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研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差异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在教育、企业、和政府机构等组织中,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的基本模式。
第一种是“从显性到显性”的传递和创新模式。在这种传递模式中,组织中的一些成员会将本组织的各种显性的专业知识,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传递给新成员。在许多学校对新教师的教育训练中,传授显性专业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从显性到显性”的传递模式,新教师能够迅速地了解教师专业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和一般教育教学知识。经过培训和学习,新教师会将“显性知识”的原则要求有意识地体现在他们的日常举止行动中。在教师的在职培训方案和活动中,“从显性到显性”的专业知识和才能的传递模式也司空见惯。不管是教师讲座,还是技术的习得,基本都采用这种模式。
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从显性到显性”的模式也常起作用。它主要表现为“单个个体能够将不连续的显性知识合并成一个新的整体”。譬如,学校教务处通过收集整个学校的最新教学发展信息,并将它们总结成一份教务报告。由于这份报告综合了许多不同来源的信息,并且在全局层面上加以结构化,使零星的显性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特定价值的知识系统,所以它也能是一种知识创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综合”也许并不真正扩展学校已有的知识储备。但是这种“综合”也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因为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之和有可能大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
第二是“从显性到隐性”的模式。这种知识传递方式主要发生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中。如果前面提及的教务处报告这一显性知识改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师职工接受并且自觉地运用这一保障系统,这种显性知识就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就像学习开车一样,开始时,驾驶员“应知”的和“应会”的,都是通过显性知识的形式传递给新驾驶员的。但是几年以后,驾驶员可能已经背不出“应知”的内容和“应会”的操作规程,但是显性知识已经隐蔽在驾驶员娴熟的开车技术中了。
第三是“从隐性到隐性”的模式。(www.xing528.com)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许多学校都组织了“老教师新教师结对子”、“新教师向老教师拜师”等“带教”活动,有些省市还专门组织“教师向名师求教”、“向校长派名校长担任指导”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实质都是“从隐性到隐性”的知识技能传递。这类活动一方面承认了在教育领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也表明“从隐性到隐性”的知识传递模式在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中仍然可以成为一条相当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但是,这种“从隐性到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传授过程,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第一,这种过程对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包括他们的经验)十分依赖。因此,许多优秀、有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往往随着某个教师或校长的离校、退休而“失传”。第二,虽然“徒弟”可以从师傅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但是不管是师傅还是徒弟都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背后的系统化、条件性原理。他们领会的知识技能无法清楚地表述出来,也难以“创造性”地运用到其他情景和条件中去。
第四是“从隐性到显性”。如果优秀教师不只是将经验“潜移默化”地教给青年教师,学校校长也不只是运用多年的工作经验,而是将工作经验开发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发展系统,那么,人们也就不仅将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教育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通过传播“产品化”的显性知识,让整个学校、甚至更多的和后来的教师、校长来学习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