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的城市文本中,认为城市是“碎片拼贴”的,包含了街道的迷宫、建筑物的遗址、商品世界及其商品世界中的幻觉等等,也囊括了诸如收藏者、闲逛者、流氓、纨绔子弟、拾垃圾者和妓女等的个体类型人物。[5]这些城市景观、城市人物,甚至城市意象,都可以作为城市“文本”来阅读,正如基思和克劳思所述“城市可被解读为社会的符号和缩影”。[6]作为“空间实践”的产物,几乎所有城市都是由一系列可识别的标签化的元素组成,最终形成了城市符号。电影中的未来城市同样是通过一系列标签化的元素,以视觉媒介为载体,使城市符号得以呈现。同时电影作为优质的视觉传播媒介,更容易将各种标签化的元素渗透到城市空间与环境之中,形成新的视觉“文本”,并且电影也擅长利用城市符号和空间隐喻去理解和表达背景环境,深入诠释内在心理和社会因素。
(一)水之城
其实城市的原初就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影片《千星之城》中的缪星就像是城市诞生之初的伊甸园般充满美与诗意——贝壳的房屋、蓝色的极光、灼目的阳光、蔚蓝的大海以及近乎全裸的珍珠人的绝美身材,就如城市天堂般美好。作为城市的原始形态,清新质朴的水之城洋溢着神性,也彰显着脆弱。
(二)平原之城
平原城市自然语言相对简单,大多依靠人为的规划设计来呈现城市的视觉符号。影片《千星之城》中的基里安星球是建在广袤平原上的一座神奇的科技之城,其表面看起来就像中世纪的平原城市一样用城墙围起,内外城郭明确,城市的符号语言简单而传统。但借用虚拟现实技术和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将众多新奇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平原城市被塑造成业态丰富的多维空间。
(三)封建之城
封建的城市是带有强烈社会意识形态的古典城市。影片《千星之城》中的波兰巴瑟领地就像是封建庙宇一样专注于尺度感,整个城市的对称布局突出了权力统治者所处的中心区域,空间中延展的地毯、垂直的廊柱、偌大的皇座都是极具标签化的媒介元素,刻画出这个带有传统封建文化的君主都城形象。(www.xing528.com)
(四)混沌之城
正如柯布西耶在《光辉城市》里的预言,城市蔓延的速度极其惊人,城市空间的膨胀带来了外部代价,即“好像炸弹爆炸了,城市向各个方向喷射出去,将其触角尽可能向外延伸,直到目力不可及的远方”。[7]影片《千星之城》中的阿尔法空间站作为宇宙生物多样性集聚的空间,自然成为混沌之城的代表。阿尔法空间站的自由生长,各种媒介与符号的堆叠,也正是城市化进程中继承与迭代的重要表现,其城市内部的随机性、分岔性、自似性也揭示了城市在长期的规划与设计的混沌生长。
(五)超级大都市
不可否认,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正在迅猛的发现,就像影片《第五元素》中所表现的纽约,用高大整齐的建筑和密集繁复的道路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压迫感,从而形成了未来超级大都市的经典形象。而影片《头号玩家》中的哥伦布市则用混杂叠放的废旧集装箱和汽车所组成的拥挤的住居区表现了面临能源危机与生存空间稀缺的未来超级大都市的形象。
(六)游戏之城
娱乐性可以算是游戏的最显著的标签。因此《头号玩家》在开篇就用了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娱乐场景和画面来勾勒这个虚拟的游戏空间,并用充分的自由和无限的可能将绿洲(OASIS)塑造为能够满足人们所有幻想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