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傳統麒麟紋飾的傳承與弘揚-孔子学刊第十一辑成果

傳統麒麟紋飾的傳承與弘揚-孔子学刊第十一辑成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們面對现實中的長頸鹿,再回頭来看傳統中的麒麟紋飾,難免會以怪物視之。對傳統麒麟圖像的傳承與弘扬,孔府後人顯然不如山西省侯馬市喬村的村民。據説,此舞蹈始自清代中、晚期,两百多年來代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民間舞蹈“麒麟采八寶”是民間藝人對“麒麟呈祥”紋飾的解讀與演繹,充分展现了麒麟紋飾的内涵與意藴。[23]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必須以正確的解讀爲基礎,以深刻的理解爲前提。

傳統麒麟紋飾的傳承與弘揚-孔子学刊第十一辑成果

麒麟之所以被誤解,由瑞獸變成了貪獸,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麒麟作爲傳説中的集美神獸,盛名雖高,但形象識别度過低。如韓愈《獲麟解》所言:“麟之爲靈,昭昭也。咏於《詩》,書於《春秋》,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爲祥也。然麟之爲物,不畜於家,不恒有於天下。其爲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爲麟也。”[22]世人皆知麒麟紋爲吉祥紋,但真正看到麒麟造型時,可能就无法斷定是不是麒麟了。即使當今學術界,似乎也没搞清楚麒麟與天禄、辟邪、獬豸、貔貅、百解、狻猊等神獸的區别。

第二個原因是明鄭和下西洋時,誤將長頸鹿當成了麒麟,致使世人對麒麟的認識産生了混亂。人們面對现實中的長頸鹿,再回頭来看傳統中的麒麟紋飾,難免會以怪物視之。

對傳統麒麟圖像的傳承與弘扬,孔府後人顯然不如山西省侯馬市喬村的村民。山西省侯馬市喬村一帶流傳著一種名叫“麒麟采八寶”的民間舞蹈,在傳統節日、廟會、拜神、祈雨時都要表演,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據説,此舞蹈始自清代中、晚期(與孔府麒麟紋飾大約同時),两百多年來代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麒麟采八寶”舞共分三部分。首部爲“雲舞”,八個金童玉女手持雲朵翩翩起舞,用雲朵組合而成“天下太平”幾個大字,創造出一個祥雲環繞、如夢如幻的仙境,表達了人們身處盛世的喜慶心情。中部爲“麒麟舞”,在祥雲環繞之中,在太陽引導之下,美好的化身、祥瑞的使者——麒麟款款起舞,姿態優雅,動作協調,表现出麒麟高雅的氣質與祥和的氣象。結束部分爲“采寶舞”,此段舞蹈意在表现,縱然是天上的麒麟也十分向往和喜愛人間的美好事物,到人間采集了“琴、棋、書、畫、古、樓、瓶、博”八寶,來裝點天上的神宫。民間舞蹈“麒麟采八寶”是民間藝人對“麒麟呈祥”紋飾的解讀與演繹,充分展现了麒麟紋飾的内涵與意藴。2012年,“麒麟采八寶”舞蹈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23]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必須以正確的解讀爲基礎,以深刻的理解爲前提。歷史上已經有“戒石銘”這樣明確的廉政反貪教材,不需要再將麒麟勉强解釋爲“img”。不然,所顯示的,只能是對傳統文化的淺薄與無知。孔府麒麟紋飾被錯誤地解釋爲“貪(img)吃太陽”,被人爲地借用於现實社會的廉政教育中,主觀願望不可謂不美,但終究是一種誤解,且其於麒麟,其於孔子,其於儒學,情何以堪?如果説孔府内宅門“麟吐玉書”影壁圖像過於晦澀,那麽不妨直呼其爲“麒麟踩(采)八寶”,較之誤稱爲“戒貪壁”,豈不更好?在孔府内宅麒麟壁前,講一講“麟吐玉書”,講一講“西狩獲麟”,甚至想象一下“麟趾呈祥”,豈不比信口而説一通“貪(img)吃太陽”更好?

(編輯:陳 霞)

[1]孔德平、彭慶濤:《游讀曲阜》,濟南:泰山出版社,2012,第171—172頁。

[2]劉鵬九:《明清縣衙主要建築的功能》,《文史知識》1991年第12期。

[3]楊繼亮、楊立生:《廉政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第60頁。

[4]方禎璋等:《“八寶麒麟”辯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第6期。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现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第1320頁。

[6]仇曉風:《三晋古民居建築新論》,太原:山西出版集團,2009,第92頁。

[7]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第1116頁。

[8]十六字碑文來自後蜀孟昶的《令箴》,見宋張唐英撰《蜀壽杌》卷下。

[9]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5頁。(www.xing528.com)

[10]趙克禮:《天禄、獬豸、麒麟考辨》,《文博》2003年第4期。

[11]古月:《國粹圖典·紋樣》,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6,第127頁。

[12][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第879頁。

[13]何喬遠:《名山藏·臣林記·嘉靖臣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第4673—4674頁。

[14]方孝標:《光启堂文集·雜著·書石去非册子》,《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594頁上栏。

[15]丁柔克:《柳弧》,北京:中華書局,2002,第208頁。

[16]岐逸:《江蘇之吏治(續)》,《申報》民國三年(1914)十一月十日星期二第六版要聞二。

[17]胡寄塵:《清季野史》第1編,長沙:岳麓書社,1985,第110頁。

[18]孔德懋:《孔府内宅軼事——孔子後裔的回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第75頁。

[19]孔德懋:《孔府内宅軼事——孔子後裔的回憶》(修訂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第106頁。

[20]柯蘭:《千年孔府的最後一代》,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第62頁。

[21]曲阜市政協、孔子博物館等編《孔府老照片》,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第32—33頁。

[22]吴楚材:《古文觀止譯注評》(下),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第54頁。

[23]王文章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圖典》(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第577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