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街沿线的灵渠南渠,历史上曾经有9座古桥,号称“九虹桥”,其中南渠有7座,北渠有2座。北渠的花桥、观音阁桥和南渠的肖家桥早已圮毁,现仅存南渠的粟家桥、万里桥、娘娘桥、接龙桥、三里桥、霞云桥,前4座位于城内水街,后2座位于南渠沿线的城乡接合部。此外,水街还有马嘶桥。除万里桥、娘娘桥、马嘶桥已被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外,其余古桥均为原生态石拱桥,横卧碧波之上,古香古色,使得水街具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
粟家桥 位于水街与灵渠公园旧大门交接处,是南渠最上游的古桥,距南陡1400千米,是灵渠景区内为数不多的原生态古代石拱桥之一(图9-24)。相传为兴安粟姓人家捐资兴建,因而得名“粟家桥”。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所修《广西通志》卷三十七中有记载,据此推定应建于明代嘉靖十年之前。桥身为虹式单拱,清丽古雅。桥畔立有古塔,长有古树,桥身有青藤垂蔓,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风景画。
图9-24 粟家桥
图9-25 马嘶桥
马嘶桥 位于万里桥上游约100米处南渠与双女溪交汇处(图9-25)。相传当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部南征交趾时,其坐骑至此扬蹄嘶叫,不肯过桥,于是马援下马察看,发现该桥已朽,便募捐修桥,此事被传为千古佳话,此桥因而得名“马嘶桥”。原为与灵渠水街南北路并行跨越双女溪的两座桥于2004年改建,增加一座横跨灵渠南渠的连桥,覆以汉代风格的桥亭,形成了“三桥跨两水”的旷世奇观。其上游的灵渠属珠江水系,下游的双女溪属长江水系,两水系在咫尺之间立体相汇而过,实属世间罕见。桥上挂有李由、蒋太福、宿富连等本土文人撰写,桂林市著名书法家周兆召、秦裔工、唐健钧、吴昌明、孔祥珠、许雅琼、彭维标、蒋宗斌等人书写的对联、牌匾。较具代表性的对联有兴安本土作家蒋太福撰写的“定远靖边,丰功昭日月;修桥卖马,遗爱惠漓湘”和李由撰写的“溪水晶莹,一桥普渡往来客;渠光潋滟,二水航行上下舟”。桥名为周兆召所题。
万里桥 位于娘娘桥上游约100米处,为唐代宝历元年(825年)桂管观察使李渤始建(图9-26)。传说因距唐朝京城长安水路一万里而得名,同时也有“前程万里”的寓意。该桥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石拱桥,它前与天韵阁相望,北通千年古巷北街里,长年游人如织,历史上被称为“通行楚越之要津”。于2004年重修,桥上建有双亭,双亭飞檐翘角、高耸入云,是灵渠上最为雄伟的仿古建筑。桥亭南北两侧分别悬挂了烫金木刻对联,南侧是湘水撰、唐清武书的“物换星移总是千年古韵,南通北达堪乘万里长风”,北侧为湘水与拱崇斌合撰、骆罡书的“桥名万里沟通楚越雄八桂,渠历千秋襟带漓湘誉九州”,桥边还立有明代成化年间广西提学副使吴玉所撰《万里桥记》一文的石碑。
娘娘桥 位于秦城景区东南方、接龙桥上游约80米处,为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由兴安县监生石琴国捐资创建(图9-27)。系单拱石桥,为祈求天后娘娘(即妈祖)保佑众生平安而建,故名天后桥,民间又称娘娘桥,是东南沿海妈祖文化传入灵渠流域的重要象征。民国年间,兴安一些本土文人认为“娘娘”一名不雅,取《四书》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将其更名为“沧浪桥”。历经多次重修,现桥为2004年再建,复用娘娘桥名。桥上建有双亭,悬挂有阳远恒、刘万龙等人撰,周兆钊、廖德龙、张寒等人书写的楹联牌匾。桥畔立有高4.3米、宽3米的柳宗元的《全义县复北门记》碑刻。(www.xing528.com)
图9-26 万里桥
图9-27 娘娘桥
接龙桥 位于秦城景区东侧的南渠上,是一座虹式单拱石桥(图9-28)。该桥始建于宋代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是灵渠著名的古桥之一。原桥无亭,1987年增建桥亭,2005年重加修饰时加挂楹联牌匾,其中,一副对联是宿富连撰写的“桥倚秦堤欣凤翥,渠连沧海看龙腾”,另一副对联是唐基苏撰写的“起看朝云接燕舞,卧听沧浪续龙吟”。桥名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接龙脉,二是接龙舟,三是接龙驾。至今,兴安分水塘一带村民在端午节划龙舟之前都有去接龙桥接龙的习俗。
图9-28 接龙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