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统一和繁荣时期。唐天宝年间是唐朝全盛时期,曾在长安城东修建一处巨大的港口,名曰广运潭,供全国各地向都城运送粮盐和财富的船只停泊装卸。在一次供皇帝欣赏各地船只的展览中,就有满载玳瑁、珍珠、象牙和沉香的南海郡(今广州)船和满载蕉葛和蚺蛇胆的始安郡(今桂林)船。[8]这些船都是河船[9],显然是自灵渠过来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任桂州刺史、桂管防御使的鱼孟威在《灵渠记》中描述中唐代灵渠的状况如下:“年代浸远,陡防尽坏,江流且溃,渠道遂浅,潺潺然不绝如带,以至舳舻经过,皆同奡荡。虽篙工楫师,骈臂束立瞪眙而已,何能为焉?惟仰索挽肩排,以图寸进。或王命急宣,军储速赴,必征十数户乃能济一艘,因使樵苏不暇采,农圃不暇耰,靡间昼夜,必遭罗捕,鲜不吁天胥怨,冒险遁去矣。”[10]这是难得的对当时灵渠情况进行形象和详细的记载,与《水经注》中的描述基本状况一致,一是通流,二是可以通船但条件十分困难,三是欲大量经常性通航,必须全面整修。这不仅是中唐时灵渠的状况,而且也是自灵渠开凿以来大部分时间灵渠的状况。
唐代宝历初年,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李渤对灵渠“重为疏引,仍增旧迹,以利舟行,遂铧其堤以扼旁流,斗其门以级直注”[11],这些措施包括:
第一,修建铧堤。修渠前拦河坝仍存在,因为那时还有“如带”的水相通,如果无坝水是不通的。但是当时坝前的水无法按需要分别流入南渠、北渠,“旁流”就是水流没按人的要求流动,因此要“铧其堤”,把拦河坝做成“人”字形,并在其顶点做铧嘴,以达到平顺地分水。在记述灵渠的历史文献中,这是第一次明确地描述铧堤,即大天平与小天平组成的“人”字形坝。根据其描述,我们认为这个堤型是由唐代李渤开始建造的。
第二,分别在南渠口、北渠口做了南陡和北陡。“叠石造堤分二水,每水置石斗门一,使制之,在人开闭”[12],石斗门指的就是南陡和北陡。(www.xing528.com)
第三,修建了渠道上的陡门。陡门在西汉已出现[13],唐代出现了复闸(即船闸[14]),李渤所建灵渠的陡门中有早期的船闸或多级船闸存在。
隋唐以前,运河上的通航建筑物主要是堰埭,中原地区已出现了船闸,在灵渠上出现陡门,这是合理的和必然的。至于陡门是否是在李渤之前就已经存在,目前尚无法断定。《四库全书》收录的鱼孟威《灵渠记》中有“陡防尽坏”和“仍增旧迹”的表述,似乎是此前已经有了陡门,李渤只是重新恢复陡门。当地曾经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修陡门的传说,而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则予以驳斥,并认为陡门可能在西汉即已设立。他在该书《灵渠》部分写道:“全义县,漓、湘二水分流处,相传曰: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川浚济,水急曲折四斥,用遏其节,节斗门以驻其势。有伏波庙在县侧。又按:后汉郑宏奏,交趾七郡贡钱,从东泛海,多没溺,请开桂岭灵渠。后御史史禄重开辟。又按:前汉武帝元鼎五年,命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戈船将军严助击南越吕嘉,戈船出零陵,下漓水。此则前汉岭首已通舟楫,明矣,焉得至后汉马援、郑宏开灵渠?于理未尽。言马、郑重修则可,云创辟则于义有乖。休符驳。”[15]清代孙嘉淦的《南游记》也持相似的观点,“汉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于此置陡,陡、犹关也”,认为陡门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军南下之时。至于莫休符与孙嘉淦所持观点是否成立,目前尚无更确凿的证据。但是,李渤在唐代宝历年间修了陡门,这是可以肯定的。铧堤和陡门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全渠的面貌,大大延长了通航时间,使行船顺利,“且使溯沿,不复稽涩”[16]。
李渤重修陡门在设计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负责施工的部下却敷衍了事,以致工程质量较差,通畅的时间比较短,“然当时主役吏不能协公心,尚或杂束筱为堰,间散木为门,不历多年,又闻湮圮,于今亦三纪余焉”,这时“役夫牵制之劳,行者稽留之困,又积倍于李公前时”[17]。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桂州刺史、桂管防御使鱼孟威在重修灵渠时吸取了这一教训,在工程质量上狠下功夫,“其铧堤悉用巨石堆积,延至四十里,切禁其杂束筱也。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增至十八重,切禁其间散材也。浚决碛砾,控引汪洋”[18]。这次重修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修整了铧堤铧嘴。为加强其稳定性,选用石料的块度都很大;第二件事,加固了陡门,用大木排竖,这与唐宋时各种闸门的石基础、木质上部结构的型式也是一致的;第三件事,疏浚河道。此次整修效果很好,“防阨既定,渠遂汹涌,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由是科徭顿息,来往无滞,不使复有胥怨者”[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