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域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系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广大地区,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汇聚之地。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民俗相近。
沅水又称沅江,源出贵州省云雾山鸡冠岭流经黔东、湘西,至黔城以下始称沅江,入洞庭湖。沅水流经黔城到沅陵段比降缓和,为丘陵山区,灰岩峡谷与小盆地相间,此段流域为沅水中游,河道迂回,河道变宽,水流变缓,非常适合龙舟竞渡的开展。该区域主要是以汉族和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部分少数民族杂居。每年端午节前后,湘西沅水流域各乡镇和村寨都会在沅水举行传统的龙舟竞渡民俗活动,正如“文化学”所研究的是全人类和各民族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类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遗产、现象和事件。湘西沅水地域龙舟竞渡民俗形态各异,地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体现出湘西地域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特征,是湘西地域各民族群众历史进程中遗存下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精神信仰和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
(一)原始信仰与龙舟竞渡
在原始社会,湘西地域的原住民族被称为濮人,相传湘西沅水地域传统龙舟的前身是濮人用来祭祀水神的棂船演变而来的。在渔猎时代末期,当时已经发展到用独木舟进行捕鱼,并驯养鸬鹚(一种水鸟)来帮助捕鱼,后便把舟取名为鸟舟。据《正字通》还说到越人以鸟名船,越人有“首尾尖高、当中平阔”的船,称“丫鸟船”。由于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下,先民无法抵御自然灾难,心中便有了超巫术的观念,南方水多,便以水神为祭祀对象,以求避祸消灾,祭祀时把水鸟和鱼放在木舟上以此来供奉水神。在先民的意识中,水鸟和鱼是可以直接和水神沟通的灵物,此时,鸟舟已经成为成为祭祀水神的棂船,在洪江市(原黔阳县)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上面刻有棂船的图案,距今已经有7400多年,同时也说明早在7400多年前,远古祖先在生活中已经用到了独木舟。
(二)农耕文明与龙舟竞渡(www.xing528.com)
在渔猎经济末期,步入农业经济初期的火耕农业时期,是上古先民由食肉向食黍过渡的时代。由于人工取火的发明,将火用于放火烧山捕兽,与此同时又将黍种播撒在烧过的山地上,让它自生自长。在这样的条件,雨水便是收成的关键所在。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野兽逐渐减少,如果遇到干旱人们就得忍受饥寒,先民认识到水稻的生产离不开水。当时先民是靠天吃饭的,人们开始认为龙是水神,司水,只有求龙才能解决干旱的问题,于是他们就抬先祖傩公傩娘出面,通过傩舞祭祀,以此确保风调雨顺、黍谷丰收。
今沅陵沿江向西为舒溪,舒溪在《列子·汤问》中称之为世壑。相传在神龙时代出现了一位黎公神农就居住在今舒溪口一带,他的稻民称之为“荼人”或“舒民”。据《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荼,亦音舒。”“荼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荼溪,则成今日的舒溪,他们从事的职业是水稻种植。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舒民的人口也不断增多,便在沅水两岸建立了两座古城和四个郡舒国。舒民在发展水稻生产时,发现天气直接影响稻种的成果。怎么才能使天神降雨呢?传说昔日天官主管司雨的神是应龙,因应龙犯错而被贬入人间(今泸溪与舒溪交界的应龙潭)。《史记》曰:“龙有翼曰应龙,其最神妙者也”。后屈原流放溆浦在《天问》中写道:“河海应龙,何尽何历?”的诗句。因应龙被贬入人间,天庭就没有主管司雨的神了,所以天没下雨,听闻此事,舒民都会在每年的稻种之后,带上祭品去往应龙潭,通过巫师举行祭祀的仪式活动,并且将祭祀水神的棂船改为祭祀龙神的龙船。由此可见,龙舟是由当时捕鱼的生产工具(木舟)慢慢演变成龙船的。
(三)盘瓠与龙舟竞渡
在湘西苗族地区,一首流传至今的苗族民谣《漫水神歌》中唱道:“人家划船祭屈原,我划龙舟祭盘瓠。”通过歌词得知,湘西沅水地域五月端阳赛龙船,是为了纪念五溪各族共同的祖先——盘瓠,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辰,蛮夷所居也,皆盘瓠子孙。”[2]盘瓠是当时的英雄人物,为帝喾取得显赫战绩,便得以和帝喾之女辛女结为夫妻,之后落户于沅水一带繁衍后代。当时盘瓠还和帝喾签订了和五溪各少数民族互不侵犯的盟约,使得这一带的战争得以平息。由此可见,盘瓠对这一带的少数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也得以被封为始祖。相传湘西沅水地域龙舟活动是“武陵蛮”划着独木舟在江中寻找他们始祖盘瓠的尸体,久而久之形成了竞渡的习俗。明跃玲在《盘瓠神话与瓦乡人的认同》中指出,苗族祭祀始祖盘瓠的方法则是“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3]时至今日沅陵部分地域还流传着这种祭祀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