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渠的客运:从繁盛到减少

灵渠的客运:从繁盛到减少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灵渠的客运作用始于何时,唐代以前的史籍上没有灵渠客运的明确记载。民国初年,灵渠的客运作用还十分兴盛,许多湖南和江西移民乘船溯湘江经灵渠进入桂东北。至20世纪40年代,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水路客运逐步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灵渠上有一些旅游船只在县城和南渠中下游承担少量的载客游览业务。

灵渠的客运:从繁盛到减少

灵渠的客运作用始于何时,唐代以前的史籍上没有灵渠客运的明确记载。至唐代,岭南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人口较少,很多地方仍未开发,统治当局将那些犯有错误或有罪行的人(主要是一些官吏)发配到岭南来。被贬谪到广西的官吏及被流放到岭南的文人亦多沿水路来往,如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等,又如中唐宰相张九龄,在他赴桂州上任途中曾作诗一首《自湘水南行》。

宋代亦有许多学者如范成大、张孝祥、刘克庄等接踵来到广西游历或任职。他们沿水路到达兴安时,分别写下了赞美兴安及灵渠的诗篇。范成大的《铧嘴》中诗句“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说明当时乘船旅行是十分方便的。与范成大同时代的学者周去非,在其著作《岭外代答》中提及灵渠时有这样的一段话:“今桂水名漓者,言离湘之一派而来也。曰湘曰漓,往往行人于此销魂。”可见当时经水路过灵渠的行人已经络绎不绝。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木帆船制造技术日益完备,也促进了交往的发展,因此来兴安的不只是地方官员和被贬谪流放的官员,许多志士仁人、民间旅游者、学者等也被兴安的景色所吸引。明代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学者解缙到广西做官,一进入兴安县境内就被自然美景及灵渠所吸引,写下的《兴安渠》云:“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清代诗人袁枚在乘舟来兴安的途中写道:“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首诗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人叫绝。

民国初年,灵渠的客运作用还十分兴盛,许多湖南和江西移民乘船溯湘江经灵渠进入桂东北。至20世纪40年代,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水路客运逐步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灵渠的灌溉功能逐渐凸显,当地政府和百姓在灵渠航道兴修堰坝,阻水灌溉,灵渠逐渐断航,只有局部渠段被用来运输粮食、化肥等。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灵渠上有一些旅游船只在县城和南渠中下游承担少量的载客游览业务(图4-1)。

图4-1 南渠游船

【注释】

[1]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水利设计队:《灵渠测勘报告》,1939,第20页。

[2]唐兆民编《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第277页。

[3]汉口西南导报社:《西南交通要览》,1938,第61页。(www.xing528.com)

[4]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灵渠测勘报告》,1939,第20页。

[5]唐兆民编《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第126页。

[6]班固:《汉书》卷六。

[7]班固:《汉书》卷九十五。

[8]范晔:《后汉书·马援列传》。

[9]《太平天国》资料丛书第1册。

[10]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商务印务馆,1934。

[11]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

[12]姚思廉《陈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