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当代艺术直接参与自然之外,还有公共艺术品与自然共同进化,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它给艺术与自然的共同之“化生”,提供了新的启示,我们最后以对一件公共艺术品的解析来加以阐明。
著名的公共艺术品《无声的进化》(aevolución silenciosa),中文名也被译为《沉默的演变》,是由英国艺术家詹森·德卡莱斯·泰勒(Jason deCaires Taylor)创作的,这件公共艺术品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日常生态美学”(Ordinary Eco-aesthetics)之智慧。
这个公共艺术品以群像雕塑作品作为主体,选址在墨西哥坎昆市的海底,从而将之打造成“海底艺术博物馆”(MUSA),之所以选址在此,是为了纪念该地区曾经拥有的“玛雅文明”的辉煌历史。水下雕塑博物馆位于穆吉莱斯岛西岸的墨西哥国家海洋公园,截至2010年底,已有400尊与真人等比例大小的雕塑被运到海底。整个海底雕塑公园占地面积超过4520平方英尺,坐落于水下9米,总重180吨,已有声明表示:“这是世界上规模宏大同时雄心勃勃的水下景观之一。”而2006年泰勒建于西印度群岛格林纳达海岸的“世界上第一个水下雕塑公园”,也曾被《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排名前25位的世界奇观之一。
观赏者所见的海底艺术场景是这样的:光线穿透加勒比海的水面直射下去,一群雕像无声地伫立在湛蓝的海底,许多作品上已经爬满了珊瑚与水藻,它们与自然共同进化,在水下不断生长与演变,从而构成了当代公共艺术的独特景观。位于水下的雕塑公园,逃离了博物馆与美术馆的体制,既没有墙壁的阻隔,也没有博物馆的灯光。观赏者或者从海面俯瞰或者潜水近观,其中潜水近观是最佳的观赏方式,在浮力与失重的感觉下,从不同的观赏角度观看《无声的进化》,都会给观赏者带来特殊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这个公共艺术品也驱使人们亲身进行理性的认识。
我个人以为,这是一件非常独特而有创意的当代公共艺术品,它引发了相当重要的美学思考——关于“艺术”本身,关于“环境”本身,关于“生态”本身,关于“生活”本身,这些都值得深入考量,这也是关系未来公共艺术走向的大问题。
《无声的进化》这个公共艺术品,令人惊奇的是,它就是在海底完成的。
(1)关于“艺术”本身,公共艺术如何融入大自然,进而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按照古典美学的既定观念,艺术与自然是不同的,艺术是对自然物的改造,但是,艺术越显得“自然”就越发成功。但显得“自然”所指的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性”,就像自然本身看似未被触动那样,艺术品最好的境界往往也是“自然天成”的。绝大多数公共艺术品,是按照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建构起来的,它们一般被置于城市之类的人造环境当中,这也是多数公共艺术与以大地作为媒材的大地艺术(Land Art)或者土地艺术(Earth Art)的基本差异。大地艺术往往是“硬性”地置身于自然当中的,而《无声的进化》则采取了“软性”融入的策略,附着在雕塑表面的那些小水藻,随着岁月的累积,也会逐渐赋予《无声的进化》以闪闪发光的色彩。
然而,《无声的进化》反击了传统的艺术观念,艺术品被置于公共空间,被改造为公共艺术品,回到“自然时空”里。这些海底雕塑,以当地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为原型,从3岁的儿童到85岁的修女,从会计师到演员,真是包罗甚广。雕塑无疑是人造的,而且直接是从人体上塑模出来的,但这件艺术品真正追求的是艺术与自然的共存,进而,艺术融入自然中,然后,让自然再来重新塑造艺术。雕塑使用材质的特殊性,让雕塑表面布满的珊瑚与水藻可以逐渐地生长,从而慢慢改造每尊雕塑的整体形态。所以说,《无声的进化》始终是未完成的作品,岁月的演化,会继续改造这件公共艺术品。由此而论,那种“人化自然”的要素就退回到公共艺术的背后,该艺术品被创造出来之后,就成了一种保持艺术与自然联系性的“自然—艺术品”(Nature-Artworks),这无疑是对于公共艺术一种新的拓展。
(2)关于“环境”本身,公共艺术如何塑造环境?如何发现环境?如何与环境贯通起来?
公共艺术的传统展示空间在哪里?一般来说,公共艺术家大都希望将他们的作品置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空间中,博物馆、公园乃至主要城市的街头都是最常见的选择。然而,对于泰勒而言,海底深处是最完美的地方,这也使得这套海底雕塑品本身拥有了生命,海底蓝色调的光线也赋予了这些雕塑以异样的氛围。这就突破了传统的公共艺术领域,实现了一种新的突破。通常公共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艺术对于环境进行了适度的改造。但是,《无声的进化》则彻底改变与塑造了环境,或者说,它再造出了一个新的环境。
《无声的进化》这种改造的彻底性,就在于对环境的重新发现,它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公共艺术空间。那些海底雕塑品,使得坎昆市那片并未生长出珊瑚的海底荒芜地区,居然成了新的旅游观赏景点。更重要的还在于,观赏方式的根本改变。在海面上乘玻璃底小船来观看那些海底雕塑的人,可能更多像是鱼缸赏鱼那般采取了旁观的审美方式,但是,积极的环境美学历来强调一种“介入的美学”(engagement aesthetics),也就是观赏者要融入环境并把全身感官都投入其中,这是环境美学家伯林特的观点,对于此类独特的公共艺术的观赏,恰恰也是要全方位地介入的。(www.xing528.com)
对于《无声的进化》的观赏者而言,最佳的观赏方式是潜水,深入海底进行观瞻。在观赏的时候,观赏者不是仅通过眼睛观看艺术品的,整个海底的压强、温度、湿度都共同作用于他们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美感。这种观赏方式不仅有助于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同时也使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吸收很多信息。对于创作者而言,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人们不能再以观赏传统雕塑那样或者类似的角度来看这件公共艺术品。通常情况下,观赏者可以平视,而在海底,由于观赏者的身体浮动在雕塑上面,人们只能漂浮在雕塑的两侧观赏,而且物体在水下会比在陆地上看起来大25%,所以,艺术家就必须去思考如何让观众全方位观赏。《无声的进化》通过雕塑的摆置与设计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也是在重塑环境过程中对于环境的适应。
(3)关于“生态”本身,公共艺术如何能保持生态?如何能使得生态平衡呢?
有趣的是,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曾对大地艺术进行了激进批判,他认为,大地艺术尽管是当代艺术向自然环境的某种突围,反对传统美术馆的体制的局限,但是大地艺术留在自然中,实际上仍是对自然的“污染”。按照这种“积极美学”(Positive Aesthetis)的理念,自然本身就是“全部皆美”的,艺术无须去触动自然。然而,这位美学家似乎忘记了,具有美善功能的公共艺术品并不会成为自然的污染,反而会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无声的进化》的主要创作意图就是如此,因为坎昆市被长期开放为旅游胜地,使得该地区的珊瑚礁遭到了破坏。
《无声的进化》最终与大自然共同进化,打破了自然与艺术的疆界。
这件新的公共艺术品的适时出现,使得旅游者的兴趣点,从作为自然物的珊瑚礁转向了作为艺术的作品,所以《无声的进化》里面的那些雕塑也常常被称为“人造珊瑚”。艺术家泰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量游客的涌入给现有的珊瑚礁带来很大压力。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转移游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将目光从天然珊瑚礁转移到人造珊瑚礁身上。”由于海洋被污染,海水温度上升过快,以及过度捕捞,当地的珊瑚礁的确面临威胁。这些水下雕塑也确实转移了游客的视线,让他们将关注点从珊瑚礁移到这些雕塑身上。据统计,之前每年有近75万游客游览当地的珊瑚礁,当《无声的进化》出现之后,这种情况才大为改观,新的公共艺术品吸引了更多观赏者的关注。
《无声的进化》的出现,一方面转移了观赏者的视线,使得真正的自然得以被保护;另一方面,这件公共艺术品本身也并未影响自然,而是利于生态保护的。这些海底雕塑都是由中性酸碱度的生态混凝土制成的,这种生态混凝土可让海洋生物附着栖息在其粗糙的表面或空隙内。与此同时,这种生态混凝土会让海洋生物感到非常亲切,这些生物非常愿意附着其上,就像附于珊瑚之上。这是一种最贴近自然的艺术创作方式,不是用纯人造材料来改变生态,而采用生态与环保材料,从而最高限度地趋近自然物。而且,与任何海洋遗迹一样,随着珊瑚虫的生长,这些雕塑外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这些形变从一开始便是自然而生。这个公共艺术品对生态的影响是积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的外观产生微妙的变化之后,可以展望,百余年后它也许会变成伟大的历史遗迹。所以说,《无声的进化》这件公共艺术品,并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更是演化的、进化的,从而使其拥有了一种“自然进化论”的意味。
(4)关于“生活”本身,公共艺术是如何与生活关联的?它折射出了何种生活方式?
英国艺术家泰勒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圭亚那人,童年生长在马来西亚海边的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泰勒从小就在欧洲和亚洲做过珊瑚礁探险,后来,他进入伦敦艺术学院,在那里他又获得雕塑的训练。他在很年轻时就成了一名潜水教练,有将近二十年的潜水经验,这使得泰勒成为一位屡获殊荣的水下摄影师。他记录了许多自己的雕塑,以及海洋对它们在过去几年中所造成的影响,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意图,为后来的创作做好了某种准备。
泰勒本人表露了创作意图,表露了他的艺术的“生活理念”。艺术家创作水下人物雕塑的目的,就是希望作品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方面能让雕塑拥有不同寻常的视觉艺术效果,这是《无声的进化》的形式化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警醒世人: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否则人类文明的断层也许就是人类亲手破坏自然造成的,这是《无声的进化》的内涵化的力量。泰勒创作的不仅是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雕塑作品会转变成珊瑚礁,并起到类似珊瑚礁那样的生态功能。这件独特的公共艺术品已经证明了海洋保育的能力,并激发更多人的环保意识,从而走向一种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态美学”。
质言之,我认为,作为生活美学形态的各种当代公共艺术品,需要向各个崭新的方向加以拓展,而生态维度与日常美学的融合,无疑成了由《无声的进化》所开启的新的方向之一。世界上任何一个艺术品都在随着时间变化,没有永恒的艺术,因为它们都是与自然共同进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