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现代性对中国旅欧游客购物行为的社会学解读

中西现代性对中国旅欧游客购物行为的社会学解读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中国游客在欧游购物中对于欧洲商品价值诉求与国内现代性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抽象理解游客凝视与中西现代性的内在关系。中国游客在目的地典型的集体性、大规模旅游行为是一种社会事实,是对当前国内现代性发展问题的反映。由此,可以对以往文献中关于中国游客追求现代性的观点做出回应。由此中西对比分析可知,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性的游客凝视实质上揭示了游客所在的客源地社会现代性的结构性矛盾。

中西现代性对中国旅欧游客购物行为的社会学解读

通过对中国游客在欧游购物中对于欧洲商品价值诉求与国内现代性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抽象理解游客凝视与中西现代性的内在关系。

中国游客在目的地典型的集体性、大规模旅游行为是一种社会事实,是对当前国内现代性发展问题的反映。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型的、仍在高速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时间摸索完善的现代性社会事项尚未建立完善,这必然导致当前中国游客在前往以欧美世界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时,会选择性地凝视那些国内现代性发展得尚不够完善的事物,例如从购物中获取目前国内商品供给中缺失的信任。而前往比日常生活环境发展更为落后的地区时,又会凝视那些传统、原始的表征物来表达对传统、完整性、过去的怀旧感,例如Su(2015)将中国现代性中高流动性带来的对“家的感受”(sense of home)这一完整、持久性感受的破坏称为中国现代性造成的“异化”作用,他通过对中国西南边陲丽江古城民宿客栈住客体验的研究发现,来自国内大城市的游客回归丽江古城试图找回中国传统意义上重归自我、理解生命意义和找到精神归宿的家的“根”的感受。这是一种典型的、与追求现代性相对的,对过去、传统、完整性的凝视渴望

由此,可以对以往文献中关于中国游客追求现代性的观点做出回应。Lee(2001)曾提出与当前中国发展相似的韩国,其民众在旅游中会追求“超级现代”(ultra modern)的事物而非怀旧而浪漫的自然;Chan(2006),Cohen & Cohen(2015)也曾提及中国游客在旅游中是追求“现代”;Jin & Wang(2016)在其基础上提出中国游客更倾向于去欣赏一个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中国所没有的事物(如没有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这些说法的局限在于始终站在西方现代性的语境下来描述“现代”,“现代”永远是作为代表发达西方的表征语出现的。由前分析可知,有必要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当前现代性的核心矛盾再来分情况诠释中国游客在何种情况下更倾向于凝视西方发达社会的“现代”事物,在何种情况下更倾向于在发展落后地区追求传统的、完整的、乡野与怀旧的事物。(www.xing528.com)

而西方现代性的核心矛盾与中、韩这些东亚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相对来说,在其社会内部,现代对于传统的取代与更替完成得较为完整,因而不会发生传统与现代混杂交融而产生的冲突、矛盾。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崇尚个体价值的社会,当西方社会中逐渐建立起科学、理性、网络化的制度去约束一个自由的资本主义契约社会的运行时,制度对人自由而真实的存在价值的约束才是西方现代性真正的张力所在(汪民安,2005)。原真性便是概括这种张力带给西方人精神缺失感的一个典型的抽象概念(Dann & Cohen,1991;Wang,1999)。在这种缺失感欲望导向下,西方人的游客凝视中,发展相对滞后的东方国家被他们用一种带有东方主义甚至后殖民主义倾向的眼光建构成一个远离现代化、落后的,但传统文化得以完好保存、淳朴真实、能够承载他们怀旧情结的“他者”地域(O'Reilly,2006),而东方国家真实是否如此并不是他们实际关心的问题(景凯旋,2010)。这显然也是基于自身社会矛盾、欲望的缺失感而由西方游客单方面建构起来的凝视。由此中西对比分析可知,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性的游客凝视实质上揭示了游客所在的客源地社会现代性的结构性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