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河圖、洛書與易經有著密切的關係。朱熹在《周易本義》卷首中繪有河圖和洛書的形狀。不过,《周易本義》卷首中的“河圖”不是真正的河圖,真正的河圖是太極圖。太極圖也稱爲“天地自然河圖”,是指黑白互回對稱、中間有兩個眼睛的圓形圖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馮時指出:“漢代的儒者把‘河圖’稱爲‘龍圖’,宋明的儒者又把‘太極圖’稱作‘河圖’……人們探尋已久的‘太極圖’與‘河圖’實際上就是同一幅圖像,它們都以繪有捲曲的龍形而可同稱爲‘龍圖’。”[4]
實際上,河圖(太極圖)是東方蒼龍星宿回天運轉的星象圖,是中國上古先民的原始宇宙圖,也是《周易》研究的主要對象、理論來源和科學基礎,“河圖通過至簡的黑白互回圖案,直觀地顯示了東宫蒼龍星宿回天運行的星象圖,展示了先民建立在授時恒星運行規律基礎上的宇宙體系”[5]。河圖(太極圖)是中國古代先民天文學知識的抽象總結,因此,太極即指天體宇宙。迄今爲止,發现的較早的河圖有距今8000年左右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石龍[6]、距今5000年至6000年的湖北黄梅河卵石龍[7]。
太極圖最富震撼力、生命力、想象力的考古發现,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考古發现,山西襄汾陶寺古觀象臺遺址第三層臺基芯由生土和夯土構成,形成了陰陽太極圖,體现了陰陽、太極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觀,而整個陶寺正是在這種宇宙觀指導下按照八卦、五方的天下觀規劃建造的,體现出最高統治者天命所歸、居中而治、掌握曆法、敬授民時的權威。然而可惜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産力的進步,河圖(太極圖)對中國古代先民生産生活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其本義也在歷史发展中湮滅。及至後世,太極作爲天體宇宙代稱的傳統延續了下來,而河圖日益被賦予了更多神話色彩。(www.xing528.com)
《莊子·大宗師》提到了太極,同時,也叙述了“道”和“太極”的關係:“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周易·繫辭上传》也提到太極以及“易”與“太極”的關係:“是故易有太極。”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周敦頤、朱熹等理學大師通過對《周易》中“太極”概念的構建,確立了宋明理學的宇宙論、本體論。周敦頤在《太極圖説》中指出:“自無極而太極。”朱熹則將“自”字删去,改爲“無極而太極”。從《莊子·大宗師》和《周易·繫辭上传》中,我們可以看出,周敦頤的“自無極而太極”是符合《莊子》《周易》精神的,而朱熹的删改是不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
無論是中華傳統文化還是现代天文學,都認爲宇宙的發展是没有盡頭的,因此,在太極之前應該有無極。如果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解讀太極、無極,那麽,太極是指自人類進入歷史發展過程開始,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無極则是指在人類進入歷史發展過程之前,宇宙發展的一般規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