教材编排的宗旨。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应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人群的性格、审美的体现。在教材编排的过程中,难免渗透进编者个人的喜好。如有的教师希望自己的教材贴近原生态民间舞蹈自然、淳朴的风格,在教材中尽可能不留下自己加工的痕迹,以使学生学到纯正、地道的民间舞蹈;有的教师追求整理、加工、美化后的民间舞蹈,认为这样才有审美价值,因此在教材中留下过多改编痕迹,才有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价值。在学理上,这两种做法都应得到承认,不可厚此薄彼。在实践上,允许不同的尝试,不应给自己画地为牢,更不可给他人戴上枷锁。但不论怎样做,都是以该民族的性格、审美为前提是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的原则。

(3)剧场民间舞——衍生态民间舞蹈。我们把以原生态民间舞蹈或次生态民间舞蹈为素材,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通过现代化手法创作的舞蹈称为舞台表演艺术类民间舞蹈或剧场民间舞。剧场民间舞除了其非功利的审美属性外,与原生态民间舞蹈还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剧场民间舞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文化象征,这便决定了它与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本质区别——自觉的理性行为和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因此,它提倡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涉及对不同舞种和创作手法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