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含诗歌、小说、散文等)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用文学语言进行叙述和描写。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所以人们通常又将文学称为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可以说没有文学不能描写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内容是最为广泛的。
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在其专著《新舞蹈艺术概论》一书中就舞蹈与文学的关系做过阐述:“文学创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和想象,通过作家的技巧、才能表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舞蹈也是如此……在舞蹈创作上,舞蹈者有时必须通过文学创作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才能从生活基础上激发情感,创造形象。我们抓住了这个‘思路’,往往就能把握住舞蹈表情动作的抑扬顿挫,缓急轻重,刚柔粗细,还有各式各样的具体表示,如同意、疑问、命令、恳求、惊叹、威胁等,来表达各式各样的情感。所以舞蹈家必须经常通过文学作品中丰富生动的生活内容和严密紧凑的结构,去获取从事舞蹈创作上的结构和想象,而进行舞蹈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吴晓邦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感悟,才使他自觉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而激活了他的艺术形象力,创作出《饥火》《流亡三部曲》等一大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舞蹈艺术佳作。在我国的舞蹈创作中,一些优秀舞蹈作品的题材也来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如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是根据曹雪芹的同名古典文学名著改编和创作的,大型芭蕾舞剧《雷雨》则是根据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同名原著改编和创作的,还有中型舞剧《鸣凤之死》是根据巴金著名小说《家》改编和创作的,等等。(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舞蹈艺术与文学艺术具有共通点,并且文学是舞蹈创作的源泉之一。然而,这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却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文学用语言文字表现,而舞蹈却用肢体动作表现。这是两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区别。语言作为文学的材料,所构成的形象既不是视觉的,也不是听觉的,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来构成形象。相对而言,舞蹈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能够淋漓尽致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矛盾冲突,将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内容更加具象化。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用语言文学不能透彻传达或不易表现某一事物或人的内心思想情感时,用人体的动作和姿态,反而可以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并且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在使用得当时,甚至可以获得比语言文字更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