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道经:博大精深的思想

老子道经:博大精深的思想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老子的总章数。老子以其高度的智慧解释了恒道的本原“一”,并由此而联想到道和宇宙生成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恒道至大无比,反复而至,循环不已的秘密。他还看到了儒、法、墨、兵各家末流的学贩子的谬误,得出少说为佳、贵精勿滥、防暴修德、致虚守中的思想,主张作事遵从规律,尊奉恒道,归依玄德,以免失道失德,失助失势。老子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将恒道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清虚无为、得民爱戴的圣人身上。

老子道经:博大精深的思想

老子发现了恒道和玄德,其书被道家称为《道德经》,并以“道”和“德”作为上下篇名,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以为《老子》就是一本只讲道德的经书,这显然是不对的。其实,通读老子就可发现,无论是最早的楚墓竹简本,还是汉墓帛书本,以及更晚的通行本和其它古本,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语录式的分章法。它颇像是老教授每天的选修课教学提要,言简意赅,精辟深旨,各有主题,不多生发,一天一个内容,隔天一个论点,不讲究形式的一气呵成和连贯性,更注意思辨的哲理性和穿透力。这不仅使一些人怀疑老子是否同出一人,还给初学者造成了一种迷惑,老子究竟是不是有完整体系的哲学家,他这五千言的81章究竟有无主要观点,如有又该如何梳理和把握呢?

看来,要想从道经中有德,德经中有道,似乎是随意排列,散乱无章的《老子》中理出头绪,只分述各章,或只在各章间的衔接上作些小移位是不能从哲学体系上根本解决问题的。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试从中国源远流长的数文化入手,下点功夫。

中国的数文化把“九”视为阳数和最大的个位奇数,易经的阳爻就分别用“初九”至“上九”来命名,而九的自乘又恰好是阳数之极八十一!即老子的总章数。老子以此数分章,是否意味着其内在结构的九九重阳之数呢?九九而无极,九九而久久,九九而归一,这对强调道的包罗万象,恒常久远以及“一”统天下,并曾长期担任周朝图书馆官员,熟悉中国总道术和神秘文化的老子,自然是心领神会的。更重要的是,假如我们按照九章分篇结构细分老子81章的话,则不仅恰好可分为恒道、玄德、清静、真知、无为、贵身、安民、用兵和治国等“九观”,而且其九观的第一章与最后一章都可暗合道德经原章数字。当然,由于老子各章的互补性和包容性,特别是恒道观、玄德观的贯穿性,要将81章按照九观内容精确划分是不大现实的,故只能是模糊划分,大致如此。而划分后各篇中的章次排序,也很难按照思维逻辑的结构来调整,只能在导读中加以理顺。

那么,这种模糊划分到底有无意义?回答是肯定的。首先,老子的古典哲学本身就有模糊和神秘意义,而现今上下篇的排序,与帛书甲乙本或通行本原来就不同,与郭店楚墓竹简本的甲、乙、丙三分法更不类,所以我们虽不能以今人的精确明晰的哲学概念和逻辑性来强求古人,但基本观点的划分即便不很准确,毕竟聊胜于无,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对老子哲学体系的全面把握。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子本身就具有九观哲学思想,这与学者侯才依据郭店楚墓竹简本归纳的“甲书——圣人篇、乙书——修身篇、丙书——治国篇”的精神相通,但因依据了帛书老子而更显准确全面,可见并非外在的臆造强加。

汉书·艺文志》很早就总结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恃,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如对应老子一书,那就是:“真知”历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恒道”知秉要执本,“玄德”、“清静”清虚以自守;“无为”、“贵身”卑弱以自恃,“安民”、“用兵”、“治国”阐明人君南面之术。下面先择要论之,详尽的阐析则可参见本书的“引论”、“正论”和“余论”。

关于老子的恒道观和玄德观内容,如前所述。而就逻辑关系看,它们可谓老子一书总纲,其精髓是中华道家文化的理论基础。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的本原,是认识万物奥秘的根本门径。要想打通它是极为不易的,因为它是极细微极难辨的物本体。老子以其高度的智慧解释了恒道的本原“一”,并由此而联想到道和宇宙生成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恒道至大无比,反复而至,循环不已的秘密。

老子从恒道宇宙观的高度,对人类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社会矛盾,做出一种化解的努力,具有很高的政治实用价值和永久的文化价值。根据损有余补不足的恒道,老子大胆绝智弃偏,彻底否定了美化剥削阶级的伪道德主义,坚持了原道家的“玄德”主义。

老子的“玄德观”以东方哲学特有的顿悟、直觉的格物方式,发现作为精神人格力量的玄德,要服从恒道及其展示的各种规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恒道保持一致,从而获得持久的强大生命力。他发现玄德虽然“玄奥”,却从古到今基本的形态都没改变。这就为人们探虚就实,循道渐进,修德识道提供了可能性。他从玄德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制定了谦让柔顺、反朴归真、追求光明、选贤任能的玄德观基本原则,在哲学上第一次明确划分了重实质轻形式的“崇尚道德”,和只重形式忽视实质的“轻视道德”的本质区别,描绘出柔进恒常、无私平和、思精虑净、明达事理、增益和谐真气、脱俗超凡的修身之道和一幅玄德理想的太平世界图。

老子的“清静观”即社会观、察世观,体现了他的恒道思想的人民性、人道性和理想性,从属于他的恒道观,服务于他的玄德观,提出了“清虚守静”这一事关玄德修养的心态与环境状态的根本问题,是他在社会上推行恒道主张的有力论证。在老子所生活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旧式生产和分配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私有经济的发展需要,不适应天下经济文化大融合的发展需要。而老子举目观察尘世时却发现,人们在动乱时为求免祸,宁可祭神也不愿意按照恒道的规律去行事。他还看到了儒、法、墨、兵各家末流的学贩子的谬误,得出少说为佳、贵精勿滥、防暴修德、致虚守中的思想,主张作事遵从规律,尊奉恒道,归依玄德,以免失道失德,失助失势。他还发现恒道永远,因而要想办法抓住人类本真的基因“朴”,让人民回归到善良的天性中,消除以强凌弱、以智诈愚、以富压贫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老子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将恒道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清虚无为、得民爱戴的圣人身上。

老子的“真知观”,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回答了究竟谁占有真理,以及学习的对象、内容、途径、态度和标准等问题。它立足于恒道体悟和玄德修养,从认识论的角度,设喻论理,由浅入深地阐明了道家的真理观、学习观。他认为,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看,多知多惑,民贫邦昏,远不如知一,执一,以免偏离和肢解了总道术这个“一”!老子强调,在求知方面,真理只有一个,而众多的歪门邪说却不是什么好东西。学习的基本内容,就是独一无二的“恒道”。

在学习态度上,老子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指引恒道的老师,注意吸取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在学习的途径和实践运用方面,老子主张闭门凝思,无为聚神,探幽入微,深入本质,追求哲理,通达恒道,反对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肤浅学习。老子还特别强调在特殊时空条件下具有极高价值的“无”,并在真理的标准上,提倡一种与恒道相符合,不以一般的圆满、丰富、正确、灵活、鲜明、雄辩、激情为准则的价值标准,表明了一种包罗万有、天包海涵、消除偏见、不以学派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别亲疏、谋私利,以达到玄德的大道境界的博大胸襟。

老子的“无为观”是行为观。它在全书中起到过渡和桥梁的作用,将全书最为抽象,最具原则性的恒道玄德总纲,引向了具体实际的社会行为。通读老子全书,他的无为实践哲学所要否定的,是不符合恒道与玄德的行为。他的无为是为了有为,无为与有为是辨证的统一,而不是所谓消极倒退哲学、懒惰哲学、庸人哲学、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反动哲学。

老子认为,胆大妄为是背离恒道玄德的错误行为,而无为则是依恒道玄德正轨行事的正确行为。因此只有不妄为,才能实行有为的道,完成治国、安民、用兵等施政大计。这也正是“无为”思想在老子思想中极为重要,贯穿始终的原因。因此,老子不但不是一个消极无为的懒汉和愚人,而且是一个积极有为的勇者和智者!

在老子看来,不断走向更高文明的人类,智虑聪明,所欲甚多,故此最需要的往往不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取得什么,而是要教会他们不要去妄取什么。这正是老子否定式逆反思维的无为观的精髓。无为不仅有利于圣人自己的修养,而且有利于吸引弱小和强大的同盟军,一起建设恒道的大业。对于普通老百姓说来,无为正是上善如水,利万物而恬静,施予宽厚,说话守信,公正平和,顺应时机,以柔克刚,无为自化。这在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确是有益启示。(www.xing528.com)

老子的“贵身观”是道家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消极的一面看,它可以明哲保身,避祸远害;从积极的一面看,它可以洁身自好,养生拒腐,保存实力,从而更好实现恒道理想。若就东方文化科学推论,它还可以和人们的身心观,养生观,长寿观等联系起来。

老子的贵身观的重要哲学意义在于:人自身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在诸子百家中,还没有像老子这样把“身体是恒道的本钱”的辨证道理阐析得如此深透,把身体和事业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和谐的。它确是世界最有人道主义光辉的以人为本的先进观念,是保证恒道玄德于无为境界中完全实现的实践论,是指导人类身心健康的宝贵总结。

首先,老子把自己的贵身观建筑在对恒道的体悟,对玄德的修养以及无为的实践上。对于奢侈的统治者,老子从贵身观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劝谏批判,并明确将“慈爱”,“俭朴”,“不敢为天下先”当作护身的宝贝。老子的“慈爱”是恒道之本,玄德之魂,贵身之基。有爱才有恨,有勇敢。其“俭朴”是修德之要,护身之甲,是避免声色财货诱惑,增广学识,保证身心健康的秘诀。其“不敢抢先于天下”,则是他拒绝名利,谦让平和,脚踏实地,得以成就长久伟业的高明策略。

老子的“安民观”,与其治国观、用兵观相辅相成,是其恒道玄德哲学体系在政治、文化、军事领域的实践论。他的安民观重点,一是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二是绝智弃偏,见素抱朴。在老子看来,只有把统治者那一套表面鼓吹道德仁义,智慧聪明,奇巧淫技,实际上为了维护统治,满足私欲的说教和做法通通去除,人民才可不受欺瞒,回复到原始公产社会的理想境界。在这里,人民生活虽艰难却淳朴浑厚,安闲自在,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事情发生,这正是老子向往的理想安民政治。

老子既反对对人民的过度苛察监控,也提醒统治者要防患于未然。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老子强调要遵循恒道,切忌妄为,主张“小国寡民”的安民思想,反对不顾人民的利益和宝贵生命,拼命开疆扩土,要求保留各地人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民俗文化个性,以避免民族文化的单调抽象和苍白乏力。

老子的“用兵观”是东方文化战争观的精华,世界和平主义的基石,对人类和平幸福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它主要包括了和平主义的战争观,无为不争、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哀兵必胜、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观,以及积德克敌的正义无敌观等三个组成部分。

站在恒道的人民立场,老子反对称霸逞蛮,恃仗武力强大先发制人。从战争的反复性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看,好战和贪得是兵家大忌,越是要显示强大就会越早衰亡。从反战的和平主义出发,针对当时“春秋无义战”而造成人民伤亡惨重的悲凄情景,老子认为战争的罪恶本质,就是人类的贪欲。正是从坚持恒道,止贪息战的和平主义战争观出发,老子建立起中国道家无为不争,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哀兵必胜,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思想。在具体的战略战术方面,富有辩证法智慧的老子,则提出了“深藏利器”、“欲擒故纵”等许多高招。并告诫战争的指导者不可离开对自己有利的地形,不可过早暴露自己的秘密武器,以防敌人觉察防备而失去应有的威力。

最重要的是,老子认为“重积德则无不克”,道德正义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力量,无形的行动,才是最有效的行动,无形的武器,才是最厉害的武器,道德正义的胜利,才是最终的胜利。而哀兵必胜的原因,正在于其作为受害者和被侵略者,勇敢复仇的伟大道德力量和坚持恒道的正义性。

老子的“治国观”,是实现其恒道理想的施政大纲,其基本要义一是遵循恒道,二是修养玄德,三是谦柔无为,四是睦邻通好。其施政主体则是明道修德的圣人、王公诸侯等。在人类千百年来的政治实践和学术总结中,老子的治国观不仅为统治者重视,在汉初唐初的治国安民实践中取得实效,包括唐玄宗宋徽宗君主,还从权谋角度注释研究,使之随历史演进正越来越闪现出伟人的智慧光芒,成为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财富

老子向为政者提出的第一要务,不是设置高级官员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而是让他们首先明白如何循道修德,爱惜国力,不害民生。这表明了老子并非否定人类的道德建设,毁仁弃义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以恒道玄德为根本准则的伟大政治思想家。他所看重的是国家的立国之本,长治久安,而不是用美言尊行堆砌起来的虚假道德、虚假政绩!

老子告诫统治者要小心谨慎的循道施政,就像烹炒易碎的小鲜鱼一样,万万不可草率妄动,酿成大祸。至于鬼神之类,只要修德也可以“两不相伤”,无须顶礼膜拜。这和各类宗教的有神论以及某些统治者一味迷信鬼神而荒废政务,是大相径庭的。老子还提出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治国之道,要统治者抓住根本问题,保持冷静,避免急躁失误。并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尊贵与低贱的辨证关系,强调了下层人民在治国之道中的基础地位,这是比儒家孟子的重民轻君思想更早的民本思想。综上所述,老子的九观哲学的逻辑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由上图可见老子“九观”哲学的内在逻辑,那就是,恒道观是老子全书的最高哲学范畴。它以至高无上,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道”贯串于九观之中,成为全书立论的主脑和理论基础。玄德观则是恒道观社会化的结果,人格化的中介:它将虚无缥缈的恒道引向社会,化为玄奥高深的道德规范,成为以圣人为楷模的全书主干,以恒道为核心统领了社会论的清静观,认识论的真知观,行为论的无为观,价值论、生命论的贵身观,政治论的安民、用兵、治国诸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老子哲学体系。

从论证过程看,清静、真知两篇主要是以“恒道”“玄德”为指导思想,通过对自然、社会的细致观测,得出符合恒道玄德理念并可进一步论证其正确性的结论。从无为和贵身两篇看,主要是为保证恒道实现,对玄德行为准则的阐述,体现出道家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和处世精神,进而实践老子充满辩证法和民主思想的安民、用兵、治国理论。如果借用中国传统文章法则来形容老子全书架构,恒道、玄德是起篇,清静、真知是承篇,无为、贵身是转篇,安民、用兵、治国则是合篇。老子的起篇以恒道宇宙观、玄德人生观为全书立纲,高屋建瓴;清静、真知则承上立论,将恒道理论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论证了推行恒道修养玄德的必要性,势不可挡。无为和贵身则笔锋一转,由哲学、认识论、伦理观、社会学的宏观范畴转到为人处世和保养身心上来,为合道的“有为”奠定人格基础。安民、用兵、治国诸观,三位一体,合而论政,说的都是治国大事,有为之举,属于道家政治学范畴,恰恰击破了老子的“无为”就是消极无为的陈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