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Adam Smith)曾断言:经济组织或个人在追求各自的私利的同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其本意想达到的增进社会福利的社会目的。[11]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引导资源向最有效率的方向配置。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将亚当·斯密的这一思想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精致的“定理”:给定一些理想条件,经济组织或个人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化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因而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该定理不仅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而且也反映了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领域和方向。
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最有效的,因为资源配置可以通过价格信号进行灵活调节,并且市场决策由市场主体自主自发进行,具有时效性、目的性以及相关性等特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任意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均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均衡实现。
完全竞争市场具备以下特点:自由的市场、小规模的经济主体、同质的商品、自由流动的资源、充分的信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用户追求最大的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的利润,且任何一个经济行为者(买方或卖方)的行为都不能对市场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是信息供需变化的指示器,价格体系给每个经济行为者提供了关于生产可能性、资源可获得性及所有其他决策者偏好的“信息摘要”。市场上信息供需热点的变化往往以价格信号反馈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通过价格体系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www.xing528.com)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而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格局也总能够通过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来实现。因此,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用库普曼的话来说,就是“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12]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或者说,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机制来实现。完全竞争市场机制是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每个消费者的满足达到最大,每个生产者的利润达到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上述特点在现实中很难满足,因此,完全竞争市场毕竟只是假想中的理想市场。在当今市场范围极其广泛,交易活动十分复杂,市场规模非常庞大的情况下,现实的市场是不可能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特点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在真实世界中并不成立。在现实的经济中,垄断或竞争不完全现象的普遍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此时,价格体系不再是关于生产可能性、资源可获得性及所有其他决策者偏好的“信息摘要”,从而无法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使资源配置偏离最优配置状态。此外,外部性(externalities)、公共物品的存在,也会导致类似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本书后续的章节中会做进一步的研究。在现实中,至多存在某些市场特征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按照完全竞争市场的规律来进行分析。
更进一步地,上述论断是否意味着前面所提出的通过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来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格局没有现实意义呢?其实不然,因为完全竞争市场虽然只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它却是整个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借鉴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间接地探求不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规律的。那么,现实的市场是否也能通过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呢?从理论上说是可以的,只不过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在改善资源配置方案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付出更大的努力。[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