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渠:自流灌溉主要区域及航道改善工段简介

灵渠:自流灌溉主要区域及航道改善工段简介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南陡到兴安县城区居民区前,渠道与湘江故道平行,相距很近,最近处只以秦堤相隔。从接龙桥到大湾陡,长900米,仍为左岸傍岭、右岸为堤,堤外曾有大片平坦肥沃的农田,高程明显低于渠道水面,是灵渠自流灌溉的主要区域之一,该区域称渠田垌。一道堤防既约拦渠水形成航道,又保护和灌溉着良田。由霞云桥至十五陡,渠底多为石板,常有礁石,尤其是霞云桥附近,是历代改善航道的重点工段。

灵渠:自流灌溉主要区域及航道改善工段简介

灵渠的渠道分为南渠和北渠,渠道总长36.4千米。[5]其中,南渠较长,达33.15千米,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北渠较短,仅3250米,所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相对简单。虽然二者长度、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但是它们的功用基本相同,均不可或缺。

1.南渠

南渠(图2-5)可分为人工运河段、半人工运河段和天然河道三段。

(1)人工运河段

从南陡(桩号0+000)至始安水(桩号4+100)为人工运河段,全长4100米,为人工开挖,可以细分为以下两小段:

图2-5 南渠

第一小段从南陡(桩号0+000)至大湾陡(桩号3+150),长3150米,为分水岭的前一段,大致是在左岸沿分水岭脚下开凿渠道,右岸修筑拦水堤——秦堤。从南陡到兴安县城区居民区前(桩号1+420),渠道与湘江故道平行,相距很近,最近处只以秦堤相隔。如飞来石处(桩号0+535),灵渠与湘江故道在岭脚下形成高程不同的两层水道,夹堤而行,堤左为灵渠,堤右为湘江故道,堤的两坡高差很大,虽十分险要,但作用至关重要。此处的灵渠渠道明显为人工开凿而成,飞来石似为凿渠后右岸残留岩体,现在渠底尚可看到明显的突出岩石。这段渠打开了湘江入漓江的大门,是全渠十分关键的一段。飞来石下游有泄水天平1座(桩号0+892),这是一座侧向溢流堰,长42米,宽17.6米,结构与大天平、小天平相同,其作用是将渠内多余的水量直接排泄到湘江故道,是自动控制入南渠水量的第二道保险设施(第一道保险设施为渠首枢纽工程天平坝)。由粟家桥(桩号1+420)到接龙桥(桩号2+250)为兴安城区繁华地段,两岸皆为房屋密集的街道,渠宽只有5~8米,显得很狭窄,且很难拓宽。在桩号1+953处左岸有双女井溪汇入[6],该溪流域面积很小,水量甚微。右岸原有桥一座,名马嘶桥,桥下面是一座砌石溢流堰,作用同泄水天平,亦用以宣泄过盛的洪水入湘江故道,是自动控制南渠水量的第三道保险设施。2005年,将原有马嘶桥拆除,在灵渠左右两岸的双女井溪上分别建有一座钢筋水泥混凝土桥梁,另在两桥之间的灵渠上建有一座高大的钢混结构桥梁,形成“三桥跨两水”的景观,三座新建的桥梁之上均建有仿汉代风格的桥亭。

从接龙桥到大湾陡(桩号3+150),长900米,仍为左岸傍岭、右岸为堤,堤外曾有大片平坦肥沃的农田,高程明显低于渠道水面,是灵渠自流灌溉的主要区域之一,该区域称渠田垌。一道堤防既约拦渠水形成航道,又保护和灌溉着良田。全段平均坡度约为0.5‰,是全渠较为顺畅的一段。

第二小段从大湾陡至始安水口,全长950米,渠宽9米左右,为灵渠穿越分水岭的一段,这段分水岭称太史庙山。由大湾陡西至祖湾陡(桩号3+500)都是人工开凿的“V”形河谷,两岸高度都在15米以上,是灵渠开凿时土石方量最大的一处。湘江、漓江的分水岭以此处最薄弱,灵渠工程的巧妙表现在引水位置和高程的科学合理设计,并且工程量也最小。由祖湾陡至始安水口虽也为人工渠道,但它是就原有的沟谷地形所开形成,工程难度则较祖湾陡以上的小得多。

(2)半人工运河段(www.xing528.com)

从始安水口至清水河入口(桩号10+313)段,是在始安水天然窄小河道上人工扩挖而成。由始安水口至霞云桥(桩号5+950),渠道较平直,渠底起伏也平缓,只是在大路陡附近穿越一段自然孤立的小山,有一定的人工开挖的石方工程,总的来说,航行条件稍好。由霞云桥至十五陡(桩号7+270),渠底多为石板,常有礁石,尤其是霞云桥附近,是历代改善航道的重点工段。古人有诗句“江劈山头出,舟骑石背行”[7],就是描写船在这段渠道上航行的情形。十五陡至霞幔陡(又名小蛤蟆陡)(桩号8+200)渠底间有石板,大部分为卵石,下至牛路陡(桩号8+740)均为卵石。自桩号8+600至桩号9+200一段,长600米,但其直线距离仅约300米,共有接近180°的反曲线七八处。自桩号9+230至桩号9+290间的渠为长60米的一个大弯道,直线距离只有20米。此段渠宽9~15米不等,地势陡峻,坡降很大,在中常以上水位时,其流势汹涌湍急。河道众多的弯道和密集的陡门都是为延缓坡度、平稳水流而设。

(3)天然河道

在桩号10+313处,清水河汇入灵渠。该河为灵渠最大的支流,汇流后的灵渠渠道为该河的旧河槽,为天然河道,但也有浅滩和礁石。在桩号12+780至桩号13+500段的渠长700多米,是一个大弯段,直线距离只有20米。全段宽窄不一,在鸾塘堰以下,宽处可达100多米,窄处仅10多米。桩号13+500以下,渠身逐渐加宽,平均在60米左右。

此段因坝、堰、浅滩到处都有,兼有零乱的暗礁,以至深度差别很大,最深处如粉米塘附近为6米多,而最浅处仅数十厘米。河道弯曲较上段要少,但黄龙堤至大陡间的河道弯曲较大。

2.北渠

灵渠渠首向右过北陡为北渠,在湘江故道之右,全长3250米,全部为人工所开,渠尾连通湘江。由于人字坝修成后,船只无法过坝,因此修筑新水道连接海洋河与湘江,即称“湘江新道”。湘江故道主要作为洪水期溢流排洪的通道。南渠与北渠通过人字坝、铧嘴两侧共长约816米[8]的航道相连接。

北渠开凿于湘江北岸宽阔的一级阶地上,为平缓坡降。渠道转了两个180°的大弯,形成两个连续“S”形弯,将1500米的直线距离延长至3250米,是弯道代闸原理使用的最早例证(图2-6)。为节制用水,仍以陡门控制水量。由于大天平、小天平拦截湘江,已把水位抬高4米左右,如果设置北渠与湘江故道等长或取直线,则渠中坡度将会加大,不但不能满足航行要求,而且还会因为北渠的流速加大而破坏铧嘴的分水效果,入南渠的水流量将会变得很小,甚至断流,则灵渠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北渠的定线设计必须具备很高的科学水平。北渠虽无南渠那样多种变化的渠形和穿越分水岭的关键性工程,但却是灵渠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南渠相辅相成。

图2-6 北渠弯道代闸示意图(红色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