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配置的理论模型,是根据数字信息资源在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的配置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关系,对数字信息资源在各阶段的配置状态与效用进行抽象与模拟。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配置的概念模型根据相关的理论,可以构建概念模型、内容模型、效用模型以及评价矩阵模型。
概念模型是根据数字资源配置的理论与目标。概念模型由三个要素层构成:①配置主体要素层,主要包括政府、市场与产权。在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配置中,配置主体是唯一的能动要素。配置主体可以根据数字信息资源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形态与功能能动的调整配置方式,从而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作用。②流程要素层,数字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可被视为各生命阶段的顺序流程,顺序流程的构成要素与资源生命周期各阶段涉及到的职能活动有关,如资源的创建、开发、利用与评价等。数字资源生命周期通过资源更新实现循环往复,配置主体对于资源的配置活动也随之持续。③资源核心要素层,是指构成数字信息资源核心要素的集合,包括数字信息资源本身、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信息人员等。如图5-9所示,概念模型各个要素层的关系是配置主体层决定着资源的配置状态与效率;流程要素层可以影响配置主体对于配置方式的选择;而资源要素的数量、质量、类型以及生命阶段形态则是流程要素层与配置主体要素层的核心与基础。
图5-9 概念模型示意图
内容模型是对概念模型的完善与具体化。概念模型只是大致反映了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配置过程中各配置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不反映资源在生命周期中的配置内容。数字信息资源的具体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品种类型配置以及数量配置。根据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划分,各阶段的具体资源配置内容是:在数字信息资源规划阶段的配置内容是确定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时效;对资源的分布地域、行业以及使用方向上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以用户需求导向确定配置资源的类型;根据地区、行业与组织的资源丰裕程度安排数字信息资源的存量配置与增量配置计划。数字信息资源开发阶段的配置内容是确定资源开发的流程进度;利用市场与非市场手段调节数字信息资源的空间流向;在数字信息资源类型开发上兼顾品种与效用;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避免资源冗余与重复配置;实现资源存量与资源增量的均衡配置。数字资源利用阶段的配置内容是,配置效用为主导;在现有技术与资源条件及时、全面地挖掘数字信息资源总效用;保证数字信息资源类型与数量上的有效供给。数字信息资源评价阶段的配置内容是,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用进行评价;对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时空分布以及资源在类型与数量的攻击状态进行分析;对资源闲置、市场失效与政府失灵的情况进行“帕累托改进”;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与社会信息福利水平。内容模型的意义在于对概念模型的各要素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了解释说明;具体直观的明确了数字信息资源配置在生命周期中内容;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
效用模型。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与效率。公平是指社会各阶层的成员在资源获取与利用上具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而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指要用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用,或者以最小资源投入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如图5-10所示,效用模型反映了数字信息资源配置各个环节在资源不同生命阶段产生配置效用的涨落,对各配置环节对于效用波动的影响与作用进行了呈现。效用模型的构建有助于人们认识与分析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配置效用的变化规律,从而根据配置效用状态相应的调整数字信息资源的投入与分布,实现资源配置整体配置效用的提升。
(www.xing528.com)
图5-10 效用模型示意图
评价矩阵模型。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主要是解决资源相对稀缺与人们无限需求间的矛盾,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把有限资源配置给最需要的地方,就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型,用以检验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数字信息资源评价矩阵模型由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与生命周期各阶段两个对应维度构建而成。评价矩阵模型没有固定形式,可以根据资源配置内容、环境以及主体的不同,按照系统性、可比性与科学性的原则确定评价指标,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适用性。也可根据资源的生命周期运动规律与阶段性特征,选择不同的生命周期划分标准,构建新的模型。基于上述原理,如图5-11所示可将数字信息资源周期划分为创建、开发、利用、评价这4个主要阶段,结合信息资源配置通用指标,生命阶段的资源配置均有对应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指标,从而构建起数字信息源生命周期配置评价模型。
图5-11 评价矩阵模型示意图
上述的几种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配置模型都是基于相关概念与理论的抽象模型,是通过不同侧面反映数字信息资源配置在生命周期中的动态特征及其演化。在实践应用中,可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指标测度相结合对模型进行论证以检验理论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根据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与优化,使模型具有对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的功能,增强理论模型的可操作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