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用兵初探:积德必克,硬实力与软实力并用

老子用兵初探:积德必克,硬实力与软实力并用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积德必克,哀兵必胜的老子用兵。它所引发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老子的用兵之道有什么特点?老子用兵之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天道”。这是老子用兵首先重视战争的正义性质,强调“重积德则无不克”,反对乐杀人,反对先发制人的主动挑起侵略战争,坚持东方和平主义的基本点。这个评说是符合老子以慈为宝的用兵之道的。老子用兵之道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用。

兵。

用兵。

积德必克,

哀兵必胜的老子用兵。

它所引发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问题之一,老子的用兵之道有什么特点?

战争是国家之间、利益集团、民族部族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时的超常激化状态,是对和平的威胁与破坏,是流血的政治,是民众的灾难,同时也是治国者和每一个关心治国大计的哲学家所不得不面对和关心的严峻课题。在老子一书中,“兵”字共在7章里出现了13次,“战”字在累计4章里出现了4次;“兵、战”同时出现,重复不计的也有10章17次,超过了老子九观每篇所需要的9章。可见“用兵观”在《老子》一书中独立成篇是言之有据的。实际上,作为古代杰出的哲学思想家,老子对战争的原因以及后果烈度的规律把握,不仅具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在《道德经》里形成了他道德之上和平主义的系统用兵思想,成为他恒道九观哲学体系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老子用兵之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天道”。这其实也就是他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恒道。这是老子用兵首先重视战争的正义性质,强调“重积德则无不克”,反对乐杀人,反对先发制人的主动挑起侵略战争,坚持东方和平主义的基本点。他告诫战争的发起者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5]这就是说,和平发展的天之道,是万众响应,善战善谋,巨网恢弘,绝不失漏的!这是无论道路多么坎坷,但最终将决定人类命运的强大恒道,具有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

因此,人类要顺从这种强大力量,就要实行人道主义、和平主义,反战主义,保有老子所说的“三宝”。这“三宝”就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卫之。”[69]从老子的用兵思想看,即坚持仁慈的人道主义,无论是建立反战和平主义的战争观,哀兵必胜,优待俘虏的用兵观,还是制定“后发制人”,“不敢为天下先”的军事策略,或者是反对巨额国防开支,珍惜人力物力,一切从“俭”的国防预算与国防建设方针,都要把握这“三宝”原则,把国家战略重点放在和平发展的基石上,坚决反对大国称霸的穷兵黩武、霸权主义,广交朋友,协和万邦,依循“恒道”的精神与路径,建设一个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世界。

从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看,其仁慈和平思想是与老子之心相通的。韩非在《解老篇》中也说:“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渡,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而城坚固。故曰: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这个评说是符合老子以慈为宝的用兵之道的。

老子持守三宝尊道贵德的用兵观和军事思想影响深远,著名的古代军事家孙子,就在他的《孙子兵法》开篇之首的《计》篇中,谈到了兵之“道”。这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还警告那些企图以战争谋私利的国君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作战篇》),这也就说明,在战争中最重要的是重视其“道”,也就是天道,存亡之道,和平之道,正义之道,以及珍惜生命的人道。在《老子》书中,“道”有时候也称为“德”,它是统治者“重道”的具体表现。即老子强调的“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

问题之二,老子用兵之道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是什么?

老子用兵之道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用。老子除了告诫我们不要轻示“国之利器”,以免让敌人夺走为恶之外,从不强调武器装备一类硬实力的重量与能量,甚至主张“使十百人之器不用,……有甲兵无所陈之。”[67]他也不热心于研发那些杀人利害的超强武器,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31]这些都是从他的恒道反战思想出发考虑的。但对于“软实力”的运用,老子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是:“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71]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采取无为无形的行动,举起无为无形的臂膀,拿起无为无形的兵器,于是就不会树敌而且天下无敌了呢?这还要从当代世界对用兵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一般理解和认识谈起。

众所周知,目前在分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即使所谓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hardpower)和通常是指物质力量和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以及资源实力,包括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等。软实力(softpower)则包括了国家的凝聚力、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发挥的影响力等。通常来说,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如美国的航空母舰、核武器和飞机大炮,俄国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中国的潜艇等“硬力量”。“软实力”指的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如美国比较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迪斯尼、耐克这样一些具有美国象征的产品,中国制造的文化产品,遍布世界,学习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等。它不仅可以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也广泛地传播了各国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影响世界的软实力。

军事领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是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种力量。老子很早就发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力量,并提议统治者加以区别运用。从现代国际战略关系和战争史看,“硬实力”与“软实力”并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关系。“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长期以来,强化“硬实力”一直是超级大国和许多国家的国防建设和武力威慑的重点。但这种过于偏重硬武力的倾向,也开始逐渐显示出其严重弊端。如轻信不实军事情报悍然发起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的“软实力”开始悄悄地被它的单边主义的美国外交政策所削弱。那种以为在“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较量中,实力要“硬”,越“硬”越好,很自然产生地“重硬轻软”,“欺软怕硬”的习性,在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开始发生了逆转。

正是在这一全球背景下,号称“纵横美国政学两界”、长期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并出任过克林顿政府助理国防部长的小约瑟夫·奈,在2002年出版了专著《美国强权的悖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不能一意孤行》,明确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实力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能“强迫和强制”对方遵从己方的意志;也称“有形力”或“暴力”。而“软实力”则指文化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理念和理想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对方,也称“无形力”或“柔力”。与此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署名文章,也以《中国“软实力”悄然崛起》为题,在论述了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后,指出对其不可小视并强调指出:“和平崛起理论引导着中国对‘软实力’的追寻,而‘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逐渐充实着和平崛起理论。”

应该说,美国战略专家和新加坡学者对美国与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作用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软实力在改变人的观念,消磨或增强人民与军队的斗志或战斗力方面,在赢得或失去国际的同情支援方面,在扩大或缩小自己的统一战线阵营方面,在最终改变人心和战局最后胜负方面的持久而决定性的作用,日益显示了出来。而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很早就提出了的方略,采取“行无行”——采取看不见的无为无形的“软实力”的行动,包括强化自己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的感召力,增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外交力、经济规约、国策等“无形力”或“柔力”的强大压力等;“攘无臂”——举起无为无形的“软实力”的臂膀,包括增强自己的民族凝聚力,做好团结战斗的思想准备,扩大同情和支持自己的阵营,广泛挽臂联手团结自己的盟友等;“执无兵”——拿起无为无形的“软实力”的兵器,包括发表战斗宣言,揭露敌人的阴谋并坚决批判,以批判的武器对付敌人的侵略阴谋,采取具有威慑力的文化宣传攻势打击敌人等,于是就不会像美国霸权主义的决策者那样四处树敌,而天下无敌——没有把你当成敌人了。

前已说过,老子对十百人才能搬动的庞大笨重的武器装备之类,是很不以为然的,对涉及国家是否“积德”,安民之类的“软实力”却是重视有加。而以往国际上那些只注意下功夫大抓武器装备建设的“硬实力”“硬装备”的“惟武器论”者,如今也开始注意到装备武器的“软件”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只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列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武器装备不仅“嵌满了芯片”,而且“捆紧了软件”。软件成为保证武器装备的正常运行,扩大和提升武器装备的功能,甚至“再造出”全新的、系列的武器装备的高度机密。因此,在武器装备上一直领先全球的美军开始产生了一种观点:新军事革命的本质并不在于科技和硬件,而在于能为作战意图服务的“功能合成”的观念与能力,也就是软件。而所谓“硬能力”与“软能力”的较量,即“软科技”内部,重在掌握某一编程模块的知识,以及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硬能力”的培养的“印度模式”,与重在高层次系统分析师、项目总设计师,能制订计划、控制质量、协调资源、总结报告的软件工程师等“软能力”培养的“中国模式”的较量;以及“硬制衡”与“软制衡”的较量,都已经在悄悄开始了。这就是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评论所宣称的:“‘软制衡’时代现在已经开始了。”

而类似于老子所说的“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以软实力进行“软制衡”的战略是:当弱小国家的“硬制衡”力量不足以和强大国家硬碰硬时,可以通过其他的老子所说的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43]的软攻方式,不在硬实力强弱悬殊的时候寻求硬实力均衡,与超级大国的硬实力直接对抗,而是采取柔性措施进行“软制衡”,包括发挥国际机构的约束作用,使用威慑性外交措施限制其自由度,以及运用智谋使其决策失误变得外强中干等等,让超级大国“难以使用”其强大硬实力。(www.xing528.com)

基于这一“软制衡”的理论,使得“美国过去10年的所有军事胜利都是依靠近距离战术空中力量和驻扎在该地区的盟国境内的地面部队取胜的”优势,很可能因为变成“超强”的孤立而失去的前景,小约瑟夫·奈在发生阿布格里卜虐囚丑闻,使得美国的不道败德行为大曝光而威信大大受损后,发表了题为《美国必须重获软实力》的文章,大声疾呼:“我们在20世纪40年代举止张狂,但用《马歇尔计划》赢得了爱戴。一般来说,谁的军队取胜,谁就赢得战争。也许如此,但在信息时代的反恐战争中,胜利还取决于谁在说法上取得胜利。而我们即将输掉这场‘说法战’。”他还认为:小布什第一任期的特征是推行单边主义,使用军事力量。结果,美国的“软实力”或者说“吸引力”急剧下降了。在其意见的影响下,小布什的单边主义语调已开始变化,国务卿赖斯也在巴黎公开说:“我广泛使用‘实力’这个词,因为比军事实力甚至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实力、同情实力和希望实力。”这就说明,即使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充分认识到了老子所说的“道”的威力——那看似“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的软实力、软能力、软制衡的伟大力量!

当前,类似于老子所说的“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的软实力,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2004年4月,约瑟夫·奈教授在他的新书《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制胜之道》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它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它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它的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权威的外交政策这三种资源中。从而再度引起人们对21世纪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的重视。没有传播的文化是僵化的文化,没有文化的传播是无价值的传播。就赵启正委员在前些年两会上发表关于“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的意见看,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以老子、孔子的学说作为中国文化名片,走向五大洲、走进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当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韩国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学生超过100万。日本的“汉语热”成为第二大外语,学生多达200万。美国公立中小学学汉语的学生2006年猛增到5万多人,英国大学主修汉语课的学生数量翻了一番,法国汉语热更是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的年增长率是2%~4%,汉语则高达38%。据国家汉办统计:全世界目前平均四天建立一所学汉语的孔子学院,2005年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2006年翻了一番,全球学汉语者已超过3000万人。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频繁,文化交往不断增多,各国对文化传播越来越重视,与中国一样向外推广本国语言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甚至成为国家战略和重要的政府行为。如日本不久前宣布要在国外建100所日语中心,韩国文化观光部宣布要在世界上开办100所世宗学堂,俄罗斯制定了推广俄语的普希金学院计划,印度准备建立“甘地学院”,促进印度文化的国际化,而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也纷纷把本国语言国际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象征。

当然,在中国孔子学院令多国羡慕、赞扬的同时,也有个别评论家本能地感到担心甚至恐惧,甚至说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威胁”。其实,以老子“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尊道贵德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具有老子所说的“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30]的东方和平主义思想,从来不愿做那些动不动以武力威胁,不惜发起战争的超级大国所做的“不道早已”的蠢事,这从当年郑和满载而去的庞大船队几下西洋,却并非掠财夺地,只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壮举就知道了。

问题之三,老子用兵之道的谋略是什么?

老子重视天道,软实力和硬实力兼用的用兵思想和军事原则,已如上述。其丰富而深刻,涉及社会、人生、军事和自然的恒道基本法则,反对侵略、消除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并由此形成了——

老子的用兵之道的第三个特点,谋略丰富而高超。其谋略之一,是用非战争的手段,化战争于无形,这也就是孙子后来所说的:“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篇》)根据这一谋略和大国与小国的心理,老子开出了一个消除战争、维护和平的良方:“强大的国家处于大河下游,就像天下最柔顺的母牛。天下万物的阴阳交合,雌性常以柔静战胜刚强的雄性。这是因为雌性十分温顺柔静啊,适宜顺从地居于下方。所以大国谦让小国,就可收取小国民心。小国谦卑地顺从大国,就可向大国索取援助。所以或者谦下以收取,或者居下顺从而索取。强大的国家只不过想兼收并畜多一些人民,弱小的国家只不过想归顺大国而服事他人。既然大小国家都能满足各自的欲望了,那么大国自然应该保持谦下的态度。”[61]这真是对国际关系学和国民心理学的绝妙说明。如果我们不是将“归顺大国而服事他人”解为丧权辱国,而是作为一种友谊和文化经济贸易服务;不是将“兼收并畜多一些人民”作为殖民主义,而是作为争取更多民心的工程,那么老子的这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外交谋略,确实是不须动用武力,造成巨大损失的“善之善者”。因为只要大国谦逊地尊重小国,像江海一样卑下自处,像雌性动物那样柔弱自处,就能成为百川汇集之所,像战胜雄性动物的刚强躁动一样,得到小国的信服和拥戴。而小国若能谦虚的尊重大国,也就能够得到大国的尊重和帮助,获得自己所希望的东西。

作为充满智慧的哲学家,老子在确实无法使用非战争的手段时,也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用兵谋略。其一是运用他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71]这就是不先发制人,不主动挑衅进攻,不去贪占对方的一寸土地,宁可退守防卫。如上个世纪我国边界所发生的两起自卫反击战,我军都实际上运用了老子这一谋略,在取得反击侵略的重大胜利后,主动后撤而获得了成功。

其二是防止骄傲,哀兵必胜。老子说:“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71]这就是说,我方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轻敌,不去主动侵略对方,而是在受到对方侵略而成为悲哀和奋起反抗侵略的一方。老子认为,如果是实力相当的两军对垒,那么,受侵略的一方同仇敌忾,就必然会获得胜利,何况是弱小的国家对强大国家不自量力的挑衅侵略呢?

其三是注意打好心理战。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70]这就是说在战争开始和进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敌人的故意挑衅所激怒,乱了自己的分寸,误中敌人的陷阱。这也就是“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兵法道理。

其四是“柔弱胜强”,发起“上善若水”的柔性攻势。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莫能行”[80],他还举例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78]“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79]其意就是说,要像柔性的水一样,善于无孔不入地向敌人发起进攻,最后摧毁敌人的战斗力而达到“水之胜刚,弱之胜强”的目的,避免“兵强则不胜”,受到“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战争惩罚。

其五是注意战争的节奏和分寸,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善用兵的仁善统帅,取得了成果就适可而止,不敢以武力去逞强。取得成果而不骄横,取得成果而不矜夸。取得成果而不好战,取得成果而不贪得。做到这些就可叫做,取得成果而不逞强。事物壮大极盛必定败亡衰老,这就叫作不守恒道。不守恒道就会提早衰亡。”[30]因此,在战争的谋略上要注意一取得胜利成果后就及时把战争停下来,不要因为胜利而逞强骄傲,不要自满得意,炫耀功绩,忘乎所以,成为横行霸道的侵略者。因为物极必反,发起战争过了头,就会违背大道,受到战争自然规律的惩罚。

其六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意思是在治国方面走正道,在用兵方面用奇招,灵活运用战争的辩证法。如“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36]“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23]等等。它与孙子说的:“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孙子兵法·兵势篇》)可谓见解相同。此外,老子的许多章段,也可以从用兵的角度去解读,而领会其深意。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33]就可以理解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解为注意防范敌人的心理战,理解为不要失去对自己有利的藏身之所,以获得长久的平安等等。再如“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27]也可以理解为善于掩藏自己的行迹,让敌人摸不清自己的底细,以及善战者的克敌高强本领等。

总之,老子的用兵之道,雄浑博大,谋略高深。它不同于对兵道一窍不通,或不屑一顾的思想家;也不同于只知道用兵的奇道诡道,却不知道立国之本、为人正道,更不知道法自然的恒道的一般军事家;它反对给人类带来无限痛苦和巨大灾难的战争,重视以积德克敌的软实力和国之利器的硬实力的有机结合,重视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辩证法和高明谋略,确实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古代哲学大家的超绝智慧的宝贵结晶,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而广泛地应用于国道、人道、兵道、政道与商道之中。

【注释】

①②陈凡.军政观察:硬实力软实力以及“软硬兼施”[J].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07-06-1114:15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

③付志刚.汉语热全球:孔子学院成中国“软实力”最亮品牌[N].光明日报.2014.9.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