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除孤独感的共同体验:融合与互动的影像叙事

消除孤独感的共同体验:融合与互动的影像叙事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同体验”将观影的孤独感消除,更将个体纳入到虚拟的整体中。“共同体验”是媒介方式改变引发的浮在文本之上的交流方式,可能是片刻的,出于当时的某种情绪,总之,不是仪式化的一种情感表达,但比较真实。

消除孤独感的共同体验:融合与互动的影像叙事

大部分人认为跨媒介的视觉平台传播方式与网络的速度、手机型号的新旧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有关,然而究其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形态方式发生了改变。新新人类的所谓的新,并不是他掌握了知识的种类和数量,而是他选择的生活学习知识的途径以及方式,他可以选择一个空间,以一种存在的方式凸显自己。宅文化在日本被命名,却以超越地域、超越种族的形式在全球蔓延,宅文化对私人精神空间的追求,以封闭的空间形式和带有强烈个人倾向的文化选择,决定了多种媒介形式提供的叙事可能性。

宅文化独特的存在形式催生了封闭式的观影模式,弹幕的产生却直接将观影模式在私密性和公共化之间做了有效的融合,多屏的观影模式和隐藏身份的弹幕消除了来自宅文化带来的孤独感,在某种程度上宣泄了情绪。从此,在地铁上观看,在咖啡馆里观看,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网络,就不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共同体验成为消除孤独感的一种方式。

犯罪悬疑电影本身带有未知悬疑元素和恐惧感,会将部分观者拒之门外,弹幕的产生使得这部分观者回归到文本之中,有人陪着你一起害怕和恐惧本身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在使用弹幕者看来,“说话”这件事情就是将内心恐惧消减的方式之一,而弹幕的开启铺天盖地地布满整个屏幕,遮蔽了本该出现的令人心惊或是生畏的画面。弹幕中的说话者不乏幽默的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惊悚和悬疑给生理带来的不适应,当然在弹幕中的观者心思各异,有猜结局的,有讽刺男女主角颜值的,有提前剧透的,更有甚者,还有借助弹幕表达个人隐私的,众声喧哗在这个公众平台上。于是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参与者变成了主导者,电影的观影过程变成了众说纷纭的场所,在黑屏中静默的那120分钟,私密的心灵的孤独之旅变成了带着同伴上路的探险之旅,尽管这同伴是虚拟不可见的,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共同体验”将观影的孤独感消除,更将个体纳入到虚拟的整体中。在这种观影模式中,参与者可以选择是开启弹幕还是关闭弹幕,从而选择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共同体验”是媒介方式改变引发的浮在文本之上的交流方式,可能是片刻的,出于当时的某种情绪,总之,不是仪式化的一种情感表达,但比较真实。

在纸媒时代,如果你想和作者交流,可能要准备一段时间,做笔记,写读书报告,参加读书会,聆听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这中间的过程,除了时间和文本本身,还有一种心境,一种回味,一种仪式感。每一个文本都是不完美的,然而充满了作者缺憾的美和独一无二的叙述特质,所谓经典文本,都是带有作者偏执的美学追求、不可替代的表述方式和背后复杂的人生背景。随着媒介平台的扩大,读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的介入,在网络平台下面汹涌而至的评论,这些都干扰了创作者的心境,雷同感、低幼化、肤浅浮夸的叙事风格成为跨媒介阅读的总体特点,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跨媒介阅读造成一些严肃文学作家退场,取而代之是充斥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了网络作者,而非作家,那些相似的、面目不清的文本此起彼伏,从而引发的各种抄袭官司而严肃文学的作者在众生喧嚣的时代则选择了沉默。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可能依然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前众多业内人士呼吁,书写原创故事,书写中国故事。2018年的多匹票房黑马(《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已经印证了这一点。路途艰难,还望坚持。(www.xing528.com)

(张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100024)

【注释】

[1]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跨媒体内容生产研究团队建设”(项目编号:CUC18CX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