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要着力在推动边疆教育上多做工作。这里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即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笔者认为应借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边政学建设的有益经验,在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研究机构设立边疆系或开设边疆学专门课程,培养受过专门训练的中国边疆学的硕士和博士,以适应边疆研究深化、中国边疆学构筑的需要。
在社会教育方面,应加大宣传边疆和普及边疆知识的力度,让国人更多地关心边疆、认识边疆、了解边疆、热爱边疆,让学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学术。必须说明,这里的大众不光是指千百万普通百姓,还应包括涉边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这方面边疆研究者是大有可为的。
历史、现实和未来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是现实的昨天,未来则是现实的明天。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对象中国边疆,其本身即具有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特点。因此,中国边疆学研究必须依托历史、面对现实和着眼未来,这既是中国边疆现实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中国边疆研究者要完成上述任务,更应继承和坚持求真求善的优良学风。1993年笔者曾在一篇拙文中写道:“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研究,有着求真求善的传统。从汉代杰出史学家司马迁起,求真求善即成为每一位有成就的史学家追求的目标。司马迁的求真,即要使其史书成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汉史·司马迁传》);而求善则是希望通过修史而成一家之言,即通过再现历史的精神来展现自己的精神。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求真求善才能得到经世的理论体系,致用则是使理论研究达到实用的目的。”[5]上述这段话当时主要是指边疆史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学构筑也应该是适用的。
中国边疆学构筑,需要学人扎实的研究,持之以恒的决心,锲而不舍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即古语所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理想之结局会成为现实!
【注释】
(www.xing528.com)
[1]马大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首席专家、专家委员会主任,历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中国边疆研究史、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中国边疆学理论框架的构筑等。出版《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马大正文集》《中国边疆经略史》等著作5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清史研究》等刊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术成果先后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等多项奖励。
[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5]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载马大正《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