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道经:无为观不争无尤

老子道经:无为观不争无尤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既然如此,我们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无为”,即“不要有所行动”,以及它的具体所指呢?这就是串联了老子九观的无为主旨。显然,老子的“无为”论所要否定的,是种种不符合恒道与玄德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老子不得不专论强调。故可说,老子的无为观既是批判宗法制度、名教礼仪、帝国君权的利器,也是阐述其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人君南面之术”的心得。

老子道经:无为观不争无尤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学界多有共识,即儒家是用肯定的方法确定人生的价值,并以立德、立功、立言来超越个体自然生命的有限性,以实现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老子及其道家则喜欢用否定的办法,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人生问题的透析,寻找人生的价值。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必须强调的是,老子所用的否定办法,不仅见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人生问题的透析即“真知”察世上,而且见于其为建立恒道理想国,以实现人类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的特殊实践——“无为”的不懈努力上。

综观《老子》全书九观八十一章,《无为》篇的确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老子学说的行为观。如果说第一篇《恒道》是开宗明义的“起篇”,第二、三篇《玄德》、《清静》虽将“道”引进了社会领域,但还未离开形而上学玄学,属于承前启后的“承篇”话,那《真知》和《无为》则是“转篇”。它从谈道、论德、说静,转向学以致用,虚而化实,一放一收,在全书中起到重要的转折和桥梁的作用,将老子最为抽象的理论基础,最具原则性的总纲即一、二、三篇,转向了全书最具体、最实际的“合篇”,即全面推行老子恒道玄德哲学的四个方面。它包括了第六篇《贵身》、第七篇《安民》、第八篇《用兵》和第九篇《治国》等等。

从后四篇的基本内容看,主要是以“恒道”、“玄德”、“清静”为指导思想,以“真知”为认识方法,以“无为”为行为准则,在“贵身”、“治国”、“安民”、“用兵”等方面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总结,均属于“有为”的范畴。而“无为”照字面理解,却有“不作为”的意思,似乎与儒家的“仁”所强调的主体对命运的抗争的“有为”相反。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无为”是老子的行为观,是恒道实践的桥梁和行为准则呢,“无为”到底是主张实践还是拒绝实践呢?如果说它主张的是实践,它提倡的明明是无所作为的“不为”,如果说它不主张实践,又如何解释它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以及老子其后关于“贵身”、“治国”、“安民”、“用兵”的一系列有为论述呢?显然,要揭开老学的这个谜底,只能根据他的“反者,道之动”,[41]的理论思维方式,从他全书的哲学观系统去找,切忌断章取义,不顾全篇。

电子软件遍查老子全书,“为”字共出现了105次,其基本含义有“作为”(以万物为刍狗[5]),“主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29]),“为了”(为腹不为目[12]),“实行”(古之善为道者[15]),“做到”(能为雌乎?[10])等等,除了少量介词外,大多是指有所作为的动词,只不过动作的具体所指,随上下文的含义而有所变化而已。既然如此,我们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无为”,即“不要有所行动”,以及它的具体所指呢?要而言之,那就是循道无为,贵德无为,清静无为,真知无为,无为而贵身,无为而慎兵,无为而安民,无为而治国。用文子引述老子有关“无为”的话来解释,那就是:“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智主”,其大意为,不要作虚名的僵尸,不要作计谋的灵府,不要作杂事的主任,不要作巧智的主人。也就是说,不要去作一切违反自然,操心劳碌,绞尽脑汁,为虚名浮利卖命的无益之事。这就是串联了老子九观的无为主旨。

显然,老子的“无为”论所要否定的,是种种不符合恒道与玄德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老子不得不专论强调。事实上,无为与道和德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所谓“反者,道之动”,“反者也道之动也”,“天地之道,无为而备,无求而得,是以知其无为之有益也。”所谓“至德无为,万物皆容”(文子转引老子),都说明了与“有为”相反的“无为”之于恒道玄德的重要性。而在人类没有探知理想的解决问题方法时,制止胡为,暂缓有为的老子之法也许不失为最佳选择,它至少可以避免出现类似世界核大战、文化大革命、地球温室效应那样的灾难。特别是出现章太炎“俱分进化论”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情况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老子一书论及无为之处,远不止本篇中所选九章,而是散见它章。故可说,老子的无为观既是批判宗法制度、名教礼仪、帝国君权的利器,也是阐述其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人君南面之术”的心得。不了解老子的“无为”,就无法真正了解和推行他的恒道与玄德,就无法贯彻他的“清静”、“真知”、“贵身”、“安民”、“用兵”、“治国”主张。总之,“无为”是为了“有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与“有为”是辨证的统一,这正是伟大哲学家老子强调“无为”的原因。

有些研老者往往看不到老子的这一真义,在突出“无为”在老子哲学中的地位时,却又把他主张的“无为”当成了消极无为的倒退哲学、懒惰哲学、庸人哲学、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反动哲学等,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须知,盲目的有为,不但控制不了人所想控制的一切,反而还会使人受到它们的反控制!这与精研现象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人控制物越厉害,人受物的反控制也越厉害”的发现,是一致的。

然而有人却可能不服气,老子不是明明说过:“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8]“为无为,事无事”[63]吗?怎么能否认他的“无为”主张就是无所作为呢?对此,罗尚贤先生别出心裁地将“无为”解释为“无违”,指不违反恒道的行为,可谓透过字面抓住了其中要义(参见《老子通解》,广东高教出版社,罗尚贤著)。但“为”字的含义是既然是“作为”,偏要让人把它理解为“违”,毕竟拐了个弯,许多人都未能认可。其实,“无违”与“无为”之间的等号,只是就意义相通推论之后而言,而“无为”的真义,其实是而且也只能是“无妄为”。因为“无妄为”才能“无违”,“无违”是引申,“无妄为”才是老子“无为”的本义。“无妄为”可以与“无为”同义与“有为”相对,内含如果是对的事情就可以做的意思;而“无违”只能与“不违背”同义与“有违”相对,只是内含不做的意思,显然不符合老子本意。

那么,什么叫“无妄为”?这可从《易经》中的“无妄”卦中得到启示。“无妄”卦的卦德就是“无妄为”。即“无妄”的卦辞所揭示的:“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其大意为“无妄为,是非常亨通有利而正确的。如果谁不坚守正道,就会盲目妄动,这就不利于顺利前进了。”“妄”在汉语里通常是指超离常规,荒谬不合理的胡作非为,或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如胆大妄为,轻举妄动,狂言妄语,妄自尊大,妄念狂想,妄图、虚妄、愚妄,等等。对老子说来就是指背离恒道玄德的一切错误行为。而“无妄”则正好相反,它是指不超离常规,不荒谬怪诞,不胡作非为,不胡思乱想,依恒道玄德正轨行事的正确行为。在老子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智慧头脑看来,只有堵死“妄为”的路,削减“妄为”的志,作到“无为”即“无妄为”,才能实行“有为”的道。因此他要在展开论述治国、安民、用兵等“有为”方面的施政大计之前,精心设计地论述另一面“无为”即“无妄为”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老子》才成为正反兼论,完备严谨的大著;也正因为这样,无为观才在分量上有了与后四观相反相成的重要作用,而这也正是“无为”思想在老子思想中极为重要,贯穿始终的原因。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历来是中华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辩证法思想传统,不独老子。而在强调意志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西方,哲学家如叔本华,也看到了一味放纵欲望和意志的悲剧,不得不在可怕的痛苦的意志面前,退缩到理性主义盔甲中。

可惜的是,有些关注老子的哲学研究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把“无为”思想等同于“无所作为”。如有人在解老时就断言;“老子虽然认识到了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规律,但他却没有找到掌握这一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去推动事物发展的方法,相反却被这一规律所局限,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去对待事物。例如他看到了成功与失败转化的必然,为了防止败和失,他说:‘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完全说明老子只能采取消极态度去对待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规律,认识不到对立面的转化要有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对立面的双方就不会转化。”(张清华主编,张焕斌副主编《道经精华》,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人们很难想象,像老子这样充满睿智,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恒道幽眇的规律,并在诸如“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36]等一系列战略制定方面,也体现出光辉辨证思想的的东方哲人,竟会幼稚到连对立面的转化要有一定的条件这样的简单问题也一窍不通。

事实上,这些误解在于只孤立地抓住了老子“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的一句话,而没有将这句话与老子的思路和整个体系联系起来,没有看到“古之善为天下者,无为而无不为也。”(文子引老子)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无妄为”,是为了实现“有为”以致“无不为”的前提。因为人们只有不妄为,才能不四处碰壁,才能不徒耗精力甚至搭上生命,才能更有效、更有节、更迅速、更有利的实现“有为”,实现“无不为”,取得恒道大业的光辉胜利。这也正是老子大道之邦的最高境界——“我无为也,而民自化。”[57]——建设一个太平无事,风正民富,和谐淳朴的理想社会!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老子不仅不是一个消极无为的懒汉和愚人,而且是一个积极有为的勇者和智者!

对于进入当代文明社会的人们说来,智虑聪明,所欲甚多,所需要的往往不是要哲学教会他们去取得什么,而是要教会他们不要去妄取什么。这正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精髓。正如老子告诫那些野心勃勃,妄图称王称霸的王公贵族那样:“要想夺取天下而妄为,我看他不可能办到。天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重器,是不可胡作非为的,强行夺取天下者将会失败,妄图执掌天下者会丧失它。”[29]这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已经由蒙古帝国、罗马帝国、拿破仑帝国以至于大日本天皇帝国、希特勒帝国的覆灭所证实,而且是恒道的普遍规律。“万物或主动前行或被动追随,或哈气温暖或风吹清凉,或细心培植或堕落毁坏。因此圣人要去除狂热过度,去除好大喜功,去除浪费奢侈。”[29]只有这样,正义事业才能不断推进。(www.xing528.com)

从古人所推崇的黄帝、尧、舜、禹等明君的统治时期看,这些圣人确实没有像后世帝王尤其是暴君昏君如纣王、隋炀帝那样有过度膨胀的野心、好大喜功的胃口,以及豪华奢侈的生活。因此老子借圣人之口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57]如果能作到这一点,上层无为,人民自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3]那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这就是老子主张“自化”而批判儒家“教化”的无为观。

也许有人要问,统治者过分贪求,野心膨胀,开边拓土,固然不好,难道连倡导美、善、仁、义这些正面的品德行为也不需要了吗?老子毫不含糊地回答,只要抓住恒道,连这些表面文章的所谓仁政措施其实也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天下的人如果都知道,“美”是美好的和有价值的,那令人恶心的丑恶就已经成为事实了。天下的人如果都知道什么是“良善”,这已经就是不善的缘由了。”[2]如果统治者不是从“无妄为”的恒道出发,而仅仅是把“美”“善”“仁”“义”作为一种宣传的手段和迷惑人的幌子,使其成为某些投机者猎取功名利禄的捷径,那“美”和“善”就变味了。试看东施效颦,王莽篡汉,以及文革时期四人帮打着学雷锋的旗号,让人们甘当他们御用的没头脑的螺丝钉和马前卒,不都是这一类的历史丑剧吗?

从万物自然生长,美丑自然淘汰,善恶自然消长的现象看,“存有和虚无互动而生,困难和容易相对而成。长的和短的比较成形,高的和低的上下倾斜。发音和声响互相应和,先前和后来互相追随。这些都是事物的永恒规律。所以圣人平时安居无为不作无益的事,推行不讲空言废话的以身作则的身教。让万物自行运作而不去人为启动它们,顺其自然而不凭主观意志去强制它们,成就了大功业而不居功自傲。因为只有他自己不居功自傲,别人才不可能夺去他的功劳。”[2]从老子此处为圣人即社会的英明领导人的精心设计看,他们平常应该安居无事,放手由职能部门代理具体政务,自己则依靠一种“无为而治”的开明政治方法管理国家,关爱人民,推行“不言之教”,即无须花费空言虚话的以身作则的身教,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眼下,为什么一些官员声嘶力竭地教育别人,推广美德善行,却收效甚微呢?不正是他们没有以身作则,反而言行不一,腐败堕落吗?

老子对这些统治者违反恒道的做法很是不满,并启发他们说:“天之道漫长,地之道恒久。天地之道之所以能够如此漫长而且悠久,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不老。因此圣人谦卑退让而能身先于天下万民,置身于度外而能保存自身。这不正是以他的大公无私吗?所以能实现他的私人弘愿。”[7]如果所有的统治者都能有天地圣人这样厚德载物,无私为公的精神,他还有什么个人心愿不能实现呢!

正因为如此,老子强调圣人以及所有谦守为公的统治者,都要做一个“为无为,事无事”的自然无为者。这样虽很可能会遭到一些埋怨,甚至受到一些总是怂恿别人去妄为,以便自己从中渔利却不得逞的人的怨恨。但这并不可怕,对付他们的最好对策是,“做一个清静无为者,从事看似无用的事,品味极其平淡的哲理。无论烦心事的大小多少,都以善良德行来报答怨恨者。天下的难事常常从容易处开始,天下的大器往往从细小处着手。这就是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他伟大事业的原因。那些轻易向别人许愿的,必定很少会守信用;总是志向变易不定的,必定会碰到重重困难。所以圣人总是预先就谋划好那难办的事,到最后反而没有什么困难了。”[63]对于坚信恒道的人来说,天大的困难也不难克服,只要出言必行,由小作起,持之以恒,肯定有成功的一天。而为了恒道的实现,要勇于和善于团结那些反对恒道的怨恨者,这点后来由毛泽东发展为要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反对过自己后来被实践证明是错了的人的光辉思想。

由此看来,有些人把老子的“无为”作为消极避世的代名词,确实失之武断和简单化了。因为在老子看来,无为不仅有利于圣人自己的修养,而且有利于吸引弱小和强大的同盟军,一起建设恒道的大业。这就是所谓“恒道泛滥咆哮啊,它可以左右一切。大道成就丰功完成了事业而不留名,是因为它包罗万有!万物归附而来道却不主宰它们,那就永久地消除了贪欲,这可以说道是多么厚朴多么小。万物归附而来道却不主宰它们,这又可说明道是多么的伟大!因此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事业,是由于他从不妄自尊大,所以能成就道的光辉大业!”[34]这一大道之邦宏伟事业的成就,是老子用无为的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否定的方法实现的,这是它与儒家用有为的对上层统治肯定的方法确定人生价值,及其立德、立功、立言的途径的不同之处。

对于老子说来,要达到这一圣人的境界,实现道家的人生价值,就要有水样的玄妙善德。用他的话说就是:“最伟大的善行就如同水一样。水非常良善地利益众生而安静无争,居住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坑洼处,这就接近于恒道了。居住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心情善于保持深渊般恬静,施予善于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言论善于坚定信守诺言,公正善于平和治理。做事善于讲求效能,行动善于顺应时机。只是因为不与万物争利,所以不会有过错怨尤。”[8]这正是中国人熟知的水利万物,才能受利于万物的深刻道理。而为什么水会成为“上善”?不就是由于它安静无为,不好争利,具有择居善地,心情恬静,施予宽厚,信守诺言,公正平和,求实能干,顺应时机等七大美德吗?正是由于它具有老子所看重的“无为”的品行,所以能作为“天下最柔弱的水,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物体中。看似无形的却能进入毫无隙缝的刚硬物体之间,我因此而深知,无妄为是多么的有益啊!不用多余语言的身教,清静无为的丰厚收益,这是天下人很少能达到的高妙境界。”[43]

应该说,老子的“上善如水”的无为观,培养了中华民族明势应时,逆来顺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宽厚善良,坚韧不拔的品德,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战胜自然界和社会上强横势力的方法,不是正面抵抗,而是以柔克刚,无为自化。用王弼的解释,那就是上德之人才能有德,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凡不能无为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老子注·三十八章》)当然,这确也给人以某些消极的印象。因此不仅在现在难以被力欲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家、军事家所接受,就在当年推行实力外交,连横合纵,战伐斗狠,血流飘杵的诸雄争霸时期,也是与时世格格不入的。有鉴于此,老子不由得在出关避乱前叹息道:

“古时善于尊崇推行恒道的高人,思虑微妙而精深通达,几乎深不可测。正因为他深不可测,所以我为他赞颂道:“慢慢小心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川;周密谋划啊,就像畏惧四周的强邻;俨然恭敬啊,就像悉心招待的贵客;涣然冰释啊,就像病愈般满心欢畅;愚钝敦厚啊,就像原木般粗朴;混沌深沉啊,就像泥塘般污浊;宽旷深广啊,就像幽深的山谷。”谁能使浑浊的平静下来?将会渐渐地使它澄净清澈。谁能使安滞的逆向行动?将会徐徐地激发它的生机。保留坚守此道的人,不会追求盈满。只有虚心而不追求盈满,才能自甘幽敝而不急于求成。”[15]这就活画出伟大哲学家在科学研究,哲理思考,修身养性,成功立业时勤奋深思,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谦虚谨慎的敬畏无妄观,这又哪有半点消极主义的庸人哲学呢?

在学习与实践恒道方面,老子倡导的无为态度,与好高鹜远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它表现为不贪多,不淫志。“学习的人要天天增益知识,明道的人要天天减损心志,不断地减损淫志贪欲,以至于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只要不违反自然胡作非为,自然就能无所不为。要想取得天下,就永远不要生事惹祸。等到一旦生事胡为时,那又不够格取得天下了。”[48]即使只是想在某一领域、某一方向、某一技能方面名列前茅,也不要多惹事,多生事,多招事,而要时时减损多余的心志与贪念,集中精力于某一目标,以求得重点突破和独创伟构。

而在目标有限的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有高清晰度的分辨能力和选择力。因为知识领域往往是如老子所说,“可信的真理不美妙动听,华美的谎言不可以相信。知识专攻的人不广闻博学,博学的通才不懂专门知识。良善的精品数量不会太多,多而滥的东西从来无好货。圣人不会过多地存积,他一切都为了别人,自己拥有的反而更多了;他尽其所有献给人类,自己获得的反而更多了。天下的恒道,是造福而不是危害万物,人类社会的正道,应该是有所作为而不好争强夺。”[68]当世界已经进入文化创意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品已经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在人类财富中占有越来越大分量的时候,回顾一下老子在知识和财富上的无为态度,也是很有益处的。对拥有全球巨额知识产权的亿万富翁说来,保护知识产权固然是必要的,但只要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能用于人类的正义和幸福事业,是不是也能像艾滋病抗体药品的发明人那样,给予穷困的需要者一些施予,而少一些市场份额、商业利润、劳资福利等等的争强抢夺呢?这自然是在恒道指导下的无为态度才能作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