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对于未雨绸缪,及早改革师范教育,优化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下述几个方面,对我国21世纪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及主要特征作初步探索。
1.高学历
高学历是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师素质的共同特征,美、英、日等国家连小学教师学历也要求达到本科毕业,甚至硕士毕业,发展中国家教师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目前对教师学历要求是,小学教师要求达到中师毕业,初中教师要求达到专科毕业,高中教师要求达到本科毕业,这对于本世纪普及型基础教育来说尚能适应,但对下个世纪的提高型基础教育来说,学历要求就显得偏低。下个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将在普及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高素质、能竞争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也将有较大变化,这些都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时代发展来看,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各国教育的竞争,必然导致教师素质的较量,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标志就是学历,我国只有建立一支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中小学教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从形式上讲,高学历要求教师文凭达到更高层次,小学至少达到专科以上,中学至少达到本科以上,从内涵来讲,高学历要求具有更加丰富、广博的文化业务知识,适应教育不断改革需要的专业教育技能以及更加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准。
2.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关系到教育的成败。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其一,素质教育观念和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能否真正实现转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教师一方面自身要学习素质教育理论,认识和接受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二,终身教育观念和思想。终身教育理论认为,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接受教育与再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基于这种理论,学校教育正在被重新认识,学校教育不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而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为继续学习做准备和打基础的,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由终身教育理论导致的中小学教育功能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在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时,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避免局限在狭小的学校教育内思考问题,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的一生,要注重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方法传授和学习能力提高,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3.具备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是能动的过程,教师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从狭义方面讲,教师要深入钻研、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要不断调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指导实践。教师这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科研过程。如果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那么他既无法评价、选择、吸收教育教学理论,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也无法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再创造。这样,必然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能力停滞不前。从广义方面来讲,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教学工作与宏观教育和社会经济大环境的联系必然更加密切,教师还必须研究宏观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教学的制约和影响。由此可见,21世纪需要的不再是仅仅能教书的教师,而是集教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教师不仅要会分析、钻研和思考,还要会实验、会写论文,不懂科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www.xing528.com)
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教育教学条件、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许多先进仪器设备和教育技术已深入中小学课堂。据统计,我国已有一万多所中小学拥有各类计算机十几万台,拥有幻灯、录放像设备、语音设备的学校则更加普遍。下个世纪,我国还将建成信息高速公路,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等日益向大容量、网络化、快速化方向发展,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教学装备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技术革命,使教师教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页讲义、一堂课”的教学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强化科技意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学会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并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有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会运用信息高速搜集、使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料,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5.具备不断进取意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以更快的加速度向前发展,在新知识迅速激增的同时,知识陈旧也在加快。这种变化使得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领域不仅不再是静止的,而且现在尚未知晓的新领域以及新领域内的新知识还将不断出现。这对教育的影响是: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将是经常的,教育对象的时代性特征以及对知识的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同时,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新理论也将层出不穷。任何一位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于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来说都显得非常有限,“一朝学习,终身受用”已不再可能,必须不断学习和进取,否则他就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想学习。对知识更新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具备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意识。其次,要会学习。要善于处理工学矛盾,科学地利用时间,把握各种学习机会,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再次,要能坚持,有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毅力。
6.具备合作态度和组织协调能力。
21世纪,教育渠道在空间和时间上将不断扩大和延伸,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彩。随着社会教育环境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责任进一步增大,社区教育必然更加规范和发达。同时,由于单亲家庭比例增大,家庭教育也将更加受到重视,逐步由自发分散状态向组织网络状态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比今天更加紧密,教育日益朝着多维立体化方向发展。这种变化使得未来学校教育不再是一种孤立的教育,将受到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制约,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其成败也将不单纯取决于学校教育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与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资源和渠道的配合和利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承担者,不仅要在课堂内教好书,而且要有走出课堂和校园的能力,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主动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穿针引线,起纽带作用和整合作用,组织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以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此外,随着21世纪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达,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除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外,将在更广泛意义上参加经济建设。教师必须具备市场经济社会所必备的参与精神、开创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扬为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保持教师队伍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