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概念模型与假设分析

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概念模型与假设分析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知易用性差异是指,用户在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络之后,感觉后者比前者更方便、更快捷、更易于操作。[66]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交流工具,在很多方面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假设:H 6: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之间相似度越高,使用即时通讯对感知有用性差异的影响越弱;反之亦然。图6-9所示的是概念模型与基本假设。

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概念模型与假设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对采取行动后感知的成本付出与收益取得之间的权衡。因此研究的用户使用转移行为包括两个方面的价值评估过程:一是使用这一产品时感知成本付出与感知收益的判断;二是在使用产品的基础上,对两种产品的感知价值的比较。

根据TAM中,感知有用性变量和感知易用性变量共同决定用户采纳某种新信息系统/技术的行为,其中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在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交流工具时,用户首先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感知价值,对两种产品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分别进行比较和判断。感知有用性差异是指,用户在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络之后,感觉到后者比前者更能够提升其信息交流的效果。感知易用性差异是指,用户在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络之后,感觉后者比前者更方便、更快捷、更易于操作。用户在使用即时通讯的基础上,产生对其有用性与易用性的评估,在接触到社交网络时,会将这一评估与对社交网络的评估进行比较,显然上述差异越大,用户越倾向于后者,其行为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H 1:感知有用性差异对使用社交网络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H 2:感知易用性差异对使用社交网络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H 3:感知易用性差异对感知有用性差异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根据自我感知理论,用户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会形成对系统的评价。当被要求对系统进行评价时,用户就会借助以往的使用经验给出对系统的评价。在自愿使用的情况下,用户使用系统的频率越高就表明用户越倾向于使用该系统,对该系统的评价就越高。如Kim和Malhotra证实了在个人门户网站中,使用经验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64]研究表明,用户使用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其对门户网站的有用性与易用性感知越高。Peijian Song等人研究了用户在两种不可替代的技术之间进行选择的影响因素,证明了过去的使用行为对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65]用户在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之间的选择标准建立在对不同系统的价值比较基础上。根据自我感知理论,使用行为越频繁,用户对系统评价越高。显然,在用户对可供选择的系统的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评估不变的情况下,用户使用系统频率越高,其对已使用的系统评价越高,两者之间的比较差异也越大。因此我们假设:

H 4:使用即时通讯对感知有用性差异具有正向直接作用。

H 5:使用即时通讯对感知易用性差异具有正向直接作用。(www.xing528.com)

相似性是指不同系统之间感知联系的强度。[66]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交流工具,在很多方面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来看,它们都是为了让用户与他人保持联系。从形式上来看,无论是以软件为载体的即时通讯还是以WEB服务为载体的社交网络,它们的操作都建立在超链接的基础上。互联网环境下的超链接操作方式能增加系统之间的感知联系。[67]如果用户感知到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之间具有高强度的联系,则用户感知到两者在功能作用和使用操作上的差异也越小。因此我们假设:

H 6: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之间相似度越高,使用即时通讯对感知有用性差异的影响越弱;反之亦然。

H 7: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之间相似度越高,使用即时通讯对感知易用性差异的影响越弱;反之亦然。

图6-9所示的是概念模型与基本假设。

图6-9 概念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