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中國儒學智慧:《孔子学刊(第十一辑)》評介

早期中國儒學智慧:《孔子学刊(第十一辑)》評介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篇《孔子以前的中國社會與孔子學説》聚焦於原始儒學産生前的“前儒學時代”。這樣的社會檢驗恰好證明“原始儒學:早期中國的大成智慧”的判斷。魏博士以“原始儒學”作爲研究對象,無疑抓住了中國學術的根本性問題。這些説法表明原始儒學有著深厚的孕育土壤。其二,正本清源地理解原始儒學的真諦。原始儒學承繼三代之文,經過孔子及孔門後學的實踐,進而傳承至今。

早期中國儒學智慧:《孔子学刊(第十一辑)》評介

張 磊

提及儒學,人們就自然會想到儒學的創始人孔子;研習儒學,人們就不能不回望儒學的初創階段——原始儒學。所謂“原始儒學”,就是指以孔子爲核心,以孔門弟子、子思、孟子荀子等“聖”“哲”爲代表的早期儒家共同開創、共同組成的學術思想共同體。毫無疑問,孔子是儒家學派的締造者,是原始儒學的創始人。無論是崇尚注疏的漢唐經學家,還是崇尚義理的宋明理學家,抑或是注重經典考據的乾嘉實學家,他們皆遵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這一根本精神,大多注重對孔子等“圣”“哲”及其生活時代的回望,試圖從原始儒學那裏汲取跨越時空的思想智慧,以解决當時社會出现的種種問題。

站在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中,面對國内國際社會出现的各類問題,即便没有西方有識之士的善意提醒,人們大多也會回望孔子等“圣”“哲”及其生活的那個時代,尤其是研究孔子與春秋末期社會的關係,爲解决當前社會的突出問題尋求有益的借鑒。魏衍華博士新著《原始儒學:早期中國的大成智慧》(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一書,正是從這一學術、社會的熱點問題入手,試圖講清楚孔子儒學與先秦社會的实际關係,講清楚孔子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的发展脉络,講清楚孔子儒学對當時社會産生的深刻影響,進而講清楚两者的雙向互動關係。

最早將孔子儒學視爲“大成智慧”的人是戰國時期的“亞聖”孟子,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然而,後世的許多學者對孟子的這一説法并不認可,特别强調他“迂遠而闊於事情”的特點,從而否定了孔子儒學在先秦諸子中的獨特性和重要性,進而給人們一種孔子儒學與諸子學説并立的錯覺,不斷改變著以往人們對孔子儒學的固有認識,將中國早期學術史的研究引向另一個理路。

基於對现實社會問題的思考,基於對當前學術现狀的理性分析,魏衍華博士選取了思想與社會雙向互動這一獨特視角,試圖“回到先秦社會、回到元典、回到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切身體會孔子是如何思考與回應社會問題的”。所以,魏博士的這一研究自然會被賦予正本清源地理解儒家思想、重新認識先秦社會與中華文明的雙重意義。

魏博士的新著以時間爲縱軸,以儒家思想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爲横軸,分上、中、下三篇,以確定孔子思想與先秦社會互動的座標點。上篇《孔子以前的中國社會與孔子學説》聚焦於原始儒學産生前的“前儒學時代”。魏博士認爲,一種思想的産生與發展不是單一因素綫性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種原因交織而成的结果。春秋時期,社會失範打破了固有的社會和諧,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同時也打破了原有的學術界限:學術下移、私學興起,進而此前官學的壟斷地位得以改变,促使孔子時代“知識群體”激增。基於這樣的现實關切,孔子以哲人的智慧,繼承了三代時期中華文明的精華,提出以“禮樂”爲規矩恢復社會秩序的主张,同時以私學的方式傳授上古“明王之道”,教化人心。中篇《孔子的社會政治實踐與孔子學説》重點闡釋孔子思想形成—實踐—升華的全過程。孔子從“學”到“做”,再到“誨人”的過程,也是孔子思想的重心由“禮”到創造性地賦予“仁”以新義,再到“形而上”思考演變的過程。下篇《戰國時代對孔子學説的檢驗與發展》側重於论述孔門弟子及後學對孔子學説的繼承、發展與傳播,體现孔子思想在春秋戰國之際流傳範圍之廣、影響之大。這樣的社會檢驗恰好證明“原始儒學:早期中國的大成智慧”的判斷。

通讀全書,我們以爲魏博士新著的學術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精准的問題意識,宏闊的致思背景。魏博士以“原始儒學”作爲研究對象,無疑抓住了中國學術的根本性問題。原始儒學是中國學術的重要源頭,認識原始儒學是儒學史中最爲根本、最爲基礎的問題之一,也是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回避的前沿問題之一。

魏博士宏闊的知識背景體现在他把孔子思想的産生置於“前儒學時代”深厚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考察。這種考察是對李學勤先生“重新估價上古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理路的繼承與發展。孔子曾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這些説法表明原始儒學有著深厚的孕育土壤。深厚的孕育土壤就是“前儒學時代”歷史文化的積澱。對“前儒學時代”歷史文化的研究,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原始儒學産生的時代背景,而且有助於人們從宏觀的視角对上古文明的價值进行重估。(www.xing528.com)

其二,正本清源地理解原始儒學的真諦。隨著國内詮釋學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爲,中國儒學發展史就是一部儒家經典的詮釋史。這種觀點固然不能算錯,但詮釋經典文本需要有“一定之規”,否則很容易導致泥沙俱下。對儒家經典文本進行詮釋的“一定之規”,應在於對原始儒學真諦正本清源的理解,就如同儒家之所以被稱爲儒家,是因为其“宗師仲尼”的“一定之規”,否則便不能稱其爲“儒家”。

魏博士以時間綫索爲縱軸,以社會環境爲横軸,將孔子思想置於立體的時空維度,在思想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揭示孔子思想的高度在於教人堅守自我。人生經歷順境或者逆境是由時勢决定的,無論面對怎樣的境遇始終堅持“德行一致”,是自己唯一能把握的;孔子思想的境界則在於將天人合一、與時偕行、以人爲本等傳統觀念加以結合,提出“有耻且格”的君子修養目標。

其三,以“互動”的視角促進思想研究的“落地”。由於思想并不是一個物質實體,所以更容易導致思想史研究面臨一些困境。空談思想過於玄遠,即便以文獻爲載體加以分析,有時也難免會陷入“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的局面。

魏博士將孔子思想與先秦社會聯繫起來進行綜合研究,將形而上的思想與先秦時期的社會现實相結合,展现了春秋戰國之際由於禮樂失範而造成的社會動蕩,從而讓人們更加容易體會與理解孔子思想的形成、演變中的现實關懷,更容易將學術研究落到實處。同時,作者對孔子政治實踐經驗在其思想演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也回應了後世學者認爲儒學“迂遠而闊於事情”的錯誤觀點。原始儒學承繼三代之文,經過孔子及孔門後學的實踐,進而傳承至今。

孟子曾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拜讀魏博士新著之後,自然也難免對他的創作情懷加以猜測。魏博士師從於當代儒學名家楊朝明先生,研究領域爲孔子與中國文化,對周公思想、孔孟思想均有獨到見解,尤其以孟子與《孟子》的研究見長。或許由於對原始儒學有較深的理解與體悟,所以魏博士這部新著以思想研究爲主體的同時,也超越了思想史的範疇。魏博士在著作中所體现的“通”的特色,或許正是他的情懷所在。在這本新著中,他特别關注孔子思想中“成己”與“成物”的互通、“修己”與“安人”的互通、思想與社會现實的互通,以一種整體性的方式將原始儒學的早期中國大成智慧加以整體呈现,其背後所關切的是“通古今之變”的問題。原始儒學博采衆長,成爲早期中國的大成智慧,那麼现如今呢?雖然與傳統社會相比頗有些“世殊事異”的感覺,但孔子儒學也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積澱日益深厚。時至今日,與時俱進的孔子儒學依然代表著中國的大成智慧。魏博士“通古今之變”的儒者情懷令人心生敬佩。

總之,魏衍華博士開闊的學術視野、精准的問題意識、立體的研究方法、“通古今之變”的儒者情懷,使得《原始儒學:早期中國的大成智慧》這本著作既能站在學術的前沿解讀中國早期儒學,也能使讀者以更開闊的歷史視野重新審視原始儒學與先秦社會的關係。這本書的出版理應是孔子儒學研究新領域的一次新嘗試,相信也必將推動人們對孔子儒學與當下社會關係的重新思考與探討。

(編輯:黄 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