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边疆学研究:卫所与土司制度并行

中国边疆学研究:卫所与土司制度并行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时期在西南边疆形成了卫所与土司统治并行的双轨制。在卫所地区外来人口空前集中,经济文化呈现迅速发展的形势,但是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实行由元朝的土官制度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基本上是不闻不问,发展就滞后。由于卫所和土司制度并行,在卫所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初步实现内地化,形成了新的汉族群体。

中国边疆学研究:卫所与土司制度并行

明朝时期在西南边疆形成了卫所与土司统治并行的双轨制。在卫所地区外来人口空前集中,经济文化呈现迅速发展的形势,但是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实行由元朝的土官制度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基本上是不闻不问,发展就滞后。根据明人的记载,云南最富饶的地区有今天的昆明建水大理鹤庆楚雄,基本上在湖广道的沿线和两侧。广西最发达的地区是今河池、忻城、上林南宁一线以东的卫所集中地区,是桂林至南宁交通线的基本走向,东部比较发达,赤水河流域靠近云南的地区就相对贫困;贵州地区的卫所驻扎就更为简单,在湖广道沿线,从贵阳经镇远、黄平进入湖南交通沿线,在安顺一带形成了一种屯堡现象,目前还保留着明朝老百姓的蓝颜色装束,很多还裹小脚,房子也都是碉堡式的,防范非常严密,它反映了明代迁来的移民在东部与少数民族融合了,而西部的少数民族力量比较强大,汉族和少数民族一直有隔阂,不像云南的与白蛮融合了,融合的程度深浅不一。

由于卫所和土司制度并行,在卫所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初步实现内地化,形成了新的汉族群体。西南边疆的汉族有两次移民高潮,第一次是两汉、两晋时期迁来的,四川人比较多,在东晋南朝时期和少数民族融合了,形成了一个白蛮群体,白蛮建立了南诏、大理国,但是到了明清,外来的汉族人口非常多,反过来把原来的老汉人融合了,其中也包括白族,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云南的汉族就正式形成了。在元代以前,坝子里都有白蛮,也就是原来的融合体,但是现在只在大理地区有,因为今天的昆明、曲靖、安顺这些地方的白蛮被外来的汉人融合了,只剩下大理地区相对集中的一部分,而且形成了士绅和市民阶层。相传明朝的流亡政府逃到云南住了很长时间,听说吴三桂带领清兵打进云南,就逃亡去缅甸,从昆明出发时男女老少哭喊着要跟着皇帝一起走,队伍多达十几万人,一天只能走几华里,走了两天只能到草铺,最后又回到昆明,跑到缅甸的只有骑马的两千多人,这说明拥护明朝的这些遗老遗少作为一个市民阶层已经形成了,它的主体就是迁来的军屯将士的后代,由于这部分人的存在加强了西南对内地文化的认同,使得云南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www.xing528.com)

由于土司地区发展滞后,制度建设上很重视各种条文,但又实行不了,造成管理低效混乱,最终酿成大祸,坊间流传着“朝廷珍惜一张纸,丢失江山两千里”的顺口溜。边疆的老土司去世,新土司要继承土司之位就必须要报官,到了明朝廷要查对原档才能批示,因为效率比较低,甚至几十年都批不下来,造成土司之间为了争权夺位起来造反。以瑞丽为中心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土司政权——麓川政权,麓川政权实力最强时曾打到南涧,明朝派遣兵部尚书王骥率领军队前后十几年三次征讨麓川,一直把它赶到了今缅甸,赶过了伊洛瓦底江之西,并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尔要过江,江枯石烂”,后来这块碑被英国人试炮时击碎了,沉入江中。明朝三征麓川保证了西南边疆疆土的完整,但是挑拨了西南边疆的土司间的矛盾,想从中渔利,所以三征麓川结束后西南边疆的局面并未稳定。有一个被打败的土司后代莽瑞体,跑到缅甸王朝做了上门女婿,几年以后国王去世继承王位,就率领大军杀奔中国而来,参加了西南边疆的混战,而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再征讨西南边疆了,当时的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今天的瑞丽、腾冲一带修筑八个关口派人驻守,八关以外的地区就被缅甸吞并了。现在八关中有五关在中国境内,有三关在缅甸,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基本上就是以今天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一线划界,这也是西南边疆的一个重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