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的祖父李则成(生卒年不详)在洪武十三年(1380)“以税户人才,授河南怀庆济源县税课局大使。十七年(1384)擢主大名内黄簿”[20]。而李森的父亲李宗江则“修身慎行,不乐仕进”,其对家族最重要的贡献应该是“拓拻田庐,大宏其家”。[21]正是在继承了李宗江家业的基础上,李森才有可能从事各种公共事业的活动。李森在《安溪县志》中的传记列于《宦绩》目下,该传一开始,除了说他“少慷慨,有志尚。读书猎大较”外,便紧接着强调其“席先资,田数万亩,粟数万钟;计山百区,出木数千万章;僮千指”。[22]《安溪县志》的这一部分内容基本上是逐字逐句地抄自《家谱》,唯独遗漏了一个细节。《家谱》传记称其“观史至鲁仲连(约前305—前245)、陶朱公(范蠡,前536—前448)”等人物事迹时,不禁叹曰:“吾独不得为此耶?”[23]《安溪县志》缺此。
李森在继承了先人的资产之后,因为善于经营,所以财富的累积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也善于将这些经济资本转化成各种政治与社会资本。例如他多次出资参与安溪县内的修桥工程,总计有25座之多。此外,泉州府和安溪县的学宫和孔庙的修建也仰赖他的资金完成。而泉州府和安溪县的好几所宗教寺庙也得到了其资助,甚至因此被“祀为檀樾”。[24]更重要的是他在正统(1436—1449)中应诏出粟五千石赈济饥荒,又输边三千石,因此被旌为“尚义”。《家谱》载其“诣阙进方物称谢,命羊酒宴劳之。于是京师缙绅又无不知有公矣”。[25]
李森也同时掌握着一定的地方武装力量。据说“公复念承平久,即崔符不逞,何以应?卒先已戒家僮肄兵,饬器自卫”。所以当“乡落先后盗发”时,都是依赖李森的力量平定。他之后被授予九龙岭巡检之职,又因为安溪民众所请,改调源口。李森还一度兼摄永春、德化、安溪县事。在安溪任上,他“捐赀修公署,建仪门,百废为之一新”。[26]李森在旌义李氏的开创性角色显而易见,他将父亲的经济资本有效地转化成地方上的政治资本。在传记之末,李清馥也将旌义李氏在文化领域上的发端归功于“不得志于儒”于是“别立书塾,置书田,积书万卷,课诸子”的李森。[27](www.xing528.com)
李森的努力有了一些成效,其五子中,次子李煜是景泰年间的举人。当时“清溪科第寥如”,而李煜“独自发奋,号勤斋以见志”。他先后出任福州罗源县和建昌南城县教谕,进而升任南丰县令。富人子弟为官有其便利,例如在罗源教谕任上,面对大成殿、明伦堂、东西两庑的残破,李煜“慨然笈家资重建之”。他在南城也是“如教罗源时”。担任南丰县令时,也重建了曾巩(1019—1083)书院。[28]李煜在属于公共文献的《安溪县志》中是在《循良》之列。因为其宦迹,在南丰祀于名宦祠,在安溪则入乡贤。[29]这位并祀乡贤和名宦的安溪李氏第七世子孙,就是旌义李氏二房之祖。在家谱这样的私人文献中,强调了他为官“所至以清白称”,而且“宦游资用,悉从家辇”的特质。更重要的是,从李氏族人的眼光来看,李煜可取的地方在于他基本上也继承了父亲李森的家风。所谓“独喜营建,造福于民。宛然先公遗意焉”。[30]然而至于家学,李煜则同样无可叙说者。若论他和理学的联系,只能勉强提到因为夫人胡氏的家族,所以和蔡清有一点姻亲关系。[31]
李森、李煜父子在旌义李氏的发展历史中是属于开创性的先祖。李森将先人的经济资本进一步发展成为政治和社会资本,使得旌义李氏可以在几支安溪李氏中脱颖而出,并且在地方上发挥重要的影响。李煜则是旌义李氏中第一位获取功名的先祖,自然有必要将他加入到李氏家学的叙述建构之中。李煜也继承了李森利用私人的经济资源进行各种公共建设的策略。[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