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设计阶段结合坝型、地形、地质、水流和运行条件等因素,对中坝址共作了3条比较坝线,即中1 线、中2 线和中上线。中1 坝线为原地质勘探线;中2 坝线在中1 坝线下游的200m 左右,是原来的地质勘探备用线;中上坝线大致是将中1 线右端上移150m,左端保持不动。
各坝线在水能利用及施工条件上几乎没有区别,故坝线比较时重点研究各自的地形、地质条件及水工布置。
中1 线的两岸岩壁外表较完整,右岸坝肩地形呈上游窄、下游宽的倒喇叭口形状,处理时开挖量大,且施工比较困难;在坝下游有“串道沟”,需要修建“串道沟”排洪防护工程。左岸岸顶较高,上坝交通布置亦较困难。
中1 坝线,方位角NW89°,紧靠河道拐弯的下游,对枢纽泄流流态不利。
中2 坝线,方位NW86°,右岸坝肩地形略呈瓶塞形,右岸串道沟位于坝线上游约120m处。河谷宽较中1 坝线窄20m左右,两岸谷顶较中1 坝线低25m。右岸为三级台地,便于总体布置。
中2 坝线,河岸比较平直,有利于下泄水流衔接;坝顶长度较中1 线缩短27m,可节省坝体混凝土约10万m3,土石方开挖30万m3;左岸岸顶较低,有利于上坝公路布置;中2坝线避开了右岸串道沟及左岸许多小型冲沟,可省去沟口防护措施,节约投资。
中1 和中2 的坝轴线、工程地质条件无大的差异,其工程地质条件亦相近。(www.xing528.com)
中上坝线,天然河谷较窄,坝顶长度最短,混凝土工程量最省,但为确保有足够的前沿宽度,需向两岸开挖,致使开挖量增加;左岸岸顶地形较高,上坝交通困难;坝轴线正好在河流弯道处,对建筑物泄流流态不利。
综上各坝线优缺点比较,可见中2 坝线优于中1 线和中上线。故,选定中2 线为设计采用坝线。
针对选定的中2 坝线,进行了整体水工模型试验,中2 坝线的合理性及优越性得到了验证,见图4-1。
图4-1 枢纽坝址、坝线比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