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大学体育与户外运动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大学体育与户外运动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古代学校体育我国的学校体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沿着从单纯的强身健体、传授劳动技能、娱乐性的军事演练,发展到武学、武举,“武”上升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高度。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大学体育与户外运动

(一)中国古代学校体育

我国的学校体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西周时期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内容,其中射、御、乐均含有体育教育的内容。这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以尊崇仁、礼为中心的儒家学派,他从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出发,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主张,并培养了不少文武兼备的人才。《史记》记载,孔子三千弟子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从孔子到荀子,先秦儒家已形成具有初步体系的体育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西汉时独尊儒术,儒学在思想构成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儒士对以“尚武、尚力”为核心的强身、健体、技击活动持排斥态度,这种思想和价值观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致使先前形成的文武兼备的教育指导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东汉以后,这种重文轻武的思想愈演愈烈,保守迂腐之气愈发浓厚,以致魏晋逐渐形成了“为文者非武”的社会风气,“武”的社会地位逐渐滑坡。隋、唐以后至宋、明、清,出于军事的需要,兴起武学、武举,武术教育得到了推进和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沿着从单纯的强身健体、传授劳动技能、娱乐性的军事演练,发展到武学、武举,“武”上升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高度。

(二)中国近代学校体育

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为了挽救危机,推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开始把西方体育逐渐引入学堂。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课,内容主要是兵式体操和游戏等,并在学校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使中国近代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www.xing528.com)

192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将学校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以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时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内外运动竞赛比过去更加活跃,并逐步开始重视对体育师资的培养。1940年3月颁布的《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都相继开设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使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三)中国现代学校体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学校体育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了较快发展。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两个学时。1954年在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并要求初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少年级标准,高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52年我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此后,全国先后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办起了6所体育学院,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从而缓解了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师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