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兆庆继承父亲遗志的宗祠重建活动

李兆庆继承父亲遗志的宗祠重建活动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李兆庆的这一系列修建活动均被理解为是继承其父亲的遗志。[36]直至康熙二十三年,泉州郡西祖祠的修建活动才在李光地之幼弟李光坡的主持之下完成。这在明代是一项士大夫活动,也是士大夫的空间。祭祖活动以及对于郡东岳祠的控制自然也就萎缩了。

李兆庆继承父亲遗志的宗祠重建活动

早在崇祯九年间(1636),李先春就已经主动向大长房的子弟提出修整家庙之事,并且进行了一些修复。[31]到了顺治三年(1646)的秋天,李氏家庙又为漳贼所破坏。于是李兆庆“慨宗祠之久毁,首聚族人经纪其堂室”。家庙的修整是在康熙四年(1665)完成。[32]当时的另一位族人李世宽(生卒年不详)也独资赞助了寝门和东西两序的修建工程。但是除了家庙之外,李兆庆也对“郡东之祠、郡西之庙”进行修缮。[33]李兆庆的这一系列修建活动均被理解为是继承其父亲的遗志。《谱系》称“公(李兆庆)自乙未(1655)念次公(李先春)殁后……又纠合族人,起盖大宗祠宇,再厘定历年列代祭祀田产,并修整郡东岳祠及城西之花棚下祠堂,皆成念次公所未竟之志云”。[34]

位于泉州的郡西祖祠初建于晚明。而当时之所以需要在泉州另建祖祠是因为“明代吾家仕宦者多住郡城”。当年主导“城西祠堂”兴建的是大长房的李懋桧(1624年卒)[35]。而这座郡西祖祠在顺治丁戊之间(1647—1648)面对“郡城有易子析骸之惨”的严峻环境之后,“郡祠又荡然”。而到了康熙十三(1674)、十四(1675)年之际,又遭遇“兵戈之扰”,破坏更甚。[36]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泉州郡西祖祠的修建活动才在李光地之幼弟李光坡(1651—1725)的主持之下完成。[37]

至于泉州的郡东岳祠的情况则与前两者不尽相同。李氏家庙和郡西祖祠的本质是宗族祭祖的祠堂,而东岳祠原是一个民间宗教的空间。李森在明代所重建的东岳祠之主要工程在于扩建“五帝殿于青帝大殿之后”。[38]泉州东岳祠是李森在福建闽南地区所赞助的诸多宗教场所之一。除了因为其赞助所以获得了檀越主的荣誉之外,李氏族人中握有功名和官职者在明代多不居住在乡里,而是聚居于泉州,进而形成府城中的一股势力,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族中地位比较显赫的族人都聚居泉州,所以在家乡之外还有一处郡西祖祠作为府城族人祭祖的场所,也就容易理解了。而郡东岳祠因为李森的檀越主地位,因此也成了府城族人聚集祭祖的场所之一。据载:

郡东郊岳祠,则长者(李森)重建以祀岳神,而缁黄奉公与夫人像于左右二祠为檀越者也,后裔即于是恭桑梓焉。每岁正旦及八月二十五日长者之忌,族人毕至,修祀事。[39](www.xing528.com)

除了正旦外,郡东岳祠的另一个重要祭祀日子就是李森的忌日,如此则李氏族人不分房派,于此行礼均是为了祭祀旌义李氏的始祖李森,而郡东岳祠就成了在府城生活的旌义李氏族人之重要祭祖地点。此祠的祭祀活动跨越房派,无疑成了向外宣示势力,向内追寻团结的重要空间。因此旌义李氏历代对于郡东岳祠的修缮都极为用心。《祠记》指出:

其累世修茸,则自胜国以来,衢州同知澜、云南按察栻父子继之,太常卿懋桧继之,嘉兴知府仕亨、平和教谕熺春父子继之,户部郎中凤鸣继之。国朝康熙初,耿、郑煽乱,戎马蹂躏之际,赠大学士、岁贡生兆庆亟鼎新之。乾隆中,礼部侍郎宗文率五支继之。嘉庆中,东旺鸠族继之,选拔贡生维迪继之。道光初,乡贡士志正鸠族又继之。[40]

可见从明代开始,在乡里大宗家庙之外,就有族中的衣冠士族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祖先祭祀活动的安排。这在明代是一项士大夫活动,也是士大夫的空间。入清以后,旌义李氏依然重视郡东岳祠的维持。可是在明代以士大夫为主的活动,到了清代嘉庆之后,就发展成低层功名持有者需要借助族人的综合力量才能完成的事务。旌义李氏家族到了清代,也开始了一段从府城泉州撤离,将生活空间集中在乡里的过程。祭祖活动以及对于郡东岳祠的控制自然也就萎缩了。郡西祖祠在清初之后就不再出现于文献之中,而郡东岳祠也许因为李森的檀越身份,才一直和旌义李氏保持关系。不过,随着李氏退出泉州府城的地方社会空间,联系的中断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