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石 位于四贤祠下游100多米处的南渠东岸,是一座独立的平台状的小石山(图9-18)。它高出地面约2.6米,围径约为28米,上平如砥,有级可登。顶部石隙中长有一株四季桂,亭亭如盖,苍翠欲滴。石壁上有《灵渠》《飞来石》《砥柱石》《夜月潭辉》《虬如》《通筑兴安渠堤记》等宋、明、清时期摩崖石刻8处(表9-1)。由于方圆数里之内没有一座石山,此石突兀独立于湘江故道与南渠二水之间,成为灵渠的砥柱,因此人们称之为“飞来石”。飞来石四周绿树修竹,碧水环护,历来为人们寻幽访古、游览留影的景点。以“飞来石”命名的景观“秦堤拜石”被列为旧时“兴安八景”之一。
图9-18 飞来石
表9-1 飞来石上现存摩崖石刻表
1 见道光《兴安县》,今人疑为“宋朔”,名字及年代待考。
清幽亭 位于飞来石东北方向约20多米处的湘江故道堤岸。1920年,兴安乡绅文杏田捐资在此处建杏亭,后改名“清幽亭”(图9-19)。今亭为1981年重建,长方形,砖石混合结构,小青瓦歇山顶,亭内立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李济深先生1943年手书的《秦堤》石碑,亭前悬挂楹联一副:“泉石自清幽,云外波光烟外柳;江山余霸气,秦时明月汉时关。”1944年,著名剧作家田汉与陈残云等人组织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协会工作队到兴安宣传抗日时,曾经在该亭题写两副对联——“国忧恰似双江急,民气如同五岭高”“先民巨凿留残石,战士高歌起怒涛”。
图9-19 清幽亭
泄水亭 位于泄水天平东南侧的南渠北岸。为1981年新建,砖石混合结构,四柱四角塔尖顶,盖绿色琉璃瓦,顶上为绿色宝葫芦,梁柱面饰成剁斧石(图9-20)。该亭边长4米,建筑面积为16平方米,可供游人小憩,亭外古木成荫,亭前古渠悠悠,亭下流水潺潺。
图9-20 泄水亭(www.xing528.com)
荷花池与荷花亭 位于飞来石斜对面的南渠南岸。全义岭下有一片稻田,原称道士田,1983年在此开挖出一个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的水池,池中广种荷花,故称荷花池,并于1986年新辟为风景区。荷花池中有座红色的大鲤鱼塑像,鲤鱼口喷水柱跃出水面。池中间留有小岛,东、西两侧有曲桥与岸相连,并建有一亭,称荷花亭。(图9-21)
图9-21 荷花亭
陶铸桥 顾名思义,就是以纪念现代著名政治家陶铸而命名的桥。1965年5月,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带领“四清”工作队到兴安县湘漓公社花桥村蹲点。一天,陶铸率领一行人视察灵渠时,见灵渠两岸风光旖旎、古迹众多,但渠堤之间很长一段路程无桥可渡。陶铸当即就对陪同的兴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做出建桥的指示。
此后,兴安县政府在灵渠之上陆续修建4座钢混结构拱桥,第一座拱桥建在飞来石旁,第二座拱桥建在兴安师范学校的后门口,第三座桥建在由湘漓镇从渡头江进入兴安县城的渠段上,第四座拱桥建在古代攀桂桥的遗址上。按照常理,每一座桥都会有它单独的名称,而这4座桥被统称为“陶铸桥”(图9-22),充分体现了灵渠沿岸百姓对陶铸的怀念之情。
图9-22 陶铸桥
秦堤 灵渠南渠大湾陡以上的堤岸因修于秦代而统称秦堤。狭义的秦堤则指南渠南陡以下至粟家桥附近这一段长1700米的渠堤,最窄处不足5米,最宽处也不过30米。堤两侧以长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夯实,十分牢固,是一条抵御洪水的坚实堤坝。尤其是自飞来石至泄水天平一段,渠底高出湘江故道约5米,雄立于湘江故道与灵渠之间,远远望去,犹如一段石砌的长城,煞是威武雄壮。堤上绿树掩映,堤内渠水悠悠,沿途亭台点缀,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自古就是休闲漫步、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图9-23)。明代严震直的诗句“桃花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和现代诗人柳亚子的诗句“十里秦堤迤逦行”就是秦堤的生动写照。
图9-23 南渠秦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