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明意》和《道德經明意》都是爲了把中國傳統哲學核心經典詮釋成爲新的意本論哲學,是爲了把經典本身内在的哲學,用今天的哲學語言表達出來,是尋找和建構中國哲學意識的努力。中國哲學意識不能脱離《周易》《道德經》等經典來空談,根子上在於不能離開經典中原汁原味的哲學味道。比如,丁耘在《道體學引論》[12]中認爲,“道體學”内在於中國很多經典,如《易傳》《中庸》《莊子》等。如果能够把道體學理解爲真正的中國哲學意識(即中國哲學感受性),或者是貢華南所謂“味覺主導……形成中國特有的味覺思想世界”[13],那麽从某種意義上説,我們都在尋找真正的中國哲學味道。黄玉順[14]、林安梧[15]建構了新的體系和新的表達方式,也是爲了在中國哲學傳統中尋找進而建構可以真正被叫作“中國哲學”的東西。可以説,尋找和建構中國哲學意識是中國哲學領域學人們持之以恒的工作。
儘管一般而言,哲學研究是個人进行的努力,或者説,哲學思辨到最後其實都是個人的精神之旅。但是,只要這個旅程接續了中國哲學傳統的根源,那就有著極爲深遠的公共性。根本的中國哲學意識如何被理解、被定位,然后加以表達,可能每個人采取的研究方式以及書寫的内容、結構都不一樣。但是,大家一起追問中國哲學意識,也就是面對中國哲學之謂中國哲學本身的那種狀態,可以説是當代中國哲學新發展的核心問題。
當代中國哲學的新發展肯定不能離開西方哲學的參照,其核心問題之一即“道”的内在性還是超越性問題,畢竟内在性的道與超越性的道,兩者有著不一樣的含义。當一個人特别痛苦、意志力弱的時候,他對道的意識與道本身,可以説是隔離的;而且,這种時候,人需要來自外在的説明,可能需要一個外在的、有意志的上帝更能讓他的心靈得到安慰。有些人在迷茫、痛苦的時候,往往相信只要有一個外在的上帝,就可以避免選擇的負擔和責任,因爲可以向上帝祈禱,將自己的選擇權交給上帝。有些人在絶望的時候,往往需要一個外在的神,這種時候,道對一個人來説,就是外在的。這就是我們在西方哲學史上看到的哲學與宗教衝突的關鍵問題之一,而這種張力内在於整個西方哲學與其宗教背景之中。
西方哲學近现代以來强調人自己的選擇,從哲學的角度反對上帝的選擇,反對把人交給上帝。比如,尼采、薩特等都强調人的自由選擇,不惜强化人生的荒誕感,以期賦予個人選擇更多的内涵。所以,近现代西方哲學把那種指向上帝的意念或者意向拉回人間,按照中國哲學的言説方式來表达,就是道從超越義下降到内在義,而内在義的道,本來就是中國傳統哲學之道的核心意義。其實,無論是對道作西方超越論的理解,還是作中國傳統内在性的理解,對道的理解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一個人的人生經驗中去。正如西方哲學的命定論和自由意志論的合理性,除了哲學思辨的意義之外,哪個説法對個人來説更爲受用,其實最後要根據人生經驗來判斷。道的内在性具有人生經驗的基礎,這是確認中國哲學意識的核心問題之一。(www.xing528.com)
正是在内在性意義的道的理解上,筆者把《周易》哲學的核心概念稱爲“人天之意”,并概括出人天之意的十個維度。《道德經明意》中也有類似的導論,把“自然之意”分爲十個不同的維度,稱作“十玄意門”[16]。這些説法都是爲了把中國哲學意識用新的哲學語言來表達。
從某種意義而言,安樂哲的比較哲學框架内在於筆者的哲學建構之中,他先有框架再落實到中國不同的經典中;筆者則先回到經典中,讓經典在今天説出自己的哲學話語,然後把哲學話語提煉出經典本身的哲學味道。這種哲學語言的表達擁有幾種不同的維度。
這種哲学味道如何理解和表達,關鍵在於對中國哲學智慧,或者説是对中國哲學意識本身的体悟,也可以説是對大道的體悟。如果没有對道的深层體悟,哲學語言就会顯得支離破碎,好像水中浮萍,時刻被雨打風吹。如果没有對道的深層體悟,哲學言説不過是相對主義層面上的把命題自命爲真,理解就會拘泥於表面的文字相。殊不知,一切文字相皆爲兩可之説,關鍵的是對道的内在性理解,或者説中國哲學意識的内在性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