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的玄德观与《易经》的卦德揭示的渊源

老子的玄德观与《易经》的卦德揭示的渊源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所阐述的玄德观,是他联系幽深恒道和理想圣人的红线。老子所创立的这一玄德观,在中国哲学史上树立了与易家易德,儒家仁德、佛家佛德四足鼎立的道家玄德,意义十分深远。这里仅从《易经》的卦辞、卦义、卦象、卦德等四大符号系统中,择要介绍其卦德所体现的“易德”,以揭示老子“玄德”的渊源。

老子的玄德观与《易经》的卦德揭示的渊源

老子出生在流经豫皖的涡水河畔。面对清清涡水,滚滚黄河,俯察千般世象,人生沧桑,他终于在悟道之后豁然开朗,决心像水一样以柔克刚无坚不摧,像百谷王大海一样虚心接纳各派有益见解。就这样,他通过消化贯通,提炼升华,形成了自己“上善如水”的玄德观。

老子所阐述的玄德观,是他联系幽深恒道和理想圣人的红线。它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只服从于恒道本体。它非常圆满而又非常隐蔽,和道一样,潜藏而不分明,其中却有壮观的大象。只要仔细观望,潜心探究,就会发现它内有实情,包含自然规律,从古到今,都没改变。可以说,就二者关系论,恒道是玄德的本质和根据,玄德是恒道的功能和运用。

老子所创立的这一玄德观,在中国哲学史上树立了与易家易德,儒家仁德、佛家佛德四足鼎立的道家玄德,意义十分深远。综观这四家道德观,各有所侧重,总和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深厚的道德观

易家的易德观,出自中华文化最早的百科全书易经》,属于古老全面宏观的易文化系统,其源头可追溯至远古伏羲,实际上是庄子所说的天下“总道术”的古本。

笔者在《周易宝典》一书中指出,易经文化现已经成为内涵丰厚,精思善辨,包含东方哲学、中华国艺学、中国美学中医学、兵学、有机建筑学风水学)、武术学、气功学等在内的大文化系统,发展起以易理派、象数派为代表的,分化成科学派、气学派、心学派、理学派乃至于奇门遁甲等众多的学派和学说,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习惯,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这里仅从《易经》的卦辞、卦义、卦象、卦德等四大符号系统中,择要介绍其卦德所体现的“易德”,以揭示老子“玄德”的渊源。

易家倡导的“易德”主旨,是以乾坤为代表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与西方的圣经文化系统比较,东方的易经文化系统显然要悠久而伟大得多,只是由于易经的简古深奥,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排斥,以及江湖骗子的丑恶表演,才使得一些人以为学易经,就是算八字,观风水,看面相,骗钱财,这是十分错误的。它也说明,在学习易经中,正确把握“易德”才是最根本的,如果背离了易德的根本,将误入歧途,害人害己。

归结起来,所谓易德,其实就是由健强之德的“乾”,和顺承之德的“坤”两卦为主导的总计六十四个卦德。它是易学针对世界万象、人间百态等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势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含有包罗万有的丰富的多元信息,引导人们趋利避害、解难排忧、养德获吉。可以说,学易者只有抓住了“易德”这一易学精髓,才可能在学易中登堂入室,应用自如,无往不利,逢凶化吉。

对“乾”德的意义,《文言》的定义是“众善的尊长,嘉美的会萃,正义的总和,办事的准则”。据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象辞》关于乾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关于坤者“厚德载物”学说的深刻含义,以及组成大易诸德的积极意义。简而言之,乾德代表了强健的原始动力,象征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推动易卦周转的生命源泉,也是君子在各种时义和境遇中,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修养美德,成就伟业的原因。从乾坤分化而出的64卦384爻变化里,我们可以看到易学线象思维结合自然与社会的演化,提倡易德,推出人生潜伏腾达各时段命运哲理的科学预测的丰富启示。

佛家的佛德观,来自西方印度,创始于释迦摩尼佛祖。经过汉代以降的汉传或藏传方式传播中土后,终于在华籍高僧大德“援易入佛”的说经布道中逐渐中国化,认同孝道,推行王道,辅助皇权,净化人心,导人向善,最终以禅宗六祖的《坛经》这第一部由中国人完成的佛经问世为标志,将庄严国土、人间佛教、普渡众生、行善成佛的佛德,增益为中华道德的组成部分。且不说道祖老子西行后的“化胡说”是否成立,他的清静说、无有说等,确实与同时代佛祖的六根清净说、四大皆空说等非常接近,而在安民、用兵、治国说方面,则更为具体深邃,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儒家的仁德观,深受孔子等为阐析弘扬《易经》所作的“十翼”的影响,进而从易家的易德观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儒家道德观,主导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承传。一方面,儒家直接把《易经》作为自家“五经”之一,奉为人生经典,弥补了自己缺少哲学原理,只重视伦理道德的不足,承续了易经的某些道德传统,尤其是乾卦尊天重阳,自强不息,中孚卦中正诚信的精神。另一方面,儒家更强调“礼”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尊卑等级次序,建立起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被尊为官学,维护封建统治数千年。

我们之所以说儒家只承续了易经的某些道德传统,是因为儒家自身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如易家关于革故鼎新的“革德”和“鼎德”,就被保守派儒家很大程度的扭曲淡化了,以致长期处于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中国道德,日益走向繁琐、因袭、保守甚至虚伪。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吃人的旧礼教,旧道德,首先就是针对儒家的封建伦理仁德论的保守落后而发的。

当然,儒家以民族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仁德观,并非一无是处,其一些主张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仁者爱人”,“苛政猛于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志士仁人,名贤儒将,能自强不息,忠贞不渝,为民请命,爱民如子,为国捐躯,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很大程度上均得益于儒家的仁德教育。(www.xing528.com)

不过,在老子看来,孔子以周朝“郁郁乎”的礼制文化为参照,加以“礼”性等级制改造的儒家仁德观,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易家易德观的根本方向。所谓“丧失了恒道才讲仁德,丧失了道德才有仁爱,丧失了仁爱才有义气,丧失了义气才有礼仪。”的现象,就是因为儒家不讲恒道的仁德,只能是假道德,其所谓的仁爱、仁义等,其实是假仁假义,其精心炮制来维护统治阶级的所谓礼仪,是“忠诚信义”的所在,是国家动乱的祸首,是最愚蠢的主张。这就是老子对儒家仁德论的尖锐批评。

老子沉痛地控诉道,好战军队的驻扎地,荆棘遍生,粮仓空虚,田地荒芜,而各国的小朝廷却在忙于封官,大肆奖赏掠地杀人的军官;贵族们更是穿着华丽衣服,佩带长长利剑,饱食终日,欲足意得而家产富余。这不是在公然夸耀强盗的行径吗?

在老子的脑海里,还依稀记得远古史书的记载。在那太平无事,恒道大行的时代,讨伐暴君的军队放下了染血的军刀,卸下了疲惫的军马,以马粪给庄稼肥田,老百姓过着和平生活。那时国家机器不庞大,人口数量不多,人们看重生命而不四处飘泊,虽有车马舟船而无须乘坐,持有兵器无须使用,人人都朴实地结绳记事,甘甜地品尝粗食淡饭,以朴素的服装为美,以淳朴的风俗为乐,安住在简陋的居所里。邻国的村庄可以对望,鸡犬之声也能听见,村民们直到老死,也从不互相往来争斗。而眼下天下战乱频繁,母战马的小驹竟然生到了荒郊野外,这都是统治者的贪婪所造成的。看来,天下的罪恶啊,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只有知足尚柔,无为守常才可复归恒道!

这一看法成为老子“玄德”的基础。他的玄德观,与易德尤其是具有总纲作用的坤德,以及守信的坎卦水德的关系密切。坤德主张为阴,为弱,为后,与主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不敢为天下先”的老子主张相合,与上善若水的坎德接近,与主张为阳,为强,为先,“敢为天下先”之乾德正相反。如果说,乾德主要在儒家鼓励士人建功立业的学说中得到发扬,反映出先民面对开天辟地的伟大而艰难的事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道德风尚的话,那么可以说,老子创立的以水般柔弱为主调的道家玄德观,主要发扬了力主顺承随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坤德精神。

坤德和玄德都主张服从大道,反对好强争胜、高傲自大,提倡随和俯就、因势利导,其美质之一的“谦”德,就是明证。易家的谦德,以及有关天道益谦恶盈的忠告,见于“谦卦”有关“谦受益,满招损”的古训,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处世和道德准则。它影响中国历史五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显著的民族性格之一,与西方民族以好胜争强为美德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按照卦序,谦德随“大有”之卦而来,是大有丰厚之人有德有识、不骄不躁、虚己待人的表现,也是易经对天道地理规律损盈益谦的深刻认识,体现出古人洞察万物消长规律的伟大哲学思想。而老子关于“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的道家学说,也正由此而申发出来,成为道家贵柔尚谦的理论根据。

老子据此主张,承受全国人的诟骂的,这才叫作国家的君主;承受各国不祥灾祸的,这才叫做天下的君王。要尊贵就需以低贱为根本,要高升就必须以下层为基础。诸侯王公都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谷”,就是自我轻贱的本意。因此宁可不要像玉石那样稀少珍贵,也要像粗陋大石那样平凡坚实。联系程颐关于“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的说法,以及朱熹关于“谦者,有而不居之义”的解释,我们当可看出易家谦德对道家和儒家的共同影响,就是要培养有功不居、满而不盈、贵而不骄的谦谦君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易经自强不息的乾德,即使在更多强调坤德和水德的道家那里,也不是弃之不顾,而是有所发扬的。如乾德的强大生命力,在老子那里就表现为“执大象,天下往”的执着,以及“谷神不死”,“不避犀虎”,充满阳刚精神无惧危险不死不灭的生命意志,它绵绵不绝亿万年,化生万物于宇宙,永无穷尽!

在老子看来,要保持玄德的生命永不穷尽,关键上要坚守恒道,知足长足。金玉堆满了屋室,不可能让它留住。暴富尊贵而骄傲,自己种下了祸根,事业成功抽身自退,是天下自然的道理。善于建树伟业者不拔离恒道,善于抱持玄德者不脱离自然。以玄德修养自身,他的品德就会高洁纯真。而在推行玄德的方法上,老子比其后孔子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先一筹,即先以玄德修养自家,使之富余充实;继以玄德修养乡里,使之成长发扬;再以玄德修养全国,使之丰美盛壮;最后以玄德修养天下,使之广阔博大!

而玄德修养的关键,是不崇尚贤良,使人民不争名夺利;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使人民不当强盗;不刺激物欲,使人民不心乱骚动。这与儒家鼓吹仁德礼仪,法家鼓吹杀敌立功,重奖封爵,颇不相同。老子认为,恒道的规律,也正是玄德所崇尚的,所以不要去尊崇什么爵号虚荣,而要保持自然而然。让恒道化生万物,让玄德畜养人们,使他们茁壮生长,阔容内心,充实才学,弱化贪志,强健筋骨,以期达到童真无欲的境界,不敢胡作非为,这才能治理好天下,开创利在千秋、功在万民的恒道事业。

老子的玄德观,具有文化学者赵军等曾指出的,以“与时偕行”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的伟大超越性,它以道的恒常为特色,揭示了儒家礼乐文化的异化恶果,对重视伦理道德的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启发董仲舒以宏伟的宇宙论提升了儒家的思想境界,启示宋明理学借鉴道家的世界观和超越精神,将儒学变得更为精致完备,主导了中国哲学思潮数百年。

然而,由于易德古奥难解,已在历史传承中渐渐消解于玄德、仁德之中,光芒为外来的提倡舍身饲虎普渡众生的佛德所掩,而儒家又长期占据了官方道德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历史背景,以及玄德神秘性和老子“正言若反”的独特论证方法等原因,使得老子玄德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直到现在还没有为人所充分了解。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肯定老子玄德观在人类道德建设中,与中华易德观、仁德观、佛德观和东西方道德观融汇合流的源头地位和积极影响,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