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家美育课:结语自然美学答问录

名家美育课:结语自然美学答问录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质疑西方式的“荒野模式”。这些“生活美学”同道,在民间被称为“生活美学家”,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播着“生活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自然美学有什么启示?在中国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自然美学就是其中应有的重要维度。

名家美育课:结语自然美学答问录

问:可否介绍一下近些年来全球美学界对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等问题的关注情况?

答:“斯坦福哲学百科”中的“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乃是美学方面两个最新的词条

总体来看,当前国际美学界最重要的三个发展方向还是相当清晰的,它们分别是:当代艺术哲学、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20世纪后半叶,国际美学研究的绝对主流,就是以分析美学作为基本方法的艺术哲学研究。然而,到20世纪末期,东西方美学家们都意识到仅仅研究艺术是不够的,如此一来,“自然”与“生活”就成了艺术之外的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首先是自然美学出现了,当对于环境的理解拓展到人造物的领域的时候,环境美学接着就应运而生,当关注到环境保护伦理维度的时候,环境伦理学也就适时出场了。

问:与环境美学比照,生活美学究竟是如何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呢?

答:从自然美学发展到环境美学,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而生活美学可谓方兴未艾,它刚刚成为21世纪的新美学,从2005年之后为中外美学家所广泛探讨。但是,“生活美学”并不是浅薄的直面大众文化的美学,因为大众生活的美学考察只构成了日常生活美学的一部分,而作为哲学建构的生活美学则关系到美学回归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转向的问题。根据我对生活美学的研究,在生活当中的审美,也是要存留自然、环境与生态要素的,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留给我们的遗产

应该说,从生活美学来发展全球美学,是一种具有本土化的理论视野,它关系到具有“中国性”的理论建构。这种建构必须是以本土文化作为基石的,但是又具有某种普遍价值。关于生活美学的中国化建构,我已经在2005年出版的《生活美学》一书当中系统论述了。因为这种观点具有某种原创性,所以2007年出版的《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还曾获得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而后一系列著作如《生活中的美学》《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都在完善这种新的美学,直到202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审美即生活》。另外,我在2007年出版的《艺术终结之后》一书当中所论述的“艺术终结观”也与之有关,因为艺术在未来的某一天如果真能终结了,那么,生活才是艺术的真正终结点:如果一切都成为艺术,那么一切都不再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最终消解了。以乐观主义的眼光来前瞻,艺术终结之日,才是真正的生活开启之时!

问:您认为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答:201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东西方美学名家齐聚一堂,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生态美学与舶来于西方的环境美学形成了掎角之势,相关的专场研讨会就有“环境美学专场”“自然美专场”和“美学与城市文化专场”等等。有趣的是,艾伦·卡尔松的发言《环境美学的十个转折点》,对西方的环境美学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中第十点即最后的发展阶段,就是进入教材撰写和相关教育的阶段了,当时我在与卡尔松的现场交流中,也曾指出“环境美学史”是到了该总结的时候。

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出现的两个问题是:其一,我们往往将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混为一谈,而没有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其二,尚未完整地看到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的整体图景,而仅仅囿于局部的译介和研究。随着环境美学在西方美学界的拓展,环境美学至少被分为“自然环境美学”与“人工环境美学”两个大的领域,生态美学与前者的关联性更大。我对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研究不多,但是,对于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关联曾有所论述。

按照环境主义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认定“环境”就是围绕着主体生成的,那么,这种思想本身就蕴含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意味。然而,环境毕竟还是针对人类而言的,没有人类也许就无所谓环境的存在,甚至可以说,环境总是“属人”的环境,无论针对每个个体还是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如此。尽管环境与每个人的亲疏关系千差万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之后的改造自然活动的全面展开,整个地球很难说还有尚未被“人化”的部分。即使在世界最高峰也出现了人类垃圾遗留的现象,而且,地球的任何一片土地都受到了气候(特别是气候变暖)的整体影响,哪怕是人类从未涉足的冰山顶峰与积雪深层,皆已受到了新的气候所带来的人为性的变化。

我在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质疑西方式的“荒野模式”。

问:您认为自然美学和您所倡导的生活美学对我们当前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有哪些启示?

答:自然美学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是一个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问题,生活美学也在做着这种“知行合一”的事情。生活美学作为一种体用合一的美学,亦不再是讲坛上的高头讲章,而是真正落实到国人的生活实践当中,这也恰恰符合其“生活化”的本义。

在践行的领域,无数从事“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汉服复兴”“中装剪裁”“美食美味”“古典家具”“古今收藏”“工艺民艺”“旅行民宿”“非遗保护”“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艺术授权”“创意产业”“游戏动漫”“室内设计”“地产开发”“社区规划”乃至“城市顶层设计”的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洪流之中。这些“生活美学”同道,在民间被称为“生活美学家”,他们正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播着“生活美学”。我认为,这样的美学建构才是脚踏实地的,也就是把我们的两只脚深深地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

问:我们应该怎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自然美学有什么启示?(www.xing528.com)

答:我坚定地认为,任何当代中国美学形态,都不应是西方美学的照搬,而更应“自本生根”地来加以发展。同理可证,根据我对于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这一生活潮流,是“自下而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其国民心理基础大概就在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而然地生长,如此才能长久持续。

在中国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自然美学就是其中应有的重要维度。

在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崭新时代,生活美学在其中会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美好生活可以两分为:“好的生活”与“美的生活”。好的生活乃是构成美的生活之现实基础,而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之理想升华。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美学不只是西方的“感”学(感性之学),更是本土的“觉”学(感性之智),美学恰恰关乎“幸福”的追求,并要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质言之,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

我们必须要追问:中国的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的本土特质是什么?

问: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在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或面临的理论困境有哪些?

答:2019年,在美学研究上封笔多年的李泽厚先生,新写了一篇《作为补充的杂谈》,作为其“美学作为第一哲学”专论的补充。当我看到这篇未刊手稿之时,就更明确了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原来皆为“有人美学”这一观点。李泽厚明确反对“无人美学”,并将这两类美学对立起来,因为它们在美学道路上根本殊途而无法同归

究竟何为“有人美学”和“无人美学”?美学上何以“有人”抑或“无人”?那就要回到李泽厚的论述中,他首先给出这样一段文字:“《美学四讲》后,我离开美学领域整三十年,对国内外美学情况,知之极少,不便谈论。但大体看来,自分析美学占据统治地位数十年之后,由于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而这期间与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同步,生态恶化、市场化商品化的生活景貌和实质突出加重,个体欲求的速增,人际关系的淡薄,暴力、吸毒、漂泊、性泛纵、抑郁、无聊……使得‘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活美学’应运而生,开始旺盛,它们在探讨研究许多具体问题上当有贡献和益处,却未能在哲学上有所突破,例如就没有去回答人生究竟是在有限中求无限,还是浮士德精神的无限追求,是中国传统的‘空而有’,还是Heidegger(海德格尔)的‘畏且烦’。”

李泽厚在2019年的最新论述里接着写道:“而《美学四讲》中所提出的社会美、自然美两节倒正是生活美学、环境美学的基础,只有贯彻实践美学狭义实践的基本观点(亦即工具本体“工艺—社会结构”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和动力性),着重由高科技带来今天社会生活的时空、速度、节奏、韵律、关系的改变(如手机电器互联网、高铁等等),使美作为自由的形式,美感两重性和四要素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发展,来探讨从城市设计到家园意念、从陌生化到现代丑、从乡愁禅意等等的各种复杂交错,来探索和展示人性的生成和发展,而与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情本体’哲学联结起来。至于以生物本身为立场即完全脱离人类生存延续的所谓生态美学、生命美学以及所谓超越美学等等,当然为实践美学所拒绝。它们都属于‘无人美学’。当然,这课题还未被重视和展开。”这的确是个非常中肯的学术建议,也提出了实践美学正面的肯定与反面的否定,其中也包含对于生态美学的某种批评吧。

问:您认为未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前景和趋势会是怎样的?

答:在我看来,未来中国美学会沿着“有人美学”与“无人美学”的两条道路发展!难道当代中国美学发展之路,不可以由此一分为二吗?!

“有人美学”的根基是中国式的,“无人美学”则是倾向于西方化的,以生物本身为立场的思想从未成为中国传统的主线。与“有人美学”之道殊途,一面是倡导生命与超越的美学(作家高尔泰的主观论美学后来也生发出“生命论”趋向),另一面则是崇尚生态的美学(美学家蔡仪的客观论美学早有“以自然为中心”的趋向),它们之所以是“无人美学”,因为前者落归于动物生命,后者认定自然为中心,由此这些美学趋向都是“去人化”的。

在这个意义上,以生产形式为基础的实践美学与以生活形式为基调的生活美学,却都可以归属于“有人美学”一派。因此,那种将生活与生存、生命、生态混为一谈的做法,认为它们都归属于生活美学,这就并未认知到它们之间的本质性差异。看似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殊途的各种“生派”美学更相近,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路数更为相近,二者皆是建立在中国人的“一个世界”的世界观基础之上。

“未来美学”的发展,交给“美学未来”来决定,那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