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定旧称“打箭炉”,清末始更名“康定”。其中最典型的是汉人移民在汉藏语境及观念互动下产生的地名塑造、传说及信仰共享,涉及“打箭炉”地名的由来、“郭达将军传说”及由此发展出来的“郭达将军庙”“将军会”等。为此,本文拟对清代民国时期汉人移民围绕“打箭炉”地名、传说与信仰产生的一系列主观建构作一探讨,以揭示该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汉藏民族互动与进行文化整合所遵循的规则与逻辑。
石 硕 邹立波[2]
康定,这座介于汉、藏之间的著名边城因蜚声中外的《康定情歌》而闻名遐迩。康定旧称“打箭炉”,清末始更名“康定”。[3]康定位于大渡河西岸,现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1989年时,人口约2.5万人,汉、藏人口比例约为5∶1,是一座典型的汉、藏民族共居之城。[4]康定城地势狭促,处于“三山夹二水”的沟谷之地,[5]但因地处成都平原通往康区和西藏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明清以来即成为汉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交通要冲与连接枢纽。[6]特别是清初以来至民国时期因内地汉人移民大量进入,落籍于此,当地遂呈现汉、藏民族混居与文化杂糅局面。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许多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是汉人移民在汉藏语境及观念互动下产生的地名塑造、传说及信仰共享,涉及“打箭炉”地名的由来、“郭达将军传说”及由此发展出来的“郭达将军庙”“将军会”等。这些文化现象尽管均出自汉人移民的主观建构,却生动体现了汉、藏民族在互动、交融背景下相互容纳和进行文化整合的策略与智慧,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汉、藏民族间进行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此案例不但对我们认识历史上迁入边疆地区的汉人与当地民族之间如何进行文化整合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理解当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也不乏启示与借鉴意义。为此,本文拟对清代民国时期汉人移民围绕“打箭炉”地名、传说与信仰产生的一系列主观建构作一探讨,以揭示该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汉藏民族互动与进行文化整合所遵循的规则与逻辑。(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