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中国旅欧游客购物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浅谈中国旅欧游客购物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受历史文化是多数赴欧游客的行前动机。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卢浮宫是法国巴黎几处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到这几处景点进行现场观察和访谈可以真实地了解中国游客对于欧洲的文化体验。1)游览中2015年8月2日16:00,天气晴朗,当地实时温度约28℃,下午阳光强烈,我在巴黎圣母院入口右侧阴凉处开始进行观察调研。从以上两段观察笔记以及图5-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游客在这些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的文化体验是比较浅层的。

浅谈中国旅欧游客购物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感受历史文化是多数赴欧游客的行前动机。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卢浮宫是法国巴黎几处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到这几处景点进行现场观察和访谈可以真实地了解中国游客对于欧洲的文化体验。下文将分游览中和游览后两个阶段来呈现调研结果。

1)游览中

2015年8月2日16:00,天气晴朗,当地实时温度约28℃,下午阳光强烈,我在巴黎圣母院入口右侧阴凉处开始进行观察调研。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是我对自由行游客和团队游客行为的观察笔记。

(1)16:00巴黎圣母院正门右侧。

此时正是巴黎这个季节一天中最晒最热的时间,圣母院正面的广场上几乎看不到中国游客。于是我顺着正门右侧的阴凉处寻找中国游客。右侧是一排纪念品和小吃摊位,每一个摊点门口都会摆上一些圆桌、几张椅子卖冰淇淋和一种叫Panini的饼,这时可以看到每家店都有一两桌围坐着三五个中国自由行游客,他们吃着冰淇淋,悠闲地聊着天。中间马路上,一些行走的中国游客为躲避太阳快速走过。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走过,女生一边收下防紫外线伞,一边说着:“快到旁边去买个冰淇淋!”……圣母院的外墙用铁栏杆围了起来,很多游客从正门走过来,他们不时将相机探过铁栏杆拍几张教堂局部的雕塑,一名中年女游客一边举着单反对着教堂的窗户拍照,一边和身边同伴说:“像这样也能看嘛,懒得排队进去了,等死人。”……

(2)18:30巴黎圣母院正门口。

走到圣母院正门口,迎面走来一群中国团队游客,我随即走到人群中听导游介绍。听游客的口音,可能是来自重庆的旅游团。导游走到圣母院门口,背向圣母院朝着大家,先快速地解说手边的雕塑,再让大家猜正门上人物雕塑的名字。游客中没有人猜出来,他们仔细跟着导游,听了一阵讲解。大约讲了3分钟宗教知识,导游低头用小旗指着脚下的地砖,说:“大家看呀,这块地砖是不是有点不一样?这里就是巴黎的0公里起点石砖。大家站上去顺时针旋转,嘴里说‘我要回巴黎我要回巴黎’,就可以实现愿望了,以后就可以重回巴黎。大家来试试!”人群纷纷顺着导游指的方向望过去。导游看没有人尝试,就拉了团里的一个10岁左右的小妹妹站上去,“来,小姑娘试试”。小妹妹站在石砖上按着导游指示绕了一圈:“我要回巴黎我要回巴黎。”绕完导游说,“绕错方向了哈,顺时针不是逆时针,再来一次!”于是小妹妹又转了一次,嘴里念得比较快,转完导游说:“这次转对了说错了,来,再来。”于是小妹妹又转了一次,终于转对了,回到人群里。接着又有一个团友上来踩着石砖转圈。这时有一个16岁左右的男孩走出人群,跟站在外边的妈妈说:“我不转,我不想回巴黎。”“为什么呀?”妈妈问。“我觉得巴黎烟头太多了。”男孩停顿了一下,警惕地看了一眼在旁边观察的我,“你不觉得吗?到处都是烟头。”……

从以上两段观察笔记以及图5-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游客在这些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的文化体验是比较浅层的。由于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国内作为“世界名著”有着超高知名度,国人一般都知道巴黎圣母院,它是一个“著名”的符号。但是对于巴黎圣母院雕塑的宗教故事、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大部分游客是不太清楚的。而从自由行游客躲避炎热坐在街边乘凉、品尝美食、懒得排队入内参观以及团队游客在正面简短地听导游介绍一番,抓紧时间选取最佳角度拍照的行为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国游客对于圣母院这座法兰西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具体的文化内容并不感兴趣。在第二段观察笔记中,导游介绍圣母院正面的雕塑故事时,大家由于不具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只能安静地听,留一点印象,无法产生共鸣。于是导游引导游客和景点的互动就集中在“0公里石砖”上了。这种旋转身体、口念“我要回巴黎”的互动方式是一种纯粹的自娱自乐,大家并没有从此活动中获得与西方文化相关的知识。讲解之后,导游引导大家来到广场左侧的查理曼大帝雕像处拍照留念,停留十几分钟后便回大巴了。可见,目前中国游客在欧洲的旅游仍以大众化游览方式为主,追着特定的符号——“巴黎圣母院”及其正面外观的刻板印象前来参观游览,在一片人群熙攘中拍下照片,就快速离开了。

图5-2 巴黎圣母院“最佳拍摄点”查理曼大帝雕像处景观(实地拍摄)

自由行游客对着墙内的圣母院雕塑拍照、团队游客在特定的查理曼雕像前拍照,以及他们照下整个圣母院建筑外观的行为都体现了Nyíri(2006)所分析的中国游客在旅游景点普遍存在的符号凝视。一方面,这与中国游客的旅游方式有关——与西方游客慢节奏地享受生活不同,中国国民更喜欢用照片记录下旅游行程中的亮点。20世纪90年代末,在刺激内需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下,中国大众旅游兴起,居民旅游休闲观念逐步兴起。用拍照行为追逐媒体推介的符号景点成为大众游客的主要游览方式。另一方面,中欧文化差距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消化欧洲目的地深奥的地方文化内涵,也是大众游客对知名景点“浅尝辄止”、打卡消费的原因。下文对于中国游客游览凡尔赛宫的调研发现正说明了这一点。(www.xing528.com)

2)游览后

2015年8月5日,我来到凡尔赛宫调研。由于是旅游旺季,早上9点钟开门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就开始不断簇拥在正门广场上,逐渐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人流长龙。我买了门票之后在广场上排了约一个半小时的队才入内。内部的参观由一个讲解器引导,大家拿着讲解器,走的是相同的参观路线,于是凡尔赛宫内部挤满了游客。一些中国自由行游客全家出游,老人和孩子在外排了1个多小时的队后坐在凡尔赛宫内的地板上休息。还有很多团队游客由于行程时间赶,没时间细听解说器里的讲解,就不断地在每个停留点拍照留念(见图5-3)。

图5-3 凡尔赛宫内外拥挤场景(实地拍摄)

问及中国游客参观完凡尔赛宫后收获了什么,一位高考后和妈妈一同参团出游的河北女生这样描述:

我上午也是去的凡尔赛宫,就在那个宫里,就说路易十四,某某皇帝某某皇后什么的。然后我们听那些,就觉得,都是啥呀。就是有点,也不懂那感觉。那里面讲什么我也没听过。在凡尔赛宫,比如说到一个屋,讲解说,这是路易十四干什么的屋。因为那房间好多壁画,然后讲解就说,那个画是某某神,代表了什么什么。然后怎样怎样,我就觉得,都是那种感觉……基本懂得不多。就是知道凡尔赛宫很厉害,是过去的皇宫。然后觉得肯定很好。进去以后发现,好像真的很好,但是表达的夏娃什么那些跟宗教有关的大家都不太懂……我妈妈会说,啊,这屋装修得不错这种感觉。(P-T7)

一位来自东北的母亲趁着儿子高中放暑假带他参团出来看看,总结了一下凡尔赛宫的解说:“就是,几世都干了些啥,他的皇后都干了些啥,他的王妃弄了些啥。”(P-T8)

可见,这些第一次来到欧洲的中国游客参观完这些著名历史文化景点之后,会留下一个大概的观感——凡尔赛宫是有名的,是路易十四的寝宫,每个房间的装饰都有其讲究。但是对于这段陌生的历史,人们也只是借助解说器稍微了解一下而已。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他们很难理解眼前的文化,他们的体验停留在一种表层的感官感受上,拍张照,将自己的形象定格在著名景点的场景中,证明自己曾来过如此有名的文化胜迹。正如一位结束了在巴黎观光游览的福建初中政治老师所总结的:

我,真的,有点外行看热闹,好像很多人都是。所以今天昨天我们去的那个卢浮宫吧……本来蒙娜丽莎这些我们自己还看过,还懂一点,什么自由胜利女神,拿破仑加冠(加冕),印象还是有一点点,没有看书的话……很多人可能真的还不知道拿破仑到底是谁。我就感觉这些东西你没有一些艺术素养,没有一些知识去看的话,真的是没什么可看。你说卢浮宫跟凡尔赛宫,这么金碧辉煌就是看它的外表。内涵真的(看不懂)。(P-Z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