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承上一部分,我们还需要认识“中国”的属性。国家形成之后,我们要反观它是怎样形成的,笔者认为它涉及我们整个史观的关键性的点。其中很值得探讨的就是主导者的换位。
在中华大地上交替存在过许多政权,这些政权的建立者并不都是汉人。二十五史里,至少五代十国时期十五个政权里,就有五代号称正统。五代里面的几个政权有很多都不是汉人建立的。他们之间的关系该怎么确定?笔者认为,大一统的皇帝,我们一般认为是汉人或是夏人才能当,但后来的边疆的民族不太同意这个观点,于是也开始争夺当皇帝,逐鹿中原。这一争夺的行为很有深意,因为这一行为直接把中国变成了夷夏共同构建的国家,他们共同主导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从正史里面看,我们学界要去思考谁能代表“中国”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但实际问题的背后,有着很血腥的流血冲突以得到这个正统。不仅是汉王朝,少数民族王朝也是如此。
很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挑战中国正统的是匈奴人。因为汉与匈奴之间存在过和亲关系,刘渊还要假冒自己是西汉汉人的后裔,并将自己的谱系追溯到刘禅。这是刘渊的做法。到了之后的鲜卑人、氐人,比如苻坚的做法是直接不承认自己是夷人,认为自己就是正统,就是“夏”,这可以从苻生与苻坚的话语中领略一二,其含义非常明确。苻生曾言,“朕受皇天之命,承祖宗之业,君临万邦,子育百姓”,俨然一副“受命于天”的“天子”的样子。而苻生曾言:“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汝宜息虑,勿怀耿介。”可以看出他们的含义非常明确,而且之后的唐太宗也有过类似的表述。但遗憾的是,在民族史学界里的一些学者,只对唐太宗不吝溢美之词,比如说他的民族平等思想等,然而这些话都是苻生与苻坚说过的,如上述的“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而且不止如此,后世的朱元璋也曾说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源于对“正统”的争论,即谁应当是皇帝的问题。氐人建立前秦后,他们认为南朝才是“夷”,应该归其统治,所以前秦想要统一中国,正如苻坚称:“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时辍餔,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于是就有了淝水之战。在笔者看来,淝水之战是一场未被正确认识的战争。此次战争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东晋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但实际上,它背后隐藏的是氐人想一统中国灭亡南朝的努力。从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淝水之战应该重新好好审视,而不是被一概否定。不过历史的书写本身就很有趣,从大汉族史家的角度出发,借以宣扬实力很弱小的东晋,反而对前秦的失败表现出高兴之态。与此类似的是同时期出现的五胡,被称之为“五胡乱华”。因此要注意对历史书写本身的关注。
我们知道鲜卑实际是被后人所认同的中国正统,因为《魏书》是列在正史序列里的。在拓跋鲜卑的诏书里边有“诸华乏主”一语,很明显有意当诸华之主。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开始了对中国正统的争夺,实际上是得到了汉族士人的回应。这其中有天下共主的换位。为什么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其根源就在于此。当少数民族继承当上皇帝之后,他会认为他自己是华夏正统。从南北朝的疆域图来看,面对这种对天下正统的争夺,实际上农耕族群的认同也会逐步出现一些变化。例如,南朝南梁的一位重臣陈庆之在出使北魏回来时曾说过:“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这说明什么?陈庆之作为一个有为的诗人,尤其作为南梁的一个重臣,他所提及的“衣冠人物”被号称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在他的眼中南朝已经不是这个代表了,北朝才是。这也是《魏书》会被认为是中国正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深究北魏被承认的原因,还有一点是继承了传统的以皇帝为核心的一个制度文明,包括我们所说的孝文帝改革。这是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些变化他们是不太可能得到承认的,也包括后来所说的历代帝王庙。在明朝的皇帝庙里不只有明代的帝王,也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皇帝,忽必烈的灵位就在其中,虽然朱元璋将此灵位几进几出,但最终还是放进庙中,因为朱元璋要是否定忽必烈,明朝的根基也会被动摇。所以上文曾经提到的汉服社射箭,拿忽必烈做靶心去射,是十分愚昧的举动。(www.xing528.com)
这里说到的天下共主的换位,到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面对金朝的出现,南宋的建立者宋高宗曾说过:“愿去尊称,甘自贬黜,请用正朔,比于藩臣。”这是南宋的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的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金朝。这次边疆民族可以当皇帝,这也为边疆的其他民族当皇帝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所以后来元朝实现中国的统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总体上来看,笔者认为,即便是二十五史所记录的能够实现大一统的王朝也只有汉、唐、元、清四朝。如果把唐朝也视作汉人的王朝的话,汉人农耕族群与边疆族群的功劳可以视作各一半。那么汉唐是农耕族群,元清是游牧族群。这可以看出“夏”“夷”在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中的主导者作用明显有了一个换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