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元年,娄谅(1422—1491)之子娄性(生卒年不详)奏请从祀宋濂、吴与弼(1391—1469)、杨士奇(1365—1444)、薛瑄和吴讷(1372—1457)等明儒。礼部以从祀孔庙之事“未可轻议”,而且“其间亦有徇私妄举者”为理由,建议孝宗皇帝拒绝了娄性的奏请。[8]此次申请被拒或许是因为娄性的名单未免太长之故。而礼部所谓徇私所指为何也不清楚,或许与娄氏和吴与弼之密切关系有关。无论如何,此次申请因为所举明儒太泛,且不为重视,就薛瑄从祀始末而言只是一个小插曲。
4个月后河南陕州籍的张九功(1478年进士)上请从祀薛瑄。从奏章的内容除皆涉及薛瑄外,其主要论述与娄性的奏疏均不相同,同时也没有其他证据显示2人是共谋此事的。关于从祀问题,张九功提出了2个要点。其一,已经在祀典中的荀况(?—前230)、马融(79—166)、王弼(226—249)以及扬雄(前53—18)都应该被逐出。其二,当代真儒,即薛瑄,应该从祀。观张九功的奏章,他并没有直接回应刘定之的评语,所持薛瑄应该从祀的理由与李伸相近。可是有一论点倒是新提出的,即洪武与宣德年间,董仲舒(前179—前104)和吴澄(1249—1333)均已从祀,而薛瑄既然“无愧二子”,就应该允其从祀。[9](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侍讲学士程敏政(1445—1499)亦就哪些祀典中的儒者应该罢祀和一些祀典中的其他问题提出看法。程敏政是疏其实并没有要求任何人从祀,也未提及薛瑄之名。由于罢祀问题非同小可,孝宗皇帝令诸衙门一并讨论。就薛瑄从祀问题,礼部在回复中重复了刘定之“明道著书尚未若黄干、辅广之亲承微言;金履祥、许谦之推衍绪(诸)说”的意见,从祀之请再次被拒。[10]值得注意的是,拒绝薛瑄从祀的原因首次被简约为“明道著书”上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