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老子的治国观,是在恒道观、玄德观指导下,在真知的基础上形成,包括了清静、无为、贵身、安民、用兵等丰富内容,为实现其恒道理想而推行的施政大纲。其施政主体是明道的圣人、王公与诸侯等。其要义一是遵循恒道,二是修养玄德,三是爱民活国,四是执重守静,五是谦柔无为,六是睦邻通好;其核心则是三“小”,即“小鲜”、“小国”与“小朴”。虽然说,老子的施政纲领及其精神实质,除汉唐盛世期间外,在儒教文化长期主政的封建社会里,未必能获得执政者的深刻领悟和采纳,但却在人类千百年来的政治实践和学术总结中,越来越闪现出伟人的智慧的光芒,成为人类今天追求光辉理想所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值得永久的重视和认真研究。
首先看“小鲜”。老子主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60]的治国手段,最突出地表明了他对治理国家的谨慎乐观和高度重视。因为肉嫩骨细的美味小鲜即“小鱼”,在厨师煎炒、翻动、烹制时,是极容易煎糊弄碎的。治理国家也同样如此,它需要小心翼翼地操作,高超的技巧与细致耐心,才能获得国泰民安的理想结果。《汉书·艺文志》很早就就指出过,道家学术“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其意为老子之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君主统治术。这可以从唐玄宗著有《御注道德真经》,宋徽宗著有《老子注》,明太祖著有《御注道德真经》等史实见到一斑,并已为大汉盛唐所证明。再从千百年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还在其论著中,引用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治国名言看,老子所提倡的修德循道思想,以及谨慎勤政,讲求实效的治国手段,确实是影响久远,深入人心。
其次看“小国”,老子推行的“小国寡民”[67]的治国制度,以及具体的“使十百人之器毋用,……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67]”的施政措施,确有许多人不甚理解乃至难以赞同之处。但它实际上却是合理的。因为小国的“小”,一是做动词,即缩小庞大行政机器的规模,属于精兵简政的正确方略;二是仍做形容词,即建立今人肯定的“小政府”,服务大社会,减少奢糜浪费的行政开支,以及各种对人民社会生活的不必要的乃至于有害的干预。试看当今地球村内,也确有瑞士、瑞典、新加坡一类的小国,其富裕安康,平和有序的生活令人羡慕;就是生活在欧盟大家庭里,主权独立而唇齿相依的欧洲小国,以及美利坚合众国实行“邦”联制,那各自拥有小国般独立的立法、司法制度的“州”,其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也给予长期困惑于“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的国家以许多有益的启示。而如何建设好甘食,美服,乐俗,安居,和平,自治,活跃的“小国”、“小邦”,以推动庞大,集权,迟钝,保守而低效的大型国家机器或“欧盟”“邦联”之类,更稳健、和谐、正常地运转,确是构建当今世界和谐与和谐中国的努力方向。
其三看“小朴”,老子关于“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2]的治国总纲,突出了“道”在其治国观里的核心地位。老子这里所说的小“朴”,却与“道”同义。它看起来很小,微不足道,甚至很难察觉,却是统治者治国的根本。掌握了这个看似很小的“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社会就可以和谐,国家也就能安定了。在“朴”即“恒道”与治国的关系上,相传曾与周文王论政的鬻子认为,“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在教与道,仁与信,和与福等关系方面,是教重于道,两者的关系是“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这一说法,与老子后来阐发的先有道后有一切,要求先掌握道,再施以教,以遵循恒道和修养玄德作为治国之本的思想有所不同。实际上,教育是否合道,是“教”之成败关键。
所谓遵循恒道和修养玄德,其实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老子指出:“大道啊,是万物流注归往的主宰。它是善良人的无价之宝啊,也是不善之人所要珍爱保护的。甜美的花言巧语可以上市赚钱,尊贵的善行可以用来恭维别人。人的这许多不良的劣根性,至今有哪些已经去除了呢?所以要拥立天子,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等‘三公’要职。虽有贵重拱璧放在四马豪车前招摇过市,也不如坐下来进修道德。古时之所以尊崇恒道是为了什么呢?不就因为求道以获得玄德,有罪过也可以得到赦免吗?所以道德成为天下最宝贵的。”[62]在这里,老子以公正无私,万物归往,无价之宝的恒道为最高准则,尖锐的批判了社会中那些背离恒道和玄德准则,所谓“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的丑恶现象,并把它视为应该弃除的“人之不善”!所谓“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62]其所强调的,就是老子治国纲领的根本——循道修德。它不仅是善良人安身立命,维护和谐社会秩序的宝贵准则,也是不善良人应好好保存,以改过自新,脱离苦海的保障。因此,如果谁背离了恒道玄德这一根本,无论搞什么花架子,拿多珍贵的拱璧放在四匹骏马牵拉的大车前,威风八面,鸣锣开道,招摇过市,也绝得不到人民的尊敬和拥护,更何况是那些用金钱换来的政绩虚名美言,出于攀附目的对施政者的恭维阿谀呢?可见,老子向为政者提出的第一要务,不是设置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古代天子诸侯所最看重的高级官员,更不是为抬高其地位,而给予他们的拱璧美言尊行这类优厚的待遇和令人尊崇的虚名,而是让他们首先明白循道修德的无比重要性,步步不离恒道和玄德的精义。
根据不背离恒道玄德,“爱民活国”[10]的施政大纲,老子十分重视爱惜国力,反对伤害国本,动摇国基,危害民生,为统治者的私欲而进行的征讨侵伐,大兴土木等。他强调:“治理人民,尊奉天道之理,从事天下各行各业,没有什么能像俭朴节啬这么重要的。只有节俭爱啬而不滥用人财物,才能说是尽早地服从了恒道的规律。尽早服从恒道,称之为重视行善积德,重视行善积德将攻无不克。攻无不克那就谁也无法测知他的德行和能力的极限了!不知道他的德行能力的极限,就可拥有强大的国家。拥有了立国的道德根本,就可以长久地维持统治。这就叫深藏根本培固玄德,它是真正的长生久视之道。”[59]这就将吝惜国力,体恤民生,积德行善,上升到了服从恒道,可以“长生久视”,“有国之母”即立国之本的高度。老子的这一循道事天,修德爱民,深根固柢的治国思想,表明了他并不像有人所攻击他的那样,是否定人类的道德建设,毁仁弃义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以恒道玄德为根本准则的伟大政治思想家。他所看重的是立国之本,长治久安,而不是用美言尊行堆砌起来的虚假道德、虚假政绩和官样文章!
老子深知循道治国的艰难,故谆谆告诫统治者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偏离恒道,跌入旁门左道。他打了一个常见的比喻说:“治理大国就像小心地烹炒小鲜鱼。以大道的树立标榜推行于天下,那么连鬼都不会神灵了。并非那鬼神不再神通广大,而是他的神通不会再伤害人了。不仅他的神通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会去伤害人。既然鬼神和圣人之间都互不伤害了,所以人神之德就交融一体而同归恒道了。”[60]在这里,老子虽多次提及鬼神,本意却是在告诫统治者,治理国政时要像翻动烹炒小鲜鱼一样,万万不可妄动酿祸。至于《三十九章》所似乎默认的鬼神的灵验和伤人威力。老子却认为是无须畏惧的。因为只要施政者“以道立天下”,就可以“其鬼不神”,“两不相伤”,“德交归焉”,又何必去耗帑费财,顶礼膜拜,诚惶诚恐呢?这与《三十九章》里关于“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的说法一样,其实都是老子对似乎无所不能的神力的限制。其潜在含意为,哪怕是至高无上的神,也要顺应恒道并保持和谐统一力,而不能为所欲为!这正是老子否定一味迷信鬼神,以至荒废政务的科学思想,它与后来道教生发的有神论,其实是大相径庭的。
从这个意义看,我们将老子《三十九章》中的“神”解释为“神”而不是“精神”,以和《六十章》中的“鬼神”含义保持一致,并不会给老子戴上“有神论”的帽子而减低其学说的思想价值。反之,如果我们认识到有神论在古代,以至于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方所仍然占有的统治地位,承认自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秦始皇登上宝座,还向海外寻仙求神,以及神道至今存在的历史事实,那就不能不叹服老子关于神也要循道而灵,否则也会因灵验过度而枯竭之说的明智。它在世界哲学史上第一次将人间圣人摆在了神的同一高度,赋予人与神“两不相伤”的平等权力,并由此消解了由原始社会遗传而来的“神道治国观”,奠定了“恒道治国观”影响下,中国由人主宰的人道治国观,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圈。
老子治国观的要义是以道为纲,以德治国。所谓“万物尊道而贵德。”[51]“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54]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老子主张的恒道德治,却与孔子主张的君尊臣卑,等级森严,非礼莫动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不同。按照老子循道修德的施政纲领,爱惜国力,谨慎从政,鬼神不伤的统治者,不但不需要繁文缛礼,拱璧车马,耀武扬威的高居人民头上,反而应该尽量从社会生活中淡出,使人民察觉不到他的存在。用老子的话说,那就是:“最好的主上,是人民仅仅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是都争相亲近赞誉他,再其次的是敬畏而疏远他,最次的是公然侮辱反对他。”[17]
从当今的现实政治生活看,无论国际国内,在老子所划分的这四类政治家中,一般能成为第三种,洁身自好,循规蹈矩,照章办事,即让属下或百姓“敬畏而疏远他”,就已经很难得。而能够以平易朴实的作风,出色的工作,可喜的政绩让百姓爱戴,即所谓能让属下或百姓出于各种目的“争相亲近赞誉他”的第二种,真如鹤立鸡群。而以各种丑闻屡见报端的,则是那些被传媒揭发的人见人憎的第四种,即让属下或百姓“公然侮辱反对他”的贪官污吏之类。至于老子所称誉的“人民仅仅知道他的存在”,却不感到其唱高调、乱指挥、乱弹琴的压力,举重若轻,德高望重,政绩突出,有功不居,功成身退,从来都不事张扬的高尚而高明的政治家,确如凤毛麟角。其原因正如老子所说,“信义度不足而空口许诺,于是才会有不信任的事发生。认真谋划啊,才能言贵如金。成就了功业办妥了好事,老百姓都说我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呀!”[17]对比一些时下的某些为官者,事情未开场前先大吹一番,及至到上、下级要求他兑现的时候,当即推诿塞责,草草掩饰收场,留下千疮百孔的胡子工程了事。这种放空炮,大跃进,假标兵,大呼隆似的红口白牙说假话,怎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由衷赞美呢?至于不声不响为人民干了好事却悄然无言,如老子所说的无名英雄或圣人——如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古代明君尧舜,当代雷锋式的人物,更是可遇不可求了。(www.xing528.com)
老子的治国观还包括了根据轻重缓急妥善处理国事的哲理,告诫统治者注意在政治天平上衡量轻重,抓住国家、地区和部门的最重要的根本问题,保持冷静头脑,避免急躁失误影响关键性战略决策问题。试看当今一些官员整天热衷于周游考察,轰轰闹闹,就连超级大国的总统,也不惜带着核武器按钮箱,坐着战机护航的豪华专机满天飞,急如星火,疲于奔命,哪有半点时间保持冷静的头脑思考重大政务问题?这也就难免会失本失位了。
在老子看来,遵循重本事天,修德爱民的治国之道,最终将会获得天下一统,四海归“一”的施政成功。但如果就此停滞不前,反而很可怕了。因为它用僵化模式束缚了生命蓬勃自由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其所潜藏的危险和显示的教训是什么呢?其实,这正是中国古代易经“既济”的卦辞“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的深刻含义,即“已经济事如愿了,这一亨通只是很小的,它有利于贞固坚守正确的道路,起初会吉祥如意,而最终还是会混乱的。换言之就是说,人们不要以为自己能一统全国平定天下就很了不起了,即使是将来有一天,人类按照恒道理想建立起大同社会了,统治者也万万不可以天下一统,万民一心而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忘乎所以。因为如果用静止僵化的标准统一一切,那天也会爆裂,地也会爆发,精神也会停歇或发疯,河谷也会旱渴,连最高统治者也将难免倒下!这就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
“所以要尊贵就需以低贱为根本,要居高就必须以下层为基础。因此诸侯王公都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谷”。这些称呼的本义都是要自我轻贱的,是赞誉侯王这些自我谦卑的做法啊。所以恒道那至高至广的自然数理啊,是想赞誉也根本无法用语言赞誉的!宁可不要像玉石那样稀少珍贵,也要像粗陋大石那样平凡坚实。”[39]在这里,老子承接上文一共说了三方面的意思。
一是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尊贵与低贱,高升与下层的辨证关系,强调了低贱和下层的人民在治国之道中的根本和基础的重要地位,这是比儒家孟子的重民轻君思想更要早得多的民本思想。
二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老子阐明了诸侯王公都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谷”,所包含的自我轻贱的政治意义,就在于让统治者承认自己与人民相比,所处于的更孤立、更弱小、更卑微的地位,从而避免发生那种自我膨胀,恃强凌弱,欺压民众,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最终被推翻的悲剧的发生。
三是要达到“故至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的政治目标。即努力追求最大的自然之理,即虚涵正确的恒道,做一个像粗陋大石那样,平凡坚实而有大志宏图的政治家。这里面,老子所赞许和肯定的虚涵万物的“无”,其实就是他所谓视之弗见,听之弗闻,捪之弗得,复归于无物,“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名之朴”,即天下万物生于无的那个“无”,也就是“恒道”。
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老子站在统一于周朝版图之内,他所同情的热爱和平的“小国”的立场,从反霸权主义和重视与采纳民众的批评,从而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出发,充分阐发了他的无为柔弱的施政主张。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入坚硬强大物体内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水,这是因为水以柔克刚的天性是谁也不能改变的。柔软的胜过刚硬的,弱小的胜过强大的,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因此圣人说:接受全体国民质询问责的,这才叫作国家的君主;承受大小国家不祥灾祸的,这才能为天下的帝王。”[80]老子很清楚,自己这些“正确的言论,往往像说反话一样。”[80]故想让自以为强大的大国,自以为是的暴君,甘心以柔弱谦让的态度出现在世界舞台,简直就像是说反话讲笑话一样,是很难得到其理解的。所以,大国及其统治者不仅难以柔弱友好的态度善意的对待小国,更难以自愿承受各国的不祥灾祸,为世界和平作出大国的应有贡献。这也就是当今超级大国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愿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并执意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原因。由此可见,虽然世界已经处于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但在大国及其领导人没有理解和实行老子的国际和平主义之前,大国和小国关系的改善,还是不可能的。
包括美国学者在内的有识之士均认为,高耸入云的世界贸易大楼,被美制飞机穿击后轰然倒塌,是自恃武力强大,不可一世,事事好为人先,充当世界警察的超级大国结怨于世界各方,终于惨遭恐怖主义者恶意报复的象征。因此,在痛定思痛之际,如何以老子恒道和平思想为基准调整国际关系,改变霸权主义政策,增进文化交流,减少武力摩擦和镇压,确是当务之急。
当然,在和谐世界天下大同实现之前,在当今世界崇尚武力,动不动就任由大国强国强族以制裁、轰炸、出兵、颠覆为外交手段对付小国弱国弱族的国际环境中,要想消除千百年来漫骂争吵、流血冲突所造成的种种分歧、偏见和积怨,谈何容易?然而,正如老子所说:“调和天大的积怨,必然还会残留许多余怨未消。这怎么能行善并修成善果呢?所以圣人手拿债权的契约,而从不会责怪别人亏欠自己。有德的执政者以契约的精神来善待人民,无德的主政者只会肆意地收刮残害人民。天道是从来没有偏爱私亲的,它永远善待善良的人。”[81]
这正是几千年前的一位东方老人,在结束其书时留给我们的最宝贵教训。这就是“有德司介”,以建设取代破坏,反对“无德司彻”,以除怨取代积怨,遵循恒道,修养玄德,友好交往,和平发展的全球施政纲领,这就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深得民心,顺应自然,得道多助的光明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