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内地形破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地形、地貌枢纽施工区地处黄河峡谷段,地势陡峭,岩石裸露,右岸坝头区为盖沙丘陵和土石山黄土戴帽地貌景观,左岸为土石山,表面有厚度不等的黄土覆盖。枢纽左岸山西一侧的大青沟、牛郎背沟流域,水蚀严重,水蚀方式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沟蚀,面蚀主要分布于峁坡、沟坡耕地及荒草地,沟蚀主要分布于沟道的陡坡。

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东经111°26″、北纬39°34″,施工区占地面积7.5 km2,属干旱、半干旱区,是干旱草原区、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区。区内地形破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一)地形、地貌

枢纽施工区地处黄河峡谷段,地势陡峭,岩石裸露,右岸坝头区为盖沙丘陵和土石山黄土戴帽地貌景观,左岸为土石山,表面有厚度不等的黄土覆盖。

区域内冲沟发育,地表破碎,多呈梁、峁、丘陵分布,沟坡陡立,沟谷狭窄,谷底宽度在数十米之间。区域内主要支沟有5 条,分别为左岸的大青沟和牛郎背沟,右岸的串道沟、骡子壕沟和风毒城沟。支沟长度均在10km 以内,均为侵蚀性沟道,沟底基岩裸露,平均坡度在5%左右。

(二)土壤、植被

区内土壤类型主要为灰褐土、风沙土、粗骨褐土及少量的淤积土。灰褐土在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其土层一般深厚,无层次发育,土性软绵,侵蚀剧烈,表土有机质含量0.26%~1.6%,全氮0.02%~0.1%,速磷5PPm,土壤含水量3.5%,干旱是其利用方式的重要限制因素。风沙主要分布在黄河右岸的丘陵背风坡地上,是由西北风携来的风沙土堆积发育而成,该土类质地粗,结构松散,易蚀,保水、保肥能力差,其表土有机质含量0.05%~1.32%,全氮0.003%,速磷2~16PPm,速钾15~2PPm,土壤含水量6%。粗骨褐土主要分布于石坡上,其特点是土层薄,母岩裸露、表土石砾含量大,表土有机质含量0.26%~1.6%,全氮0.02%~0.1%,速磷5PPm,速钾113PPm,土壤含水量3.5%。

该区植被类型属温和冬旱气候草原植被型,主要天然优势植物群落为百里香、沙蒿、茵陈蒿、黄花蒿、披硷草、羽针茅等草本植物和沙棘、黄刺梅、枸杞绣线菊文冠果灌木树种。人工林以油松、旱柳、青杨、柠条、柽柳等乡土树种为主,人工草有紫花苜蓿、沙打口等。

(三)气象水文

枢纽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各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多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夏季受西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暖温的海洋气流从东南或西南侵入,形成降水。枢纽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最大700mm,最少230mm,年降雨分布极不均匀,一半以上集中在7、8月份,冬季降水稀少。该地区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其特点是雨时短,强度大,覆盖面小。

枢纽区多年平均气温7℃左右,年内气温变化大,最高日平均气温30℃,最低日平均气温-22 C,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31℃。(www.xing528.com)

枢纽区地下水可分两大类型,一是蕴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水形式向沟道排泄汇集而流;另一类是蕴藏在寒武、奥陶系岩层中的裂隙水,水质为碳酸钙—镁水,受大气补给,以泉水形式排泄。

(四)水土流失

1.自然水土流失

由于地形、土壤、植被、气候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年土壤侵蚀量在6000~10000t/km2之间,侵蚀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5%以上。其侵蚀方式按受力划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类,以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这主。水蚀和风蚀在一年中交替进行,汛期(6~9月)以水蚀为主,侵蚀强烈,影响较大,春秋季以风蚀为主,是沙尘暴经常出现的时段,其中春季沙尘暴日数占全年的50%以上。

枢纽左岸山西一侧的大青沟、牛郎背沟流域,水蚀严重,水蚀方式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沟蚀,面蚀主要分布于峁坡、沟坡耕地及荒草地,沟蚀主要分布于沟道的陡坡。右岸内蒙古一侧,地势平缓,是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漠向东南延伸的边缘,有明显的风蚀地貌,活动、半活动和固定、半固定的沙丘、沙梁覆盖于地面。风蚀主要表现为吹扬、搬运等。

2.工程施工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

枢纽工程在坝肩削坡、坝基开挖、围堰修筑、公路建设、人工砂石系统等附属工程以及生活小区建设中,要开挖大量的土石方,产生弃土、弃渣。根据工程设计,枢纽建设弃土、弃渣量为562.35万m3,地方和山西引黄工程在该区域弃渣39.4万m3,总弃渣量为601.75 万m3

主体工程建设和山西引黄工程的弃土、弃渣主要堆积在黄河左右岸弃渣场,人工砂石系统弃渣主要堆积在辛庄窝弃渣场,左岸生活小区和附属工程弃渣主要堆积在牛郎背沟弃渣场,公路建设的弃渣则根据地形条件沿途堆积。堆积在沟道和河道两岸的弃渣受洪水直接冲刷流失严重,堆积在坡面上的弃渣(如辛庄窝弃渣场等)主要以降水引起的面蚀和细沟侵蚀为主,流失较轻。根据水文法分析,如不进行治理,在1995~2001年间弃渣可能流失29.2%,即179.4 万m3,平均每年流失25.6 万m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