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将受邀参赛和参展的VR作品分为三类:影院VR、VR装置和展位VR。这种分类法就已经表明电影节官方的“学术态度”了。影院VR是让你坐着看的,你尽可以坐着旋转360度,但甭想站起来。展位VR你就得站着看,无论哪个方向你走出一步以上就会有工作人员把你拽住。看VR装置你的身姿要随作品要求定,站着、躺着、坐着、走着都有,但走动的范围也不过5米见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无论哪个类别的观者,他(她)在VR场景中大都处于中央位置,其视界是360度的,从眼前15厘米到无限远,而且往往包括头顶和脚下。声音的使用跟电影里差不多,从大部分作品看,还远未达到电影般的精致。这便是VR限定性沉浸的条件。
从感知角度看,3D电影中的“高触感视觉”(hyper-haptic visuality)也见于VR作品,而且很多时候更富于“实感”,比如对面走来的一个人会穿你而过(《无血的幽魂》),或是从上方某处向你连续滴落的液体,如果你用眼睛去“接”的话,你会看到一根长长的固态液体静止在眼睛上方。就像在3D电影中一样,VR中的触感视觉也多是来自从景深到近目的运动影像。伸手可及的范围触感视觉最强,比如从你身边游过的大鱼(《阿登的苏醒》)和你面前的打字机《(我叫彼得·斯蒂尔曼》)。本届VR作品中最有创意的高触感视觉影像是由动画VR《亲爱的安杰莉卡》奉献的。当绚丽缤纷的各种彩绘在你身边环绕回旋的时候,你不仅可以贴近欣赏绘画的细节和笔触,更可以把眼睛想象成摄影机,把身体当作摇臂,去与这美丽共舞,去“拍”出属于你的视界的移动长镜头。这时,观者触感视觉的自发“创作”构成了与作品中人物相对的主体性。观者与人物,欣赏与创作,身体与精神,都借助观者与作品的主动参与而达到VR艺术的理想境界。这里还要补一个赞,因为这部作品用的是Oculus Rift设备,其交互性既不如人为性较强的装置,也不如技术性较强的HTC Vive,但它在观众与作品关系上的艺术想象力却远超其他作品。威尼斯电影节将其冠以“最佳VR作品”(Best of VR)展映,果真名至实归。
在VR语境中讨论触觉自然离不开“交互性”概念。比如人机合体的“间接触觉”在各种游戏中非常多见。在本届VR作品中,这种“触觉”设计基本来自于交互性能比较强的HTC Vive设备,你可以用控制手柄掀开虚拟的棺材盖《(反叛的埃及皇后》),或是打开保险柜的密码锁[《抢银行VR亲历》(Snatch VR Heist Experience)]。这个时候,VR的沉浸性、交互性和叙事性完全融为一体。(www.xing528.com)
在本届VR作品中,交互性最强的要数VR装置。在这里所有虚拟和潜在的触觉都变成了真的。借助于真人的帮助和角色扮演,你可以体验光脚踩着柔软的细土,亲手作画,握手,拥抱,被人服务(甚至有咖啡和食品的香味),被“死神”压迫,被“医生”急救,等等。这种非常实在的交互设计和感知体验,除了将情感表现作为自己的创作目标外,在艺术领域很难想象有什么远大前程。也许正因为如此,一些交互性比较强、又比较有艺术用心的VR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走向环境造型的抽象化和作品意境的哲学化,比如VR装置《粉尘屋》和展位VR《啥事没有》(Nothing Happen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