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教育是义务教育制度发展的产物。最初,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没有提出专门师资培训的要求。有知识者或经验者就可以作为教师,教给儿童初步的读写算知识,如西方手工作坊里的学徒制、我国古代“以吏为师”的做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专门的师资培训成为必需。与此同时,人们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也趋于成熟,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为师资培训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专业正是建立在一系列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的。专门的教育学科理论为教师专业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也使得教师专业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而区别于其他专业。个体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理论上的培训,掌握该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师专业也有其独特性,表现在教师专业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也受实践技能的支撑。因此,教师的培训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理论的增长和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就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培训。在现代教育制进行过抽样问卷调查,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是语言表达、学科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计算机、外语能力差(新教师尚可);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差;综合素养欠缺,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难以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分析比较典型地揭示了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现状,反映出教师在从事教学的技术层面(语言表达、教学技巧等)对自己颇有信心,但在理论层面(教育理论、知识结构等)尚存在欠缺,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冲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如外语能力差、不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这方面的分析说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教育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供一些让其认识新课程的机会,如在教师教育课程、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进修中增加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等;另一方面需要针对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培训,在职前培训中强化对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强化师范生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养成,同时为更多的在职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不断“充电”,促进广大教师在专业上的不断发展。
避免地会有一些中小学校为了争取到资金而培训师资,违背了校本培训的初衷。把师资培训的中心放到中小学校。意味着政府要追加高额的培训费,这刺激了中小学校参与教师培训,在中小学校的这种积极性之下却掩盖了各种动机,也就很难保证师资培训质量了。
1.对学生的影响
中小学校本来是培养人的场所,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中小学校教师的素质;儿童需要好的教师,在高素质的教师的影响下儿童才能获得好的发展。但中小学校参与教师培训后,学生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跟缺乏经验、专业技能尚未成熟的师范生一起度过,这显然会影响其学业成就。因此,国外学者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应该给予重视。这的确对参与师资培训的中小学校中的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违背了师资培训的初衷。与此同时,不参与培训教师的中小学校则坐享其成,接受的恰恰是在其他兄弟学校中受到实地培训的教师,这难免有失公正。(www.xing528.com)
2.对管理的影响
校本教师培训也给师资培训课程的管理问题提出了挑战。校本培训要求建立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伙伴关系,那么,如何保证师资培训课程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这给课程管理带来了难题。高等教育机构负责传授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中小学校负责培训师范生的从事教学的实践技能,这在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并非如此简单。校本教师培训和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尽管在理论上很理想,但真正在实践中进行借鉴则需慎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