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墙”长城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由巡抚都御史余子俊督筑,宁夏都御史徐廷章、总兵官范瑾奏筑。因处于黄河东岸,故称“河东墙”。又因从花马池向北数为第二道边墙,老百姓俗称“二道边”。关于这道长城,《边政考》里有详细记载:“自黄沙嘴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成化十年……巡抚都御史徐廷章、总兵官范瑾力举而成之者。”该长城自东向西从定边县周台子乡北畔村进入盐池县境内,经过花马池镇双井子、夏记墩、皖记沟、东冒寨子、上滩、杨记圈、黄沙窝、北台、张记台、芨芨沟、陈记壕等村,进入高沙窝镇冯记油坊、潘记梁、兴武营、闵庄子、郭记坑、东庄子、张记边壕等村出盐池境进入灵武市清水营,盐池境内长83公里。
“河东墙”长城的高度、宽度、建筑形制与规模,《杨一清集》记载:“查得应筑边墙,自延绥定边营迤东石涝池地界起,至宁夏地方横城止,共三百里。沿边旧有墩台七十一座。旧筑边墙高一丈,连垛墙三尺,共一丈三尺。底阔一丈,收顶三尺五寸,内除垛墙根砖一尺五寸,止剩二尺,官军难以摆列迎敌。墙外壕堑一道,深八尺,口阔一丈、底阔四尺,中间多有填塞平漫,止存形迹。墙内除兴武营、清水营、毛卜剌、红山儿四堡切近边墙,易于守护,其余大小城堡俱各离边极远,声势隔绝。”墙内每隔5里,筑有墩台一座。弘治十至十四年(1497—1501年),都御史张祯叔、王珣在长城外侧还挖了44000个“品”字形坑,作为防御外敌入侵的又一屏障。
现存的“河东墙”长城遗迹,除了一部分被后来修筑的“深沟高垒”长城利用增修,留下了较为高大的长城墙体外,原有的“河东墙”长城遗迹已经没有比较完整的墙体。历经500余年风雨侵蚀,加上多年以来人类活动,原有的长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许多墙体被风沙掩埋,或者被人为挖断损毁。昔日作为盐池境内阻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第一道屏障,现有的遗迹仅是一些断断续续的土脊土梁。“河东墙”长城是宁夏境内修筑的最早的一段明筑长城,它不但影响了这一地区后来修筑的“深沟高垒”长城,也影响了这一地区一些政区的迁移与设置,还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明筑长城。现在盐池境内的“河东墙”长城已经设置围栏加以保护。
花马池镇双井子自然村东南的一段“二道边”,“二道边”上竖立着宁夏与陕西的界碑,“二道边”由此进入盐池
花马池镇双井子自然村长城南的柳树
皖记沟大墩附近的"二道边"
王江墩附近的“二道边”
庙梁子墩附近的“二道边”
尤记墩附近的“二道边”
龙记墩附近的“二道边”
杨记圈村北的“二道边”
黄沙窝村双墩附近的“二道边”
陈记梁村西北墩附近的“二道边”(在“二道边”的北侧有一道长约8公里的土梁,与“二道边”相距30—50米不等,此图中左侧为土梁,右侧为“二道边”)
曹记墩附近的“二道边”
马记墩附近的“二道边”
油坊村附近的“二道边”
潘记梁附近的“二道边”
鸟瞰潘记梁村北的“二道边”
兴武营城东北的“二道边”
巡视东路
王珣(明)
骢马行边八月秋,灵州东望翠云浮。
破虏高名夸小范,卸戎上策说成周。
北门锁钥从来重,经略封疆岂浪游。
王珣,山东曹县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立州建学,广河渠,修设边防,增垦田粮,边人服之。
边墙形胜
傅钊(明)
危桓迢递枕雄关,势压金城铁壁坚。
中国有凭堪保障,外夷无计可逾穿。
英公才大难同驾,道济谋深未许肩。
不是眉山豪杰出,谁能经始向当年。
傅钊,明弘治年间任宁夏都指挥同知、协守。
兴武营城北的“二道边”
兴武营城西北的“二道边”,此处的“二道边”低矮平缓,远处高大的是“头道边”
闵庄子附近的“二道边”
郭记坑东北墩附近的“二道边”
鸟瞰郭记坑北的“二道边”
边人苦
冯清(明)
嗟予迂且腐,念切边人苦。
边事耳频闻,边情目亲睹。
历边颇有年,穷边悉可数。
边患每萦心,边差乱如缕。
余夫输边粮,壮夫隶边伍。
边戍岁无休,边征身何怙。
修边妨耕锄,巡边历沙卤。(www.xing528.com)
边儿解兵戎,边女废织组。
边妇叹室庐,边夫赋屺岵。
边衣毡褐裘,边技刀弓弩。
乏产积边商,冒险行边贾。
茫茫边草秋,赳赳边军武。
凌汉边墩孤,剥雨边城古。
边堠苦寒凉,边俗杂夷虏。
边弊茧抽丝,边虐旱思雨。
逃亡度边关,携扶弃边土。
抚镇寄边陲,功勋乏边补。
边地极偏西,边日喜停午。
边疾养参苓,边髀藉斤斧。
牧边广牛羊,艺边丰黍稌。
储富足边氓,强兵雪边侮。
筹边愧前贤,安边慰明主。
雨露沛边方,草木蕃边圃。
献供充边庭,弦歌动边庑。
边罹臣职修,边沭君恩溥。
边固擅坤隅,边实运丹府。
边苦知当甘,嗟予迂且腐。
冯清,顺天府籍,浙江余姚县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明正德七年(1512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正德九年(1514年)夏,升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
郭记坑北的一段“二道边”墙体
张记边壕东北的“二道边”
"二道边"从盐池最西北的张记边壕村延伸到灵武境内,此处有两省三地界碑
宁夏界碑
“二道边”的传说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自西向东进入盐池县境内的兴武营,便分成两条:一条偏南沿县城北门向东而去,称之为“头道边”;另一条偏北,离县城50余里,向东而去,称之为“二道边”。
“二道边”是怎样形成的?相传明朝初年,为保卫边疆的安宁,朝廷决定筑长城御敌。宁夏至陕西这段长城由都御史杨一清督办,征调甘宁各府各卫9万多民夫,破土动工。工程进度要求“马跑多快,墙打多快”。具体指挥工程的是个酒鬼,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误事。当长城筑到兴武营时,这位指挥官酒瘾发作,也不告诉民夫修边的路线,便一头钻进兴武营饮酒去了。他饭饱酒足方上马出城。放眼一看,众多民夫影儿也不见了。仔细观察,发现新筑的边墙向北偏了方向,糟糕,路线搞错了!酒鬼心头一慌,酒醒大半。于是上马加鞭,沿着新墙向东追去,一口气追了100多里才撵上筑边的民夫。酒鬼不惜劳民伤财,又把民夫拉回兴武营,依照路线重新筑起。从此,在盐池便留下了两道相并的边墙。
(讲述:王占山 搜集整理:林山)
内蒙古界碑
防秋四首
张珩(明)
(一)
红山返照堪图画,戍堞悲笳动客怀。
戎马十年双鬓白,深秋孤兴与谁偕。
(二)
兴武营西清水河,牧童横笛夕阳过。
逢人报道今年好,战马闲嘶绿草坡。
(三)
壮士河边饮马回,元戎正在望高台。
扬鞭队队如熊虎,欲缚单于俺不孩。
(四)
黄河影倒贺兰山,红柳滩头奏凯还。
月色辕门寒剑戟,忽闻鸿雁度云间。
张珩,明代宁夏巡府,陕西三边总督。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扶宁夏。
灵武界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