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自我:教师专业发展成果

完善自我:教师专业发展成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提出了专业知识的显性化问题,就意味着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类,而且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晰的区别。相对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还处在非格式和尚未编码、格式化和逻辑化的状态。

完善自我:教师专业发展成果

既然提出了专业知识的显性化问题,就意味着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类,而且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晰的区别。下面就首先从知识管理学的角度来考察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差别。知识管理学学者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第一,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而隐性知识尚未或者难以规范。隐性知识往往是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与个人的个性、经验和所处情景交织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难以分清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知识和才能,还是与个人魅力连在一起的独特才能。例如,有些教师能够在一两个星期内就不仅认识班上的所有学生,而且基本把握大部分学生的个性。但是许多拥有这一才能的教师自己也说不清楚,这种才能的内涵是什么,是如何获得或者生成的,更难说出可以用什么方法将这些才能或知识传授给其他教师。

第二,显性知识背后已经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和实证的基础,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自然科学中的大量格式化的知识都通过实验获得,或者通过实验来验证。在社会科学中历史经验、比较分析和统计数据,为显性知识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和证明。然而,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它一方面具有在条件控制上的困难。正如英国著名学者劳顿所说:“人不是大白菜”。即便是控制了绝大部分条件,人们还难以控制教师本人每日、每堂课的心态。因此教育实验总是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内效应。而另一方面,假设人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某些格式化和相对稳定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外效应也会不尽如人意。因为,教育的情景千变万化、教育的对象各个独特、教师的风格各不相同。在某一条件变量受到严密控制的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在其他教育情景中就难以“复现”、难以运用,因为其他情景中的条件和变量是不受控制的。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托词:“这种理论和经验很好,但是我们学校由于不具备条件,没法运用”。

鉴于教育领域的上述特殊性,教师在特定情景中产生的特定经验和隐性知识尽管难以进行复现性的实证分析,也可能尚未抽象到显性知识的水平,但是这些特定经验和隐性知识对教师本人的发展、对他们教育以后到同样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学生、对具有类似教育风格、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教师来说,都十分可贵。

第三,显性知识稳定、明确,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显性知识具有比较稳定和明确的品格。显性知识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复现性和知识陈述的严密性上。通常显性的知识只要获得相同的条件和环境,由某一知识所代表和体现的事实、情景、规律甚至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复现表明了稳定,知识表述的严密性将自变量因变量、将对象与条件严格的区别开来。而隐性知识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对矛盾中众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对象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往往不甚明确。学生的成长往往是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是,也完全有可能在学生整个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中,关键的一两件事、一两位教师的几堂课,对学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大量的教育知识仍然处在隐性的或者或隐或现的状态。(www.xing528.com)

第四,显性的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述;而隐性知识尚来编码和格式化,更多的需要用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形式来呈现。有人认为,显性知识本质上是对人的认识的编码、格式化和结构化,并且用严密规范的语言使其系统化和逻辑化。相对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还处在非格式和尚未编码、格式化和逻辑化的状态。

第五,显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有明确的本质认识,隐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的内涵可能认识不清,甚至只是知道模仿会产生同样的预期结果。譬如,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这里,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讲清楚“熟读”与“做诗”的学习心理学的关系,但是人们已经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得了“熟能生巧”的经验。

第六,显性知识由于已经用特定的方式表现其稳定、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容易储存、容易传递传授、容易被人们理解、也容易被人们分享。而隐性知识由于不稳定、难捉摸、背后的道理不明确、常常被表现为个人的诀窍和特技,因此不容易储存、不容易传递传授,也不容易掌握和分享。因此,在艺术界、医学界和教育界,我们经常要采取“抢救措施”,把名演员的表演的作品、名医的手术过程及医案和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经验,拍摄下来或者记录下来,让后来者琢磨、模仿、体悟、学习和研究,以防止“失传”。优秀教师退休时学校经常发生的“恐慌”,实际上也与老教师的隐性知识难以传递给年轻一代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