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鸟图轴》,纸本墨笔,纵102厘米,横38厘米,作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云南省博物馆藏。
此轴从画面左侧斜出一枯枝,枯枝略虬曲,在枯枝的尽头,画一袖珍小鸟,一只细细的小爪,立于枯枝的最末梢。似展还收的翼,玲珑沉着的眼,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简易至极。在用笔上,正是吴昌硕所极赞的老辣沉雄,墨中无滞,笔下无疑。孤枝,孤鸟,可见的独目,撑持的独脚,等等。总之,画家要告诉你,这是多么孤独的世界:空空如也,孤独无依;色正空茫,幽绝冷逸。
这是一幅显现八大山人思想智慧的标志性作品,可视为八大山人精神气质的象征。画虽简单,其中蕴藏着八大有关孤独的智慧。要点有二:一是“巅危”意识。它使人想到佛教的“苦谛”,想到《周易》伟大的智慧:“忧患意识”。八大山人关心的不是一只偶然飞来的小鸟的命运,这是人命运的象征。曹丕诗云:“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这幅《孤鸟图轴》,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命运思考:从无限时空来说,人就是一只孤独的鸟儿,一只短暂栖息、瞬间消逝的鸟儿,人的生命是一个偶然的事实,人的生命过程乃是孤独者的短暂栖居。二是“巅危”中的宁定。你看那单脚独立于枯枝之末的小鸟眼睛,没有一丝恐惧和逡巡,平静地、悠然地享受着这短暂的栖息时光,没有角逐,没有争辩,没有盘桓,如宁定的大海,不增不减。大乘佛学至高的自性般若境界,居然通过一只孤鸟可以瞥见,真是不可思议。(www.xing528.com)
为了突出孤独的精神,八大山人常以独鸟、孤峰等为表现对象。当然,这只是表相。如禅门所谓:一双孤雁,贴地高飞;两只鸳鸯,池边独立。孤独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其内在于不依待的精神。他的一对鹌鹑,也是独立;两条游鱼,也是孤独。
八大山人绘画中有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八大山人将“孤”由个人的生存体验上升到对人类的存在与命运的思考。他的孤独体现的是独立不羁的透脱情怀,独立不倾的生命尊严,独与宇宙相往来的超越精神。八大山人艺术中体现的孤独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为闪光的部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