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的无为教义:不妄为不该做之事

老子的无为教义:不妄为不该做之事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还是有很多人将老子的“无为”断言为消极哲学。其实,老子的“无为”正言若反。因此,老子的“无为”就是不妄为,不做不该做的事意思,这是明明白白,毫无疑义的。有人以为,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无论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还是一对统一的概念,都是非此既彼,或彼此彼此的。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是对修道人的最高要求。因此,只有老子,只有老子“无为无不为”的学说,才具有将各类学说与教义整合为一的潜在可能。

老子的无为教义:不妄为不该做之事

为。

无为。

无为无不为。

正言若反的老子无为。它所引发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问题之一,老子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无为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但一直很难得到确切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据电脑统计,“为”字一词与“无为”一词,在《道德经》全书中,分别在累计47章和累计7章里,各出现了105次和9次,“为”在字数上远比“无为”多,只是略少于在全书中出现的“天”字的111次,在章数上则多于有“天”字的46章。可见老子对“为”的论述之多与重视程度,远超过对“无为”的论述次数与重视程度,这也是符合一个想有所作为,认真研究如何作为的,积极的哲学家的实际情况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将老子的“无为”断言为消极哲学。其实,老子的“无为”正言若反。如果将两个字分开来解析,本来十分简单,“无”表示“不”、“没有”,表示否定;“为”表示“做”、“作为”、“有为”,表示肯定。离开了这一基本判断的任何解释,都是偏离老子原意,不得其解,不得要领的。因此,老子的“无为”就是不妄为,不做不该做的事意思,这是明明白白,毫无疑义的。

问题之二,老子的“无为”源头在哪里?

要想说清楚老子的“无为”是指不要做什么,还要从他这一“无为”思想的源头说起。老子的“无为”思想源头,不是来自别处,就是来自《易经》,来自《易经》的“无妄”一卦。“妄”字的本意已经有“为”的意思,只不过是特定意义的“为”,就是妄为、妄动、胡作非为的意思。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彼好专利而妄”,就是说那人喜欢妄为,喜欢做不法、不宜、不道、不该做的事情。因此,古人的用词习惯,“妄”就是指妄为,“不妄”就是指“不妄为”,也就是“无妄为”。因此,“不妄为”的意思,在《易经》里,就用“无妄”的卦名来表示,而无须用“无妄为”来表示。明乎于此,我们就不会以为《易经》的“无妄”卦少了一个“为”字,因为《易经》的“无妄”本身就是“无妄为”、“不妄为”的意思,用不着再加“为”字,画蛇添足了。

同样的道理,老子的“无为”,其实也就是“无妄”的意思,为了明了,我们也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上“为”改写成“无妄为”,意思是完全一样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无为”解释为“无违”呢?其实也是可以的,因为无妄,无妄为,不胡作非为,其实也就是“无违”,不要做违反自然规律,恒道规律的事情的意思。不过,比较而论,因为“违”是“违背”的意思,是一个及物动词,需要有一个宾语,这个宾语要具体起来很容易复杂化,而“为”是“做”的意思,“不违背”显然不能直接等同于“不做”,而且古人又早已有用“无妄”指“无妄为”及“无为”的习惯,因此,按照老子“无为”论的源头,以比“无违”更简捷明了的词句,把“无为”解释为“无妄”或者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更清晰的“无妄为”,应该是最接近老子原意的。

问题之三,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是一个过程吗?

有人以为,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无论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还是一对统一的概念,都是非此既彼,或彼此彼此的。这就是说,如果你要想做到“无为”,就没法“无不为”;或者刚好相反,只要你一做到“无为”,马上就可以“无不为”了。这两种看法都没有理解老子的真意,把“无为”与“无不为”当作互不相干或完全同一的概念。实际上,“无为”与“无不为”是一对看似含义完全相反,其实却有着紧密内在联系,可以通过一个漫长过程无限接近但又永远不能完全重合的一对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无为,则无以为。无为就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就是通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最大程度不做蠢事,不做坏事,不帮倒忙,不开倒车的前提下,减损贪欲心志,减损偏见谬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的苦干执著精神,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终实现恒道社会里人人心想事成,“能成其大,终于无难”的“无不为”的宏愿。

由此可见,“无为”与“无不为”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极,但也不是一跨而越的小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无为”来实现自己“无不为”的梦想。但这是一个要花费一个人毕生精力去努力追求的生命过程,一个你在追随恒道,无为无不为时,自然而然的成长、成熟和精神升华的过程——“无为无不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意识到你必须舍弃,必须无为的一切,真正做到我们时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能抓住你真正想要,真正需要,真正对你和所有人都有益的一切,实现你的人生价值,进入心想事成的“无不为”的生命之谷。(www.xing528.com)

问题之四,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是对人的最高要求吗?

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是对修道人的最高要求。与佛家用“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空如也”的终极理论,来抹平人心的浮躁、不平,妄念,回归空灵,祥和,静穆的境界不同;与儒家用个体服从群体,服从上尊下卑的法制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以立德、立功、立言来扬名立万,实现人生价值而为后世永久怀念为荣不同;与基督教让人相信自己与生俱来的罪孽,需要向上帝做一生的忏悔恕罪,在惟一的上帝的引领下解除精神的枷锁,走向生命的彼岸,进入美好天堂不同;与伊斯兰教奉真主为最高天神,以他制定的清规戒律,在多妻多子的大家庭里,经济互补,融合教徒之间的关系,不容异教徒不同,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原则,把人生的自主权交给知“道”的人自己,只宣称人要按照“自然而然”的恒道玄德的最高原则行事,却不主张理会违反自然的时过境迁的过多繁琐的清规戒律,更讨厌制定和执行那些违反自然矫揉造作的繁文褥礼,同时主张和光同尘的大道趋同。因此,只有老子,只有老子“无为无不为”的学说,才具有将各类学说与教义整合为一的潜在可能。当然,要真正实现这一可能,本身就是一件“无为无不为”的巨大工程。

问题之五,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对统治者的忠告吗?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不仅是针对一般个体而言的,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忠告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让他们不要主观臆断,好大喜功,强民所难,有为而治,更不要贪欲膨胀,肆意妄为,横征暴敛,穷兵黩武,侵国夺城,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老子看来,“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慎终若始故无败事。这就是说,守恒道法自然才能无过,“无为”是统治者“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而儒家积极推行的“以德治国”,法家的主张的“忠臣治国”,其实都是“有为”的表现,后果堪虑。这也正是他所指出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因此,只有实行“无为而治”,才可能“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思想,亦即对统治者而言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以后的统治者和统治术都有相当的影响。就连一贯主张礼治的孔子也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就把他心中的圣君作为“无为而治”的典范了。回顾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正是道家的一个支派,它融合道、法,主张“清静自定”,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而极盛一时。据《史记·乐毅传赞》记载,战国末期至汉初黄老学派的传授关系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曹参,直到汉文帝汉景帝及窦太后。他们与《史记》中提到的陈平、田叔、司马季主、郑当时、汲黯、王生、黄生、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等,都尊奉黄老之学。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看,卷前还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都是战国黄老学派的作品(参见《中国思想史·上册》245页)这一学派的共同特点,就是从《老子》原著出发,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祸福,熔铸道、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体系。汉初与认老子为先祖的唐初的兴盛事实证明,托名黄帝,实际上以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为核心的黄老学派,正属于道家学派一流。其学风特点和社会历史贡献,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所评述的那样:“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参见《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继续思考老子无为思想的意义——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方法,实现“治大国如烹小鲜”,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统治管理的至高境界。

问题之六,老子的“无为无不为”还有现实意义吗?

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思想,不是一种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生命哲学智慧,一种基于他的“恒道”与“玄德”学说的行为论和实践论。它的宗旨和意义,不在玄远不可企及的未来彼岸世界,而在全球的、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生活的伟大现实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是安身立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对于国家与民族而言,它是一种强盛不衰,保境安民高明战略;对于世界和人类而言,它是实现万邦和谐天人合一,与万物自化的恒道的理想追求。因此,虽然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看起来“玄之又玄”,似乎让人不着边际,但只要深入研究其中奥妙与精华,其中的悲世悯人,珍爱生命,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其对于人类的一切事务,包括现代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问题之七,老子的“无为而治”具有管理学意义吗?

当今的世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的文化,尤其是具有价值观意义的哲学和道德文化,越来越成为管理科学的核心理念,在政治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意义,就打破了某些现代人认为老子的“无为”管理是一种消极管理无效管理的偏见。许多成功的事例与企业的实践都证明,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属于不同的思想领域,具有不同的思想视野。积极的有生命力的管理哲学,旨在提供一种哲学思维方法,创造广阔的知识空间,而不是像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脑,急功近利,僵化死板的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那样,限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想空间与行动自由,以营造僵硬划一、机械单板的社会秩序或创造有限的少数人独占的物质财富为目的。老子的“无为而治”管理哲学属于积极生命的哲学。它重视恒道的巨大精神感召力,最大程度地将人的自由精神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将科学的有效的有为管理,变成人们主动创造并自觉接受的无为管理,实现人的最大价值和创造力,为恒道理想服务。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所周知,哲学与科学已经互相分离,各自占有不同的思想领地,并实现着更高层次的的互通合一。在管理领域,泰勒的管理方法在现代西方科学理性的支配下,把管理变成了一门精密计量的科学,但他终究因为把人作为机械人,与其他把人当作经济人、单向度的扁平人的各种所谓“丛林管理科学”一起,被进入了哲学高度的企业文化的新管理学所取代。以往赖韦伯所谓近代的工具理性的发展以产生的管理思想的基础,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创意经济时代的今日已经不复存在。正如许多管理学者都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的那样,管理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总结和探索管理实践中的最高智慧。这一智慧来自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哲们的真知灼见。从先哲那里获得灵感,寻找社会生活包括管理实践的智慧,是管理科学升华为管理哲学的法门。老子,就是一个精神长存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伟大先哲。他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科学依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以老子为代表的高度重视人的主动性、自由精神和创造性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已经构成了现代管理哲学的革命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自由和独立创造性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和无限财富涌流的源泉的今天,哲学在管理中存在的越来越高的价值所在。

要而言之,管理哲学所要思考和解决的管理实践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纪律与自由,兴趣与服从等,这是任何一个需要管理的地方、单位、企业、部门所普遍存在的矛盾,它归根结底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它的解决手段是约束和制度化的控制,内在动力与矛盾是利益分配的级差、潜在冲突与管理组织所希望达到的既定目标。为此,如何调整其中的“有为”的管理的基本内容,将周密的制度设计,极其细致的行为规范与发挥人的主动性统一起来,将内在利益的矛盾冲突化解于共同的目标追求的实现中,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日趋模糊而互为作用,使得每个人都能在组织这一台大“机器”中的法制化政策、法规、法律的功能制度安排下及其伟大目标驱使下,实现自己的自由和生命的最高价值。这就是我们领悟老子的管理哲学智慧,在“有为”中实现“无为”的管理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