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了人头是此声,短墙芭蕉图

白了人头是此声,短墙芭蕉图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短墙芭蕉图》是金农《杂画册》之一,纵19厘米,横27厘米,作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画怪石丛中芭蕉三株,亭亭如盖,上题有一诗:“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傍短墙生。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金农《杂画册》之一《短墙芭蕉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19cm×27cm为什么“白了人头是此声”?在他看来,人生如置身于芭蕉林,空而不实,人生无尽的痛苦和无奈,原是执着于空如芭蕉的色相世界所造成的。

白了人头是此声,短墙芭蕉图

《短墙芭蕉图》是金农《杂画册》之一,纵19厘米,横27厘米,作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画怪石丛中芭蕉三株,亭亭如盖,上题有一诗:“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傍短墙生。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

金农《杂画册》之一《短墙芭蕉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19cm×27cm

为什么“白了人头是此声”?是因为细雨滴芭蕉,丈量出人生命资源的匮乏。在佛教中,芭蕉是脆弱、短暂、空幻的代名词。中国人说芭蕉,就等于说人的生命,中国人于“芭蕉林里自观身”,看着芭蕉,如同看短暂而脆弱的人生。

细雨打芭蕉,唐宋以来作家艺术家挚爱此境界的创造,其实就是要听历史回声。种蕉可以邀雨,蕉为得雨而种,细雨打芭蕉,任它撕扯着自己的内心。金农一生挚爱此声。他的自度曲《蕉林听雨》写得如怨如诉:“翠幄遮雨,碧帷摇影,清夏风光暝。窠石连绵,高梧相掩映。转眼秋来憔悴,恰如酒病。雨声滴在芭蕉上,僧廊下白了人头,听了还听。夜长数不尽,觉空阶点漏,无些儿分。”(www.xing528.com)

在他看来,人生如置身于芭蕉林,空而不实,人生无尽的痛苦和无奈,原是执着于空如芭蕉的色相世界所造成的。白头人,指被岁月沧桑折磨成的衰朽存在,在僧廊里,听雨滴芭蕉的声音,从白天听到夜晚,从痛苦听到释然,听到天地一体,雨滴芭蕉声和空阶滴漏声混为一体,这时候,人与世界的区隔全然不存,他听到了宇宙的回声——从心底发出的“人为什么活着”的声音。

金农笔下的芭蕉,倒不是哀怨的符号,他强调芭蕉的易“坏”,是为了表现它的不“坏”之理,时间的长短并不决定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建立在人的真实体验中。他说:“慈氏云:蕉树喻己身之非不坏也。人生浮脆,当以此为警。秋飙已发,秋霖正绵,予画之又何去取焉?王右丞雪中一轴,已寓言耳。”

雪中芭蕉作为中国美术史上一件公案,金农从佛学的角度,认为其中深寓着金刚不坏之理,这可能是最接近于王维原意的观点。他说:“王右丞雪中芭蕉,为画史美谈,芭蕉乃商飙速朽之物,岂能凌冬不凋乎?右丞深于禅理,故有是画,以喻沙门不坏之身,四时保其坚固也。余之所作,正同此意。切莫认作真个耳。掷笔一笑。”雪中芭蕉,四时不坏,不是说物的“坚贞”,而是说人心性不为物迁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