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RevitBIM设计软件与制图:思维转变实践

RevitBIM设计软件与制图:思维转变实践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空间出发vs.从平面出发BIM 建模思维模式是从空间开始,综合考虑结构、立面总体造型与周围空间的衔接,再到门窗、家具、天花,在每个空间的生成过程中,相互校对,遇到问题及时修改,有利于系统考虑设计的合理性;传统设计过程是从平面出发,再到立面细节等,靠设计师在脑中想象整个空间效果,比较难具体而细致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由此可见,BIM 设计思维的目的是帮设计人员更多、更好、更高效地完成设计。

RevitBIM设计软件与制图:思维转变实践

BIM 设计流程的一大优势体现在项目文件统一以及数据一致性,实现这样的设计流程的外在表征是新的软件平台的应用,而内在核心其实是新的设计思维和建模过程,而正是这些新思维及新过程决定了BIM 软件平台无法导出完全符合传统制图规范的图纸。

(1)从空间出发vs.从平面出发

BIM 建模思维模式是从空间开始,综合考虑结构、立面总体造型与周围空间的衔接,再到门窗、家具、天花,在每个空间的生成过程中,相互校对,遇到问题及时修改,有利于系统考虑设计的合理性;传统设计过程是从平面出发,再到立面细节等,靠设计师在脑中想象整个空间效果,比较难具体而细致地考虑到方方面面。

(2)直观表达vs.抽象表达

BIM 建模过程的主体是三维构件,相应的平面、立面、剖面都是三维模型的一个二维投影图,彼此关联影响。优点是任何对三维构件的修改可以一次性反映到平、立、剖面,不用分开修改,并且轴线编号、水平标记、剖切线、立面标注等注解也是为模型的参数化注释而存在,与模型是相互联动的,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出错率;缺点是直接投影的图纸作为直观的表达结果,丧失了某些抽象性概括表达的能力,需按照约定俗成的制图标准对模型构件进行简化、转换或细节化。这个转化过程相对复杂及耗时,并且有时难以达到同样的效果。(www.xing528.com)

(3)基于模型类别的数据结构vs.基于图层的数据结构

BIM 建模的构件是参数化构件,整个模型是一个整体的数据库。同一类别的构件作为一个整体在建模环境中被编辑和控制,比如墙体、柱、梁等都是不同的构件类别,类似于CAD 图层的概念。所有三维构件都是富含信息的,与后期图纸图面上显示出来的注释、属性或图表是一体的,类似于数据库和端口,当数据库里存储了正确的信息,端口就能输出正确的内容。这与二维CAD 软件中,注释标记乃至图表和主体相对独立可分别编辑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数据组织形式其实是更为合理和紧凑的,但同时也决定用户对模型的组织架构极为有限的编辑权限,与CAD 制图过程中可以任意新建图层不同,Revit 导出的dwg 文档图层分类会与系统默认的构件类别分类保持一致。这一点也是与传统制图标准格格不入的。

由此可见,BIM 设计思维的目的是帮设计人员更多、更好、更高效地完成设计。对于建筑工程行业,三维设计模式更接近设计的本质。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去表达设计,去推敲设计,去交流设计,以三维的方式去交付设计成果。但同时,作为模型图纸一体化的必然产物之一,以投影为原理生成的图纸,在获得直观性表达优势的同时,也确实牺牲了某些抽象化的特质,与传统制图成图效果产生了差异。这些差异的弥合有些需要对传统审批标准进行调整,有些需要对传统工作流程进行改进,有些是软件本身的缺陷,也有些确实不太适合某些设计实践,等等。总之,需要多方的合作、共同协作才能找出最佳实践方案。当然,使不同合作方加强交流沟通也确是BIM 的重要精神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