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学家族与海外回响:实得力孔教会章程第三愿景

理学家族与海外回响:实得力孔教会章程第三愿景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接下来将焦点锁定在这些愿景呈现的主要模式,即实得力孔教会的章程。第一条《定名》简单直接,一开始就说明“本会名曰:实得力孔教会”。实得力孔教会的宗旨开宗明义地指出最重要的第一项便是宣传和振兴孔子的教育、道德、文化。第三项宗旨则为实得力孔教会在拓展会务,尤其和其他团体合作时,提供了可以海纳百川的高度融合性原则。有资料称中华总商会之会员即孔教会之会员,然而《章程》中未见相关规定。

理学家族与海外回响:实得力孔教会章程第三愿景

得力孔教会在创立之初的愿景是什么?他们希望完成什么样的使命?他们期许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最终,在计划与现实之间,哪一些任务完成了,哪一些失败了?哪一些至今还在坚持,哪一些改变了?要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接下来将焦点锁定在这些愿景呈现的主要模式,即实得力孔教会的章程。

1914年的《实得力孔教会章程》是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合刊在一册的。[36]本文的分析以中文版本为主,适时参考英文版本。此外,原《章程》全无标点符号,为方便今人阅读,本文也将原文加以断句。《章程》共有定名、宗旨、会员、庶务、职员、经费、演说、纪念、善举、开会十条。其中《庶务》又分成礼教、教育政治三小目。第一条《定名》简单直接,一开始就说明“本会名曰:实得力孔教会”。

之后第二条《宗旨》则有3项,分别为:

1.宣传及振兴孔夫子之教育、道德文化

2.赞成万国和洽太平。

3.扶助格致各种学问及善举。

实得力孔教会的宗旨开宗明义地指出最重要的第一项便是宣传和振兴孔子的教育、道德、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育、道德,还是文化,都是针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的世俗价值而言,并没有突出孔子之教作为国教,甚至是宗教的意思。文化的使命和世俗的色彩展现无遗。第二项宗旨近乎一种政治诉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7月爆发,所以实得力孔教会的诉求并不是针对主要发生在欧洲,且牵动世界的那场战争。最合理的推论还是回应世界强国对许多地方的武装侵略和殖民统治而言。或许更具体地说,和中国近代史的不幸经验息息相关。其实,在殖民地经商的商人很多时候也是殖民统治的利益分享者,但无论是从民族立场出发,还是一般商人希望看到的利商的稳定局势来说,这项诉求是颇为合理的。第三项宗旨则为实得力孔教会在拓展会务,尤其和其他团体合作时,提供了可以海纳百川的高度融合性原则。所谓“格致”就是今天所讲的包含化学物理等科目的科学。虽然这里还不是五四时期所主张的“赛先生”,但明显保留了洋务运动以来对新兴西方实用科学的重视。那么,既然是各种实用的科学性学问和善举,则这个范围实际上等同于没有设限。这样的开放性和伸缩性,既是儒家有教无类的精神,也是殖民地商人的睿智体现。

章程第三条《会员》则总共有5则。现列如下:

1.同志无论何色人等,凡赞成本会宗旨,及遵照章程者,均可填明姓名、住址、业务格式纸投会。经董事会通过,即作为本会会员。

2.凡名誉之人,或仁德之人,或振兴教化之人,或赞成本会宗旨及特别赞助本会之人,一经本会会员一名提议,及一名赞成,请举为本会名誉会员者,于本会特别大会时决议通过,则可照行,函请其人承认为本会名誉会员。

3.会员若有反对本会宗旨,本会董事得以请其自行出会。

4.会员有不正之行为,本会董事得以请其出会。

5.会员遇有董事通知出会时,而又不肯照行出会者,本会董事可再议决,而后实行令其出会。

实得力孔教会是跨越方言族群的,所以在《会员》条下一开始就清楚说明“无论何色人”,即不管所属方言群体,只要志同道合,便可申请入会。孔教会会员一般情况下是应该自愿而且主动加入的。但除了正常会员之外,《章程》还规定具备另外四种条件之一的人士可以由会员提名为“名誉会员”,一旦特别大会通过就可以正式邀请该名人士成为孔教会的“名誉会员”。有资料称中华总商会之会员即孔教会之会员,然而《章程》中未见相关规定。[37]而像孔教会这种以道德文化为己任的组织,自然也重视会员的管理问题。面对问题会员时,章程基本上授予董事会采取前后两个不同步骤处理。在逼于无奈时,孔教会还是希望顾全情面上的融洽。所以对于志不同道不合者,董事会应该请其自动退出。而面对行为不端正的会员,董事会则会请其退出,但始终避免使用开除等强烈字眼。但是如果发生会员不遵守相关决定时,董事会可以再次开会,然后强行开除。只是实得力孔教会在后来的发展之中,在会员管理上是比较无力的。主要是因为越到后来,随着会员人数下降,只有自由退会的案例,未见任何实际上的内部纪律处分。所以会员管理的具体日常步骤并不清楚。但是其设想中的志同道合者主动加入,又建立机制网络具备相关条件的人士,最终在不得不处理分道扬镳的会员时又极力希望维持一种文明的儒雅风范,则其用心不可不谓良苦。

第四条《庶务》是活动内容的核心,更可以在其《礼教》《教育》《政治》三个类目中掌握实得力孔教会的自我认识的中心价值。《礼教》目下有五则内容:

1.定期宣布圣道,无论休息日,方便时均可举行。举行处临时定之。

2.讨论婚礼规定。通告划一进行。

3.讲究简便,统一祭礼。

4.编订丧葬礼节。

5.创设传道师范传习所,或学堂,以讲究圣贤经传、正道。

“礼”是儒家思想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这五则内容中,又可以将之分为两类,而且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南宋以来的理学传统在持续发挥作用。首先是孔子思想的传播问题,和汉唐经师不同,宋代以后的理学家非常重视“讲学”活动。无论是在属于教育机构的书院中,还是属于面向士人文化网络,甚至包括贩夫走卒的讲会,许多理学家都有一种近乎布道的精神。他们要将自己或者自己所属学派对于儒家思想的那一套认识传播给更多人。[38]所以第一项和第五项是属于这种传统的延续。前者是选择特定日期进行,后者则是要将空间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实得力孔教会具体进行了哪一些传播活动则是本文下一节才处理的内容。其实实得力孔教会一直有一个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宋代以来,不同的学者宣讲他们所认为的对于圣贤经传的正确解释,就是所谓的正道。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派,并刺激了讲学的兴盛。而实得力孔教会到底是以何种对于儒家经典的诠释为正解呢?因为所处的学术水平尚未提升到必要的高度,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被提出台面讨论。也许当初浮现的话,会有比较多的人自然倾向康有为的学问?但因为这是个假设性问题,笔者始终无法在这个学术高度下分析孔教会。

另一方面,若和中国孔教总会的精神一致,在传播孔子思想的安排中,是需要模仿基督教在休息日进行礼拜的。从实得力孔教会的立场出发,则是休息日与否并不重要,可以是休息日,也可以是他们认为方便并制定下来的日子。然而这种定期讲学的设想最终也并没有完全付诸实现。此外,要有效地传播孔子思想,也同样有必要模仿基督教的神学院,对孔教的传道人员进行有系统的培训,并且从事儒家经典的研究。这一方面的设想加强了实得力孔教会在设想中的宗教性格,只是其始终也仅仅停留在设想的阶段。

另一类则以生命礼俗中的婚礼、丧礼和祭礼为主要的关注内容。宋代以来,理学家的礼制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汉唐经师所注解的先秦儒家经典的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宋代以后的社会。一是很多人对丧葬与祭祀都是使用佛教或者道教的仪式进行,理学家希望可以引导社会回归一个儒家式的仪式传统。所以从朱熹编撰《朱子家礼》以降,各种以其为基础范本的不同礼俗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在20世纪初期的新加坡,不同方言群体之间自然存在着礼俗上的差异。此外,恐怕在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采用的不会是儒家式的仪式,而是佛教或者道教仪式。再则,过分的铺张浪费也是当时的一个现象。例如在陈嘉庚(1874—1961)的领导下,福建会馆迟至1935年才决议改良华侨丧仪。在一系列的活动之后福建会馆于1936年7月30日公布改良丧仪规约十二条。之后又于1938年3月14日在报刊发表新加坡福建会馆改善丧仪委员会宣言。[39]可见远在陈嘉庚取得福建会馆领导权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活动之前,实得力孔教会诸创会董事早在1914年就已经认识到相关社会议题是需要处理的。在理想中,实得力孔教会也以移风易俗为己任。只是这一方面的具体努力未有机会实施。

《教育》目下的四则提到:

1.预备道德学课本,及宣教规则。

2.倡办各学校,或大学堂,或专门学等类。

3.刊发无论汉文,或他种文字之报类、书籍。

4.设立总议论会,总讨论会,及游历会。

在《礼教》则下已经提到培训孔教会传道人员,以及每周定期主办宣布圣道的活动。这些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学术资源作为其坚强后盾的。因此实得力孔教会需要编撰自己的传播孔教思想课本,以及宣传孔教所遵守的条规。更重要的硬件建设则是和传道师范传习所相呼应的各级学府。因此,从一般学校,到高等院校,到传习所,孔教会就可以成功建构一整套的完整教育系统。当然,孔教的传播并不能只是局限在知识阶层,更无需被限制在中文世界里。于是通过包括中文在内的各种语言的报章和书籍传播孔教,也是实得力孔教会希望达成的途径。关于实得力孔教会的办报努力,笔者需要另文介绍。而实得力孔教会除了这些教育方针之外,也计划进行各种讨论孔教思想以及孔教会活动的大型会议,甚至准备组织朝圣活动,拜访对孔教会十分重要而且神圣的地点。

《政治》目下同样有四则:

1.赞助道德劝诫、节欲,裨人道之实益。

2.鼓吹、赞成万国人类太平之意义。

3.疏通各教,互用逊让,及联络各国、各埠、各孔教会,道德社会;进行人群普及之友爱。

4.请政府设法维持,禁止凡有阻碍人伦、风俗、种类各等之弊端。

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关怀,从来就不是局限于书斋内或者象牙塔里的抽象思维活动。孔孟以降,后世的许多政治改革都是标榜着恢复儒家理想中的圣王之治而进行的。最著名的例子就包括了汉代的王莽(前45—23)和宋代的王安石(1021—1086)。南宋以后,在理学家的整体构想中,除了寄望于政治上的改革,也同时重视乡里和士大夫社群的各种道德建设与规范活动。社会道德的管理同样是理学家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中不可被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理想,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儒者高高在庙堂之上讨论宏伟的治国方针,也包括了对社会风俗的整治与规范。[40]中国孔教总会既然将孔教设想为中国的国教,则对广大人民的道德生活就不可能没有要求。

实得力孔教会在这个方面,也表现出对道德生活的推广之高度重视。所以在《政治》目的第一则并不是什么其他的政治理念或者主张,而是清楚强调对于道德上的劝诫之支持,以及对于人们不要过分纵欲的道德期许。总之所有对人类之所以为道德生命的存在,即所谓人道者,有所实在的贡献之事,都无疑是实得力孔教会将赞助支持的。至于在国际关系上的立场,基本上就和《宗旨》条中的第二则遥相呼应。毕竟在当时,亚洲多数地区与人民都处在十分被动而且弱势的处境。当然,万国人类之太平不仅仅是被压迫的民族之共同愿望,也是多数商人乐见的局面。

在对外关系上,鉴于现实客观环境的改变,实得力孔教会的主张较之儒家传统的立场是颇为不同的。从先秦儒者对“披发左衽”的疑惧,到宋明理学家中的一大部分学者对于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所谓“异端”的攻击,儒家长期以来均具备一定的排他性。但是儒家是复杂的,在有理学家对佛教、道教进行攻击的同时,理学家其实也从佛、道思想中得到不少启发。尤有甚者,一部分理学家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只不过在20世纪的语境中,处于内外交攻、疲弱不振的儒家,是没有资格固步自封的。如果依旧刚愎自用,也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的。因此对于其他宗教,孔教会采取的态度是“互相逊让”。另一方面,实得力孔教会也认识到联络各地孔教会,形成网络的重要性。需要留意的是,在设想中,实得力孔教会的联盟伙伴并不局限于其他地区的孔教会,也包括了所谓的“道德社会”(即团体组织)。只要彼此的宗旨均以社会道德风气为己任,在实得力孔教会看来,都有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的可能。毕竟,无论是各地的孔教会或者其他道德社会,大家最终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普及全体人类相互之间的友爱关系。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关注社会风气的道德团体,实得力孔教会也意识到自己在本地政治生活中所可以扮演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应该担负起的责任。殖民地时期,虽然殖民地政府握有行政、立法等权力,但是殖民地地区的各种团体却还是可以依照自己的立场和诉求向殖民地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目的的。因此,实得力孔教会的章程中就包括了要请政府通过立法来禁绝各种有害社会风气、人伦关系的社会弊端。虽然具体的影响力和政治活动空间有限,但是作为一种在殖民地时期特殊环境下生存的团体,实得力孔教会多少也在扮演着公民团体的角色,无论他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上面《定名》《宗旨》《会员》《庶务》等四条为实得力孔教会定下了组织的基本原则。接下来六条则是进一步对更为具体的组织方式进行规划。第五条《职员》主要就是提供实得力孔教会的领导团队,即其董事会的蓝图。本条共有十一则,是章程中最为详细的。

1.正会长一员。

2.副会长四员。

3.董事八员(丁卯七月廿三日:开大会,改为董事无定额,于开会时定之)。

4.名誉会员无定额。

5.基金监,正、副二员。

6.总书记一员,其余各助理、职事人等,一切临时由董事任用。(www.xing528.com)

7.本章程内,凡称职员亦属董事,凡称董事亦属职员。每年一次选举十六员,订期由会员投票先行公举董事,再由董事自行公举会长、基金监、总书记,各职员如上。若职员、董事任满,再有被举,亦得连任。

8.职员及董事,至少须有五名以上之出席,可以决议、进行各事。

9.所有会务,暨归董事办理之。

10.正、副会长,正、副基金监,总书记,应行董事所解决之事。其所行各事,以三名出席,即可举行。

11.董事中,遇有出缺时,可由董事会议决,临时举补。

实得力孔教会以正会长为主要领袖,下有副会长4人,董事若干。此外的职位包括了今天一般称为财政和文书的基金监和总书记。章程原来规定是每年进行一次选举。渐进式的选举方式是先由会员推选出16名董事,再由当选董事内部复选各种职位。职员和董事都没有任期的限制。章程还进一步规定,职员和董事的会议要有效举行,需要最少5名董事出席。中文章程比较模棱两可,按英文版的文意,在职员和董事的会议之上,其实还形成一个由正、副会长,正、副基金监和总书记组成的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执行委员会应该执行董事会的决议。但是执行委员会本身开会时,只需要3名成员出席即可。而当执行委员会因个别董事辞职而出缺时,就由董事会开会推举替补的人选。有关实得力孔教会在1914年至1942年那30年间的董事会之情况,将另文作进一步详细分析。

任何团体或组织想要有效地运作,经费问题是一定要得到妥善安排的。实得力孔教会也许因为创会之初,所能够筹集和运用的资源仿佛相对有限,也还没有涉及太复杂的资产管理问题。所以第六条《经费》的三则就显得相对简单:

1.无论何人随意之乐捐。

2.临时之特别捐。

3.各会员每年之年捐。每员至少须缴银一元,认多者听。

由于是开放性的团体,所以实得力孔教会并不排斥外界的任何捐款。只是不知道如果捐赠者的行为有欠或者钱财来历不明之时,孔教会是否也会来者不拒?因为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所以就不得而知。但是想必董事会既然肩负着管理孔教会的重担,它还是会扮演监督的角色,以免组织的名声不慎被玷污吧?此外,章程也允许孔教会在想要应付特殊挑战或者展开特殊活动时,接受外界或会员的捐款。在英文章程中,这一则是用endowment(基金),而不是第一和第三则的subscription(年费)。因此,这一则所设想的应该是属于金额比较大、使用性更为明确的资金。至于每一年的年费,实得力孔教会规定不能低于一元,也十分乐意接受会员支付超过此最低要求的奉献。

由于时代的挑战,环境的变迁,孔子思想需要被积极传播。儒学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是士大夫读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际上,20世纪已经是一个没有士大夫的时代。因此如前所述,中国的孔教总会在试图将孔教发展为中国国教时,参考了基督教的形式。而实得力孔教会虽然是在不同的条件下独立创设,却无法完全不受其影响。在上面的《教育》目之后之所以需要独立再设《演说》一条,主要是因为《演说》条针对的是对传道人员的资格管理问题。《演说》条之下有四则:

1.凡属董事、会员等,均得担任演说。或由董事专请名誉人员,或特别人员,临时演说。

2.传道演说员,须明孔教要旨。

3.传道演说员,须有本会发给执照为凭。若该员未得执照以前,本会董事有权得请其当堂试验。至于合格,然后发给执照。

4.预备编辑孔教要旨书籍、问答等书,以为演说员之用。

可见这里其实要分两种不同情况的演说来讨论。第一则是针对不定期的公开演讲而立的。原则上,只要是孔教会的董事和会员,自然就可以在孔教会所提供的平台上演讲。又或者由董事会邀请社会名人或者学有专长的人士前来演说。另一种情况是适用于传道演说员的管理上的。所谓的传道演说员,就是通过演说传播孔子之道的人员,而如果其传道活动是打着实得力孔教会的旗帜进行的,就自然需要获得实得力孔教会的认可和授权。对实得力孔教会来说,传道演说员最首要的条件自然是需要明白孔教的要旨。此外,他们也需要握有实得力孔教会颁发的执照。尚未领取执照的传道演说员需要在董事会的要求下,前来当场测试,合格之后才颁发执照。除了对传道演说员的素质要求之外,实得力孔教会在设想中也希望可以为这些辛勤传道的演说员进一步提供传道的资源。因此实得力孔教会计划筹备编辑和出版各种可供演说员使用的孔教要旨或问答等参考书籍。从培训传道人员,到通过执照的颁发加以管理,至提供传道人员使用的书籍,实得力孔教会可以说设想了一系列的计划。虽然具体步骤因为这些计划最终并未落实而还没有详细规划,但是其用心之良苦,以及对孔教传播事业的热忱还是值得肯定的。

所有的宗教都会有自己的神圣节日,孔教会自然也不例外。《章程》第八条就是以此为中心的《纪念》:

1.恭祝孔夫子八月廿七日诞辰纪念及演说,并宣布孔教主义。

2.纪念日应请休业一日。

以孔子的诞辰为圣诞,并将之定为百业休息和举国欢庆的假日是中国孔教总会最为著名的诉求之一。实得力孔教会秉持同样的精神,不仅将孔子的阴历生日定为纪念孔子和宣传其学说的重要日子,也主张那一天应该是一个公共假日。实得力孔教会的董事会主要以商人组成,由他们提出这样的主张,必然是基于对整个孔教运动真诚的支持。

实得力孔教会在《宗旨》中就已经提到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视。作为一个民间团体,而且是一个在组织上试图模仿主流宗教的团体,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第九条《善举》从七个方面规划了孔教会的慈善活动之方针:

1.整顿、改良,及维持、劝导各等不良习惯。

2.量力实行救济贫困事宜。

3.传道于应行处所。

4.组织贫困小孩之游戏场,至少须一年一设。

5.设立不分种教,及品行纯正之青年会所。

6.维持阃范妇女之联合会。

7.鼓吹各处设立保良社会,阻止拐骗等事。

处在不同时代的团体,在面对迥异的各种客观挑战和社会问题时,自然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应对他们的挑战。在保留对抽象原则的坚持之同时,具体的应对策略和主张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时代之理解与期许。所以虽然都是遵奉孔子之教,但是各个地方的孔教会在考虑具体的社会公益活动时,是没有必要,也不会同一的。例如在孔孟生活的时期,他们迫切希望处理的是恢复合理的政治秩序的问题。对于人的道德生命之追求与讲究,始终没有妨碍他们对现实政治与乱象提出解决方案的行为。实际上,后世儒者普遍认为,这两者其实正是儒家精神的核心所在。汉唐时期,由于儒家的经典知识掌握在特定的群体手上,经师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对先秦儒家经典的注解之上。到了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士大夫阶层的崛起,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理学家开始重视对所身处的社会进行直接的管理与改善。所以具备在官学系统之外的学术自由之精神的书院,扮演民间备荒自救角色的社仓,肩负起乡民自我行为约束和道德精进努力的乡约,都逐渐成为理学家们的重要社会活动。明清时期,随着士商界限的进一步模糊,儒商作为一种受人敬仰的风范普遍传播,理学家和商人进行的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也就更为丰富。这些具体的行为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41]

在20世纪初的海峡殖民地,创建实得力孔教会的商人们又关心什么样的社会议题呢?之前在《政治》目之下,实得力孔教会已经表示出自己可以扮演一种向政府施压,以达到通过立法建设道德社会的团体的角色。在《善举》条之下,实得力孔教会还是非常清楚地列明自己对社会风气与风俗习惯的高度重视。此外,他们也将传道事业本身视为善举的一部分,毕竟从信仰者的角度出发,将自己所遵奉的道理向更多人宣导无疑也是一件善事。实得力孔教会也表明会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各种救贫济困的慈善活动。毕竟在殖民地社会,社会低下阶层的民众往往都是要仰赖民间团体自行伸出救济的援手的。更具有时代色彩的主张分别以儿童、青年、妇女为焦点。意识到贫困儿童的成长需要感受社会的关怀,实得力孔教会原来规划每年至少为他们举办一次消闲游乐的活动。这种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以及对儿童成长的重视无疑都是现代化的产物。青年会所的设立,以便让青少年们可以在一个安全的场所进行各种活动,也是一个新的创举。此外,在构想中,实得力孔教会强调这个青年会所是不分种族和背景的,只要参与活动者行为端正即可。妇女的管理虽然是儒家士大夫长期以来关注的范围,但是古时候强调通过道德教育与闺范传统,于家中保障妇女行为的合理性。而在现代城市中,实得力孔教会提出的是妇女联合会的建立。理想中,在实得力孔教会照顾儿童利益,以及投资青年会所的同时,又发展妇女组织,则无疑更具备一个现代化团体的规模,而且可以将触角伸向传统上被忽略的群体。此外,广设保良所的主张也反映了妇女、女童以及婴儿贩卖是当时常见的社会现象,而实得力孔教会觉得此类行为属于不道德的范畴,应该尽一切可能保护社会中这些弱势的群体。实得力孔教会对公共慈善事业的设想不可不谓多方着手,而且力切时弊。

接下来第十条要处理的则是比较技术层面的问题了。然而在一个团体可以欣欣向荣的诸多条件中,领导层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领导层的更新,素质的保障,乃至整个领导层的合法性都来自于常年大会。常年大会也往往是一般会员行使权力的重要场合。《开会》条共分四目:

1.每年定期于孔夫子诞辰纪念日前一星期间,应开大会一次,并选举下届董事,宣布本年各事务,及已查验之进支各账。

2.董事及会员,得6名以上请愿,具名理由书,交总书记,邀请开会者,总书记可于一星期内,传单请开特别会议。

3.选举董事之投票,会员应自行到会投票为合格。设或欲举代表人代为投票者,须具会员中人,并具有理由书。签号于未投票前,交总书记验明,方为有效。

4.凡《章程》中所未明晰及未备载者,遇事时,可由董事职员会临时而解决之,即为有效。再俟大会时提出讨论[42]。如有更改,决议后通过,即补入章程内,作为实行。

孔子圣诞是孔教会最重要的节日,实得力孔教会将常年大会的开会日期定在孔子圣诞之前的一周之内举行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此一来,新旧董事就可以在孔子圣诞的庆祝仪式上自然交接。和一般团体不无不同,实得力孔教会的常年大会也需要由肩负领导任务的董事汇报孔教会那一年的活动,以及提出财政报告。除了常年大会之外,如果有六名以上的会员和董事联署申请的话,孔教会也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召开特别会议。《开会》条也对孔教会的会员选举权力有所规范。章程的最后一则,其实还是赋予了董事会一定的便宜行事之权。

在《章程》内容之后,附上了实得力孔教会最原始的入会格式。现将《入会格式纸式》抄录如下:

立志愿书人_______,现住______街,门牌_______号,职业_______。为深信孔夫子遗传道德教育,有立己立人之道,兹愿遵照贵会宗旨、章程,照章入会,并实行赞助,永膺圣教

孔教会董事鉴

民国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请愿入会人_______立志愿书是实。

由于实得力孔教会草创之初即有意打破各种群体的隔阂,完全以遵奉孔子思想为核心条件,所以在最开始的入会表格式中并没有注明祖籍、宗教、学历等背景之必要。除了姓名和地址之外,实得力孔教会重视的倒是入会者的职业一事。在一定意义上,阶层观念极有可能尚未突破。一般劳动者无疑会是实得力孔教会服务的对象,但是对于入会者,早期的实得力孔教会不是没有潜意识的预设的。这一推论可以通过会员结构的讨论找到支持的证据,但必须另文分析。

此外,发起和响应创会的临时董事表就附载在格式之后。领衔四人为:蔡子庸、廖正兴、林秉祥、陈仙钟。其他董事包括:薛中华、陈德润、林文庆、薛武院、林义顺、谢有祥、陈延谦、洪福彰、黄瑞朝、王会仪、陈喜亭、林竹斋。[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