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经:天数—宇宙表现与数位传承

易经:天数—宇宙表现与数位传承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數是指天文學和數學,天文學是上古時期的最初科學和主要科學。在上古時期,尤其是在語言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時期,中國古代先民通過天數來表现宇宙,記載他們生産生活的世界,并把他們最寶貴的知識通過數位抽象總結出來,形成包括河圖、易卦、八卦、洛書、《周易》等在内的易經,流傳後世。隨著易數陰陽體系的建立、科學的發展和生産力的進步,數位在易卦、卦爻中的作用日益降低。

易经:天数—宇宙表现与数位传承

天數是指天文學和數學,天文學是上古時期的最初科學和主要科學。爲了深入研究天體運行的規律,人們提高天文學和曆法研究的精度,不可避免地推動了數學的興起和發展。“天數”這一概念本身就説明了數學依附於天文學,是天文學研究的主要工具和輔助手段。“中國古代天數不分,數的概念産生之早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問題,因爲它不僅可以使天文學逐漸趨於精密,同時也是筮占的基礎。考古學的證據已經爲我們提供了距今8000年前先民布數的綫索,而且這一工作在促進天文學發展的同時,在殷商以前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19]

中國傳統社會是農業社會,距今一萬年前就已經開始栽培稻、黍和粟,這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上古時期,天文學知識對農業生産意義重大,誰掌握了天文學知識,尤其是曆法知識,誰就會取得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邦國的統治權。爲了維持自己的統治,統治集團壟斷了天數知識,并爲自己的統治披上了“君權天授”的外衣,知識也因此只在統治集團内部私相傳授。比如:“堯曰:‘諮!爾舜,天之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禄永終。’舜亦以命禹。”(《論語·堯曰》)由此,我們注意到在朱熹最終完成的道統論裏:孔子之前,掌握最高知識的聖人都是歷史上在位的聖王,道統與政統[20]一體不二;以孔子創辦私學爲標志,知識開始從統治集團手中轉移到知識分子手中,所以孔子之後,掌握最高知識的聖人都是不在位而有德的知識分子,道統與政統開始分開。

天數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先民将宇宙數位化的工具。将宇宙數位化的目的,是更好地研究宇宙發展的一般規律,并將知識用最簡潔的形式和方法表達出來、傳承下去。在上古時期,尤其是在語言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時期,中國古代先民通過天數來表现宇宙,記載他們生産生活的世界,并把他們最寶貴的知識通過數位抽象總結出來,形成包括河圖、易卦、八卦、洛書、《周易》等在内的易經,流傳後世。数千年來,後人憑藉先民留下的天數,不斷還原先民真實的生前世界,深入瞭解先民們的精神世界。可以説,數位是易經的主要表现方式,“準確地説可能會晚到秦以前,卦爻幾乎都是由數字組成的……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卦爻符號明顯是由數字演變而成的”[21]。

考慮到上古時期數學和天文學的關係,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些組成易卦、卦爻的數字,其來源或者説至少來源之一是用來記録觀象授時、立表測影的數據。先民把數位組合成豐富多變的易卦、卦爻,來表達豐富多彩的世界,傳遞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碼。例如,乾坤兩卦表现了約4000年前東宫蒼龍星宿回天運轉的完整周期,歸妹卦記載了商周之間不爲人知的政治聯姻,泰卦可能反映了夏启擊敗伯益後遷都的史實,大壯卦描述了商人先祖王亥居有易而終遭殺害的故事,益卦在文獻上提供了二里頭一期文化屬於夏文化晚期遺存的證據。[22]“三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周易·説卦》)抽象總結的産生以及其在蓋天宇宙觀體系中的應用,構建了奇偶數體系、易數陰陽體系,而“其文化之源或許可以上溯至紅山文化時代甚至更早,具有數千年的悠久傳統”[23]。

隨著易數陰陽體系的建立、科學的發展和生産力的進步,數位在易卦、卦爻中的作用日益降低。最終,“—”(陽爻)、“--”(陰爻)取代了數字,成爲卦爻的表现工具。“這些證據足以證明,古代易卦一直是以十進數位‘一’‘五’‘六’‘七’‘八’‘九’這六個數字表示的,早期甚至還用‘十’。不僅如此,雙古堆漢簡《易經》和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同時還證明,傳本《周易》以‘—’表示陽爻、以‘--’表示陰爻的做法,實際與以往的各種推想和猜測無關,它只不過是‘一’和‘八’兩個數位記號的變體而已。”[24]

《周易》展示了中國古代先民不自覺地運用“—”(陽爻)、“--”(陰爻)組成二進位,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釋世界、表现世界、數字化世界的努力。同時,這也表明商周易代之後,易經中的天文學、數學等原始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日漸降低,天文學、数学等已經無法再繼續充當維持統治的主要工具,但濫觴於它們的許多文化傳統繼續延續下來,成爲影響深遠的制度文明。例如,“君權天授”的古老政治傳統使秦漢以後的最高統治者依然保留著天子的稱呼,“頒正朔於四方”則是古老的觀象授時制度的延伸,封禪制度與古老的蓋天理論以及祭祀天地的禮儀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西方一直有試圖用數學表现世界的傳統,柏拉圖、畢達哥拉斯學派、伽利略、牛頓等都做過這方面的努力,直至萊布尼茨發明了二進位,發现了易經與二進位的内在聯繫,世界數位化纔真正進入了新階段,這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催生世界文化新形態的一段佳話。易經對近代歐洲的影響巨大,甚至馬克思也對易經有一定的了解,他曾在1842年4月撰寫的《第六届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又名《關於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録的辯論》)中,提到“中國人的直綫——八卦”[25]。當前,世界數字化已經發展到世界信息化、世界智慧化,我們的生産生活由無數的程序、軟件、智慧構成,而這一切都源於二進位。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説,现代文明的大厦是建築在數學尤其是二進位基礎上的。

《周易》對现代文明還有另一層启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對人類社會更重要,這就是《周易》賦予科學的深厚人文精神,這一優良的文化傳統是從孔子開始的。孔子身處中華傳統文化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自覺擔負起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在語言文字發生重大變化、卦爻含義面臨湮滅失傳的歷史背景下,對《周易》進行了重新解讀和人文重構,完成了《周易》向人文淵藪的轉變,賦予了中華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從而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絶學。文明以止,生生不息,《周易》藴含的優秀文化和科學精神,需要進一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創造新的文化形態。

(編輯:觀 古)

[1]隋雲鵬:《夸父追日:從伏羲到牛頓——兼論理性主義的發展》,《人文天下》2016年第23期。

[2]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第497頁。

[3]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

[4]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495頁。

[5]隋雲鵬:《天下歸仁與科學時代的文化信仰》,《人文天下》2018年第19期。

[6]辛岩:《查海遺址發掘再獲重大成果》,《中國文物報》1995年3月19日。

[7]陳樹祥:《黄梅發现新石器時代卵石擺塑巨龍》,《中國文物報》1993年8月22日。

[8]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519頁。

[9]隋雲鵬:《天下歸仁與科學時代的文化信仰》,《人文天下》2018年第19期。(www.xing528.com)

[10]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506頁。

[11]金榮權:《先秦淮河文明的歷史地位》,《光明日報》2020年2月8日。

[12]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518頁。

[13]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510頁。

[14]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521頁。

[15]馮時:《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與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第76頁。

[16]王巍:《新中國70年考古學回顧與思考》,《光明日報》2019年8月19日。

[17]王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求是》2020年1月16日。

[18]馮時:《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與制度》,第321頁。

[19]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559頁。

[20]隋雲鵬:《天人之際新階段——科學視野下的天人合一與文化復興》,《人文天下》2017年第11期,第29頁。

[21]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485頁。

[22]馮時:《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與制度》,第187—237頁。

[23]馮時:《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與制度》,第624頁。

[24]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497頁。

[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一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67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