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的方向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跨媒介叙事的形式,它既是一个自下而上消费者推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公司推动的过程。这一自上而下的模式在电影制片业巨头对行业态势的影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亨利·詹金斯看来:“美国的媒体环境正在被两种表面上看来互相矛盾的趋势所影响:一方面,新的媒体技术已经降低了制作生产和销售发行的成本,扩大了可资利用的内容承载渠道范围,并且让消费者以更为有效的新方式来获取、评注、挪用以及循环传播媒体内容。同时,还存在着一种令人担忧的主流商业媒体所有权的集中现象,一小部分跨国媒体集团主宰了娱乐圈的所有领域。”[5]
2019年3月20日12点02分,迪士尼收购福克斯的交易正式生效。“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面临重新洗牌,好莱坞“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形成。这一被视为“改变行业的事件”反映出好莱坞甚至整个北美电影市场正在面临巨变:一方面是来自行业巨头对产业格局的改变,另一方面是流媒体对传统电影行业的挑战。
2018年迪士尼在北美总票房达到31亿美元,北美年度票房占比高达26%。福克斯影业在这一年北美总票房为10.8亿美元,北美年度票房占比9.1%。这两家在北美票房中占比超过35%。
这项收购将使迪士尼庞大的IP版权库进一步扩张,原隶属于福克斯旗下的《X战警》系列、《阿凡达》系列、《辛普森一家》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都将并入迪士尼旗下。未来《X战警》《神奇四侠》《死侍》系列这些福克斯旗下的“超级英雄”可能会穿梭在“漫威宇宙”之中。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格就曾表示,“聚合”使得漫威将能够接触到几乎所有的角色。但同时收购福克斯也带来了漫改项目的不确定因素:除了福克斯已经制作完成的《X战警:黑凤凰》《X战警:新变种人》外,正在开发的漫改项目,包括《牌皇》《非凡特工队》和《末日博士》等影片在公司合并之后处于悬置状态。
从叙事特点上,福克斯的“超级英雄”偏“暗黑系”风格,《金刚狼》《死侍》等影片都定为“R”级。而迪士尼的“超级英雄”更符合美国式主流价值,阳光乐观,影片分级基本都属于“PG-13级”。要让双方的超级英雄共同出现在一部电影中,在文本叙事和人物设置上的就需要构架出共通性元素使之融合。不过,迪士尼首席执行官鲍勃·伊格尔曾表示会为《死侍》开绿灯,让他在合并后依然保持放荡不羁的话痨本色。他从受众心理层面出发,强调只要叙事上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和接受程度,一个R级漫威品牌就很有可能诞生。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不仅在漫改电影的整合上会有调整,在制片方向和院线发行上也有影响。从公布的片单看,2019年迪士尼的重点项目集中在《复仇者联盟4》《星球大战9》《玩具总动员4》和《冰雪奇缘2》等影片,由于迪士尼几乎完全专注于吸引全球观众的高额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而福克斯的更多中档规模的电影可能会被放弃,影院上映的电影数量有可能会大幅减少。(www.xing528.com)
2018年AT&T收购时代华纳,2019迪士尼对福克斯的收购一系列业界重大的收购、重组,对好莱坞原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好莱坞“六大”缩减至“五大”,较小规模的电影公司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也反映出行业的大势所趋:狮门影业、米高梅电影公司、和派拉蒙影业等规模较小的电影公司正在逐步丧失北美电影市场份额,很多电影公司已经尝试缩减项目的数量,甚至重新规划他们未来的战略部署,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狮门影业已经开始裁员,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Corp.)则将电影部门并入规模更大的娱乐业务,专注于制作流媒体内容。Netflix、亚马逊影业等老牌流媒体巨头依旧虎视眈眈瓜分北美电影市场份额。其中,有些原创表现稳定的公司最终可能会卖给那些渴望原创影视内容的流媒体公司,比如科技巨头或手机运营商;在好莱坞,中等预算的喜剧片、艺术片和惊悚片难以与迪士尼发行的“超级英雄”抗衡,而中等制作规模的影片将被“漫威”英雄系列及其他漫改、游戏改编等跨媒介叙事的大制作影片进一步压缩。
2018年迪士尼出品的《黑豹》、《复仇者联盟3》以及《蚁人与黄蜂女》均为漫改电影类型。2019年迪士尼的制片计划片单依旧延续了续作电影与IP真人化两条主线。续作中包括两部动画电影《冰雪奇缘2》、《玩具总动员4》,还有漫威的王牌《复仇者联盟4》、“星战”《星球大战9》,以及一部超级英雄独立电影《惊奇队长》。
迪士尼的持续成功得益于它清晰而有效的商业模式——“一个多元化多品牌的娱乐公司”。简单来说,这是一条极长的、覆盖全面的娱乐产业链:其中电影、电视、乐园、衍生品、漫画、游戏和各种媒介跨界合作。迪士尼早在2014年,营业收入在全美企业中就以488亿美元位列第三,仅次于沃尔玛(4837.9亿美元)和苹果(1828亿美元),但是“迪士尼影视娱乐”的电影只占总营收的14%,其中,子公司漫威的《银河护卫队》及《美国队长:冬日战士》作为最赚钱的影片,一起占据了迪士尼2014年北美票房收入的36%。迪士尼高层更偏向于把这些影片称为“有价值的资产”,这些IP在迪士尼的整体产业中发挥的作用比其他任何一家制片厂都更大。根据NPD Group提供的数据,2014年好莱坞IP的衍生玩具卖出了57亿美元,占到全美玩具销售额的31%。而迪士尼在其中贡献了68.4%。
其实,当整个好莱坞希望寻求一种新的、更稳定的,不完全依赖影院票房的“后院线模式”时,迪士尼已经在建立完整产业链的过程中成为好莱坞未来商业模式的范本。基于IP的产业链的最大好处,是延长了产业链中各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为例,这个从卢卡斯影业花40亿美元买来的IP带动了迪士尼的各门生意:从主题公园到电视再到游戏,全都同步支持电影,也从电影中获益。一部非IP影片开发的衍生产品,销售后期才上映,这样玩具会减少销量,但对‘星球大战’来说,衍生品玩具是不存在销售周期的:这首先是一个高价值的IP,然后才是一部电影续集。迪士尼擅长整合资源,把品牌、内容、续集片在它全方位覆盖的各个平台、各门生意、各个地区里都加以利用,并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它规避了电影受“窗口期”季节性影响产生的营销风险。迪士尼的制片策略可以不用去抢占传统“暑期档”和“圣诞档”的发售高峰期,也可以防止因为一部影片档期的溃败引发的收支危机,大片和续集带来的风险会被复杂的收益结构对冲掉。
迪士尼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中,很早就关注建立IP为核心的娱乐化全产业链的模式,并让这一模式不断引导电影制片以及跨媒介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迪士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强调了这一点:“我们的品牌链很广,内容来自迪士尼、皮克斯、漫威、星球大战、ABC电视台和ESPN电视台,这使得我们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拥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创造价值。”[6]
2014年10月10日,迪士尼漫改影片《银河护卫队》在中国上映。同《复仇者联盟》的叙事策略类似:用驾轻就熟的超级英雄电影路线、保证大明星阵容和大场面,讲一个观众熟悉又稍做变化的故事——这是传统制作模式,也是好莱坞的轻车熟路。但迪士尼在跨媒介内容生产及营销策略上,显示出了强大而成熟的商业能力:国庆期间,迪士尼就在广州太古汇的M层揭幕展出了《银河护卫队》庞大的飞船模型以及由著名玩具品牌Hot Toys制作的人偶藏品。通过这样的预热方式,迪士尼先“培养观众”,再赚票房,随后把这些衍生品深入到消费者生活中的空间中。等到《银河护卫队》电影上映之后,原声大碟、视频、周边衍生品,再到主题公园的推广都已经有了一条清晰的路线。比起讲一个好故事,迪士尼更擅长的是如何让观众知道自己讲了一个好故事。这种商业运作方式,正是IP开发和娱乐化产业链赋予它的思维基因,也是跨媒介内容生产亟须建立的商业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